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菁
(陕西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陕西 西安 710061)
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
郎 菁
(陕西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陕西 西安 710061)
为探究陕西历代进士的数量及其地理分布,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从隋朝至清朝历代进士进行核实和分析,由于明代以前相关文献资料的缺乏,陕西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反映的主要是明清两代陕西情况。分析认为,历代陕西进士共有2 530人。分析还认为,陕西进士数量集中在明清经济文化中心的西安及其周边、咸阳地区和经济富庶的渭南地区;陕南、陕北较少,这与当时陕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基本吻合。
科举制;陕西;进士;地理分布
进士科举起于隋而盛于唐,宋元以降,历代王朝对它都很重视。1 300多年来,考中的进士不少于10万,这一群体是隋唐至清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目前学界在对科举制度及人才学的研究,包括有关进士地理分布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开创性的成果,然而陕西方面尚未见专文。本文根据陕西通志和相关进士录等文献对陕西自隋至清产生的进士做一统计,并将其与当时的陕西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对照。
[雍正]《陕西通志》[1]记载了隋至清雍正年间陕西进士名录,[民国]《续修陕西通志》[2]接续“雍正本”,记载清乾隆至清末陕西进士名录。本文以这两种陕西方志为统计基础,其中,明代以前的进士数量,以[雍正]《陕西通志》为主要依据;明代对比甄别[万历]《陕西通志》(记明洪武至万历间76科进士名录)[3];清代对比甄别《清陕西历科进士录》(记清顺治至光绪110科进士)[4];并参照朱保炯、谢沛霖所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以下简称《索引》)[5]进行核对。
陕西现今的辖区是很晚才形成的。秦汉至宋代,秦岭以南一直属于现在的四川、湖北、河南,自元代设立陕西行省,才同关中、陕北并到一起。但在元明两代,陕西是一个很大的行政区划概念,其地域涵盖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全部区域以及青海、内蒙古、新疆部分区域。直到清康熙时甘肃等地另建行省,陕西辖区才与现今政区基本一致。本文在进行陕西进士统计时,以现今行政区域为准,属今甘肃等地的进士不计入内。
由于年代久远,唐宋很多资料都已失传,在辽、金、西夏、元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留存的进士原始资料非常稀少。所以,明代以前的进士资料都不完整。
隋代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之先河。但国祚短暂,开科次数不详,可稽文字资料的隋代进士只有7人。唐代继承和完善了隋代的科举制度。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认为唐代共考进士265次。五代科举模仿唐代,年年开考,每次录取的人数很少,最多的一次25名,最少的只有4名。中原五朝共52年,考了47次;周边各国仅南唐有17榜取士。宋代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但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进士科为主要科目,宋代确立了3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两宋共举行过118榜科举考试,而完整保留下来仅2榜登科录。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载有《唐登科记》总目、《五代登科记》总目、《宋登科记》总目,记载了各朝进士考试的年份与取士人数。辽代的科举制度大致仿照唐代,约开贡举56次,但进士出身真正任命为官者很少。金代科举开始于太宗天会元年(1123),初无定期,自天会五年(1127)后转入正常,3年一试,初分南、北两选,以词赋、经义取士,后合并为一,设进士科和女真进士科。金代共开科约40次,分乡试、府试、会试、殿试4级。元代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不仅开得晚,而且时开时停,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元代科举考试,共举行16次。保存完整的原始登科录仅有《元统元年进士录》一种,其他资料有《至正十一年进士题名记》;在日本发现的《三场文选》所载前8科会试、廷试进士名录以及钱大昕《元进士考》等。
据[雍正]《陕西通志》,剔除其中重复记载的部分,统计陕西进士隋代2人,唐代161人,五代15人(其中后梁2人,后唐4人,后晋5人,后周4人),宋代171人,辽代1人,金代79人,元代60人。
有关明代进士的数量,原始文献和研究成果较多,其中系统记载明代各科进士数量的文献有清代《续文献通考》卷三五《选举考·明登科总目》,李周望《明历科题名碑录初集·明洪武至崇祯各科附》,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殿试部》。明代俞宪《皇明进士登科考》、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一二八《礼部·科目》等亦有记载,但限于编纂年代而收录不全。另外,明实录、登科录、题名碑、各种序文等也有相关记载。今人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附《历科进士题名录·明朝之部》,是对明代进士的分榜统计。
吴宣德《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中对明代进士区域进行统计,认为明代进士总数24 866人,其中明代陕西96县中产生进士1 021人,位列全国第11位[6]。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统计明代进士24 814人[7],陕西进士870人,位列第12名。明代进士数量因为所据文献不同而有差异。
