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繁红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改造、维护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具有“良好的人品与开拓技能” 和“过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应立足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运行机制,实行“双向运行,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能力一体化”思路,整体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围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进行,同时,企业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中心,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与成果面向社会,为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资格鉴定服务,以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
“双向运行,五维一体”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地方独特的经济优势,采取校企“双向运行,双主体合作”的模式,建立长效合作运行机制。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其内涵包括: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能力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项目的开发;教学团队与实训中心的校企共建;社会培训、技术服务与产品研发的校企合作以及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社会化等5个方面。
图1 “双向运行,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从岗位面向分析入手,明确专业的若干核心技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核心能力一体化的思路整体构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这是一种以“三个一致”为特征的课程组织模式,即“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一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围绕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大核心技术,即电工电子技术、PLC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设备及系统安装调试技术,设置了“电工应用技术”、“电子应用技术”、“检测技术及其应用”、“PLC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机及拖动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7门专业核心课程,表1为专业核心课程与课程教学模块的内容。
图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
表1 核心课程与课程教学模块
续表
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电机及拖动控制技术直流电动机及拖动能力模块/特种电机应用能力模块/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阅读、接线、排故能力模块/交、直流电动机调速能力模块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现场总线体系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模块/典型现场总线配置管理软件的使用模块/现场总线网络系统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模块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课程模块按能力和项目的要求,划分成一个个项目,将工程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每个任务之中,以原有的知识体系为暗线,以项目任务为明线系统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教学(学习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完成任务,锻炼自己具备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示意图
将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通过项目和任务的方式引入,教学过程包括项目任务描述与分析,知识的收集、传授和消化,教师现场的演示与学生技能的训练,项目的具体实现与项目的创新拓展。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支工程型、国际性、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工程型”是指要求专业教师除了能从事专业教学外,还应通过定期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高技能职业培训、企业的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以及“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等措施,培养专业教师的实际工程的工作背景、产品的开发背景、高级职业技能的社会服务背景。“国际性”指: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开拓专业建设的新途径;二是加强国际合作,努力创办国际合作班和培训中心,为国际化企业服务。“多元化”是指教学团队由企业工程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兄弟院校的“教-学-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构成,弥补专业教师的理论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物质保障。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努力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真正体现 “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体现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体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的需要。因此,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应按照“认知”→“基础”→“系统”→“创新”的规律。“认知”是指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认知平台;“基础” 是指基础电气自动化工程训练平台; “系统” 是指现代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平台; “创新” 是指电气自动化综合创新训练平台。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能融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为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两个平台的实践教学要求,如图4所示。
图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框架
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企业开展的一种提高职业技术人员职业素质、能力、工作业绩,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目标就在于使得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在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参与企业培训规划的制定、培训课程的开发、理论和实践培训的教学、培训效果的考核等,一方面,利用专业教师的知识、技术优势服务企业;另一方面,在专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避免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职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新知识新技术脱节、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脱节。
同时,专业教师要努力参与企业的科技服务和产品研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项目开发能力,并将科研开发的经验与成果真正应用到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突破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使高职院校成为社会期望的“三个中心”和“两个平台”。即:高职人才输送中心、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一个“平台”是指建设面向在校学生、企业技术员工的开放式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平台;另一个“平台”是指成为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的平台。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表明,只有把高职院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高职教育要从诸如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评价方法、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改变过去浮浅松散的形式化的合作模式,探索深层次、广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使院校培养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到企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要求。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考核,要根据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对应程度,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习成绩与毕业前的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探索改进,逐步创建出一整套科学规范、社会认可的评价体系。
同时,高职院校协助企业在岗职工到院校进修提高,要根据国家制定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加速高技能人才规模化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一方面体现在以社会通用工种的考评(包括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专门工种的培训考核。通用工种的社会化考评要从规范考核程序,强化考评质量,开展示范性考评等3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强管理,提升服务功能;企业专门工种评价要突出生产现场的能力考核和工作成果的业绩评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框架如图5所示。
图5 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框架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七阶段”教学法是指:把教学内容按能力要求分2个层次:即认知与基础项目、系统与创新项目;在专题教学项目中实施七阶段教学法,即:项目导入、方案设计、收集信息、制订计划、执行计划、拓展创新和交流评价等7个阶段,如图6所示。
七阶段教学法概述如下:教师通过图片、实物等描述项目性能指标、项目功能和项目应用背景;指导学生分析项目的基本原理和方案设计,并进行初步的论证;依据方案收集项目的有关信息,包括知识的查阅和准备、软硬件(或单元电路)设计与验证等;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按计划实施项目,检查项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完善项目并进一步作拓展创新研究;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图6 “七阶段”教学方法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采用“双向运行,五维一体”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使本专业成为社会高职人才的输送中心、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中心和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在高职院校中起示范辐射作用。
[1] 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工作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解决方案[EB/OL].(2009-05-18)[2011-02-18].http:∥202.205.160.15/jzwtest/openoa_techggtz.nsf.
[2] 吴繁红.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特色专业网站[EB/OL].(2010-04-20)[2011-03-02].http:∥kc.jypc.org/03dqzdhjs/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