李兴防
1.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可以说太阳辐射是太阳正常的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异常的活动。
2. 光照与热量:光照侧重于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一般与天气状况、日照时数、地势高低等因素有关,如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光照资源比较充足;而热量侧重于温度的高低。光照与热量有联系,也有区别:如青藏高原光照资源很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光照弱但是热量充足;“温室农业”充分利用的是光照资源,改造的是热量因素。
3. 印度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大洋板块。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大陆板块碰撞产生的,故此处多地热、地震等地壳活动。
4.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5. 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6. 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由于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等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崩解及化学变化过程。风化作用一般分三类: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作用。而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营力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因此,二者的区别主要是:风化主要是指静止的事物对岩石的破坏;侵蚀是指运动的事物对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
7. 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固体成岩作用是沉积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化学的变化和改造,变成坚硬的岩石,它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变质作用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从而使地壳中原已生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改变的作用,它是内力作用的一种形式。
8.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基本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
9. 矿物、矿产、矿床: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在岩石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成为矿产。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10.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如断层是地质构造,而断裂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就是构造地貌。
11. 山地和山区:山地是山所盘踞的地面,一般海拔500米以上,地表崎岖不平。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总称山区。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12. 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扇是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而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那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
13. 热岛效应与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的地域空间不同,热岛效应只局限城市,而温室效应具有全球性的特征。
14.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大气环流是指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主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两者所参照的空间区域不同,热力环流往往指小区域内的大气运动,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15.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全球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位于南北纬30°附近,由于来自赤道的暖空气在高空堆积而被迫下沉所形成的高气压带。副高专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其中一部分,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江淮地区夏季的伏旱天气就是长时间受“副高”控制所致。
16. 天气与气候: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物理状况变化情况。气候则是指某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大气物理状况情况。天气是多变的,其影响因素是锋面活动、气旋、反气旋、低压槽等;而气候则较为稳定,其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17. 积温与气温:积温是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也是表征地区热量条件的一种标尺,它反映一地生长期内温度的高低和热量的多少。而气温是大气的温度,也就是大气的冷热程度。
18. 水力资源、水资源、水利资源:广义的水力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是从能否饮用的角度上说的。水利资源是泛指航运、灌溉、发电、给水、养殖等多方面效能的利用,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9. 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无任何人工加工。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如煤气、焦炭、核电、水电等,都是一次能源转换成的二次能源形式。
20. 流量、径流: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体的体积,如果测得断面平均流速,则流量等于平均流速与过水断面面积的乘积。多年平均流量,又称“正常径流量”,其大小基本上反映了过水断面以上流域内水资源的丰沛程度。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
21. 水系特征、水文特性:水系特征应该从河流的种类、流域面积、干支流组成的形状、流向、支流多少、河宽、河谷形状、弯曲程度、上中下游划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水文特征应从河流的水位和流量及其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流速、汛期、枯水期、补给水源等方面分析。
22. 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小农业是狭义的概念,专指种植业。
23. 寒潮和寒流: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我国气象部门规定: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这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称为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而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指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且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洋水流。
24. 干旱与旱灾:干旱是指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大面积区域降水异常偏少或长时间降水偏少造成土地龟裂、空气干燥的现象。旱灾是干旱现象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旱灾必须有承载体,如没有人活动的地方就没有旱灾。
25. 涝灾与洪灾: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洪灾则因客水入境而造成。一般来讲,涝灾是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洪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是一种峰高量大、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和雨雪混合洪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