本文对明代陕西进士的统计,以[雍正]《陕西通志》为主要依据,对比甄别[万历]《陕西通志》,并参照《索引》进行核对。明代陕西进士共有1 099人。其中重名17人,分3种情况:一是同名同籍贯、但科分著录有异,经核对应为一人(科分依《索引》著录,因方志所著有时是乡试年份);二是籍贯、科分都不同,经核对《索引》,实为不同的二人;三是同名、同科分、而籍贯不同,经查,应为一人,著录一为乡贯,一为现籍。明朝进士有乡贯(祖籍)和户籍(现籍)之分,本文籍贯统计暂依方志,待今后逐人考证时才能得到准确资料。另有属于今甘肃、宁夏等地的进士计143人。核除以上情况的进士数目,明朝陕西进士实为952人。
有关清代进士总数,至今也没有统一数字。《清史稿》、《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钦定科场条例》、《续增科场条例》、《钦定国子监志》、《国朝贡举年表》等文献中只记载了清代历科进士的人数,而且相互之间多不一致。《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以及《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8],房兆楹、杜联韶《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9],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5],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10]都是专门记载明清及清代进士的人物名录和人名索引工具书,它们既提供了清代历科进士的人数,也详细刊载了每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甲次。
毛晓阳、金甦《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统计清代进士的总人数是26 849人[11];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12]统计清代进士112科,26 848人,其《清代进士人数分省统计表》统计陕甘进士人数1 385人[12];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7]统计清代进士26 747人,陕西1 043人,位列第11名。
本文关于清朝陕西进士的统计,主要依据[雍正]《陕西通志》(卷三十选举)和[民国]《续修陕西通志》,前者记载了隋至清雍正陕西进士名录,后者接续“雍正志”,记载清乾隆至清末陕西进士名录,同时对比甄别《清陕西历科进士录》。并参照《索引》进行核对。清代陕西进士共有1 468人,其中重名等情况49人,情况与明代大致相同,再核除属于今甘肃等地的进士329人,清代陕西进士实为1 089人。
由于明清陕西行政区划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全部和青海东部,因此明清陕西进士中有今属甘肃、宁夏等地进士470多名。甘肃乡试从明代起一直与陕西合闱,康熙五年(1666)起虽陕甘分治,但陕甘乡试一直未分闱。当时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学子必须到陕西参加乡试,因交通不便,路途上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有财力赴试的至多只有十分之二三,能够考中的更少。直至清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后,奏请清政府陕甘分试,始在兰州创建甘肃举院。根据现在陕西省行政区划,陕西进士地理分布统计表如表1所示。
表1 陕西进士地理分布统计
表1 陕西进士地理分布统计(续)
表1 陕西进士地理分布统计(续)
表1所著进士籍贯,由于地名沿革复杂,古今所辖区域并不完全对应,仅作大致的归属。如籍贯为长安、万年、咸宁、京兆、奉元、下杜、杜陵、韦曲等地,表1中归入西安市(含长安区)统计。长安、万年、咸宁、京兆:唐代长安城是首都,设京兆府,长安城城廓外以朱雀大街东西分治,东归万年县,西归长安县,两县归京兆府。宋改万年县为樊川,金又改为咸宁县,明清两代咸宁县与长安县南北分治,西安以北归咸宁,以南归长安,共为陕西西安府治,民国废,并入长安县。奉元:元代改长安城为奉元城,设奉元路辖陕西关中道中部及东部地,治咸宁。下杜、杜陵、韦曲:汉置下杜,即今西安南少陵原畔杜曲;汉置杜陵县,前身为杜县,在今西安东南。唐置韦曲镇,在今西安南。
在表1中,冯翊归入大荔统计。冯翊:汉代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共治长安城中。左冯翊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区约在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东汉移治高陵(今高陵县西南)。三国魏时去“左”字改辖区为冯翊郡,移治临晋(今大荔),晋武帝时(265~290)更名为大荔县,以后地名变更频繁,西魏改为同州,唐天宝初年(742)曰冯翊郡,乾元三年(760)复同州。
其他大致对应的地名还有: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盩厔,今周至;鄠县,今户县;始平,今兴平;武亭,今武功;同官,今铜川;华原,今耀州;乾州,今乾县;奉天,今乾县;宜禄,今长武;三水,今旬邑;醴泉,今礼泉;邠州,今彬县;华州,今华县;郃阳,今合阳;鄜州,今富县;麟州,今麟游;洵阳,今旬阳;郿县,今眉县;陇州,今陇县;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天兴,今凤翔;雒南,今洛南;云阳,今泾阳县云阳镇;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弘农,今华阴;郑县,今华县;同州,今大荔;朝邑,今大荔;肤施,今延安;丰州,今府谷县北;安定,今子长;保安,今志丹;中部,今黄陵;葭州,今佳县;兴安,今安康市;梁州,今汉中市;兴道,今洋县;褒城,今勉县;沔县,今勉县;洋州,今洋县;宁羌,今宁强;砖坪,今岚皋;商县,今商州。
陕西历代进士总数共有2 530人,明以前陕西进士因文献资料的缺乏,总数仅为489人,明清的统计较为全面。因此,统计数字反映出的主要是明清陕西进士情况。
按现今行政区划归并,各地区进士数量分别为:西安地区570人,咸阳地区465人,渭南地区744人,宝鸡地区122人,铜川地区108人,延安地区88人,榆林地区132人,商洛地区57人,汉中地区150人,安康地区71人。
占到百名以上的县区有:西安347人、三原137人、泾阳115人、大荔152人、蒲城108人、韩城102人,这几个县的进士数量占到陕西进士数量的38%,其他进士数量相对较多的还有耀县97人、渭南86人、临潼68人、华县66人、武功65人、高陵62人、合阳60人、富平54人、华阴50人、城固48人、绥德44人、周至40人、凤翔40人等。陕西进士数量地理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进士数量地理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陕西进士多数集中在西安及其周边、咸阳地区和经济富庶的渭南地区,陕南、陕北较少。这与明清陕西经济文化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基本吻合。宋以前,陕西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以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明清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与江南等发达地区相比渐趋落伍,也与战乱频仍、灾异不断以及思想保守、文教不兴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另外,理学在陕西地域的代表——关学自宋代张载创立起,历经元明清各朝和萧维斗、吕柟、冯从吾、李颙等大师传承,陕西的文化之脉从未中断。这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陕西进士地理分布表现在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与地方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不平衡相关。而明清时期陕西经济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在于以下3个方面。
元明清三代,陕西官办府、州、县学相继设立,官立、私立书院先后出现。截至清代乾隆年间,陕西所属7府5州91县,共设儒学90所。清代陕西共有书院218所,其中新建192所。但著名书院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如明初的三原县弘道书院,明代后期陕西境内影响最大的书院为关中书院,是由明代陕西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冯从吾创建。清代关中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崇实书院成为陕西书院学术教育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一地的教育水平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这是西安及其周边咸阳等地区进士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的最主要原因。
陕西以农耕经济为主要发展模式,产粮大县主要集中在泾、原、富、临、渭、朝等渭北川道,明中叶陕西盐商在这些地区发家,三原商人在陕商中优势很突出。明人张瀚认为,“盐业之利尤巨,非巨商贾不能任”,西北商贾多是陕西人,“然皆聚于沂、雍以东至河、华沃野千里间,而三原为最”。温纯也说:“陕以西称壮县,曰泾阳、三原,而三原为最,沃野千里,多盐筴高赀贾人”,三原多商贾,除物产丰盈外,更有地少人多、自昔多贾的特殊原因。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盐商巨贾都非常重视投资子弟教育,这与陕西人重视文化教育、讲究耕读传家的历史传统有关。私塾、义学是乡村教育的主体,富有之家多设有家塾或专馆,聘名师授课子孙。王恕、温纯等盐商后代,通过科举成为明代重臣、学者,李因笃成为关中三李之一的关学大家,就是陕西人致富后重视教育的明证。
三原、泾阳、大荔、韩城、蒲城等县进士数量在百名以上,其中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而三原为最,还因为明季直到清末,陕甘督学署都设于三原,三原更享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
一地进士数量的差异,还有很多偶然因素。在当时文化欠发达、地处偏远的陕北、陕南,文化教育在某些地区得以发展。如榆林的绥德,进士多集中在郝、马两家,这应与家族影响相关。耀县一地出进士97人,这与范仲淹曾知耀州有关。明嘉靖二年(1423),当地为纪念文正公范仲淹创建文正书院,一时文风昌盛,多人中举。凤翔在宝鸡地区进士数量中独占1/3,也与苏轼知凤翔府种下的文脉密不可分。在对进士个案进行研究中,偶然因素更为纷繁复杂。
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的统计数据说明,一地的进士数量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得出的陕西进士数量仅是依据方志,并且是以通志为主的初步统计,通常地方志中的进士资料可信度较大,主要来源于进士题名碑、题名塔、摩崖等碑刻资料,《登科记》、《进士小录》、《进士登科录》等进士名录,家谱、行状、墓志等家乘私志以及调查访问等,但也存在很多漏误。由于文献的缺失和记载的不一致等原因,各通志之间或是通志与各县志之间、甚至不同时代各县志之间的记载也有出入。加之相当多的原始登科录未能公开,准确的陕西进士统计数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逐人考订、核查,并根据相关登科录、史料、笔记、传记、碑刻、墓志、家谱等文献不断进行补充。
据悉,《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已出版,更多的科举资料都将公诸于世,2003年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中国历代登科总录》正在编纂中,这项工程的完成,将得出一个迄今较为全面、权威的进士名录,各省的分区域统计在此基础上的进行也将更为准确。
[1] 贾汉复,李 楷.陕西通志:一百卷首一卷[O].清雍正十三年刻本.
[2] 杨虎城,邵力子,宋伯鲁,等.续修陕西通志稿:二百二十四卷首一卷[O].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3] 李思孝,冯从吾.陕西通志:三十五卷首一卷[O].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
[4] 佚 名.清陕西历科进士录:一卷[O].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5]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 吴宣德.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J].教育学报,2005,1(1):76-89.
[7] 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1999,7(4):59-67.
[8] 佚 名.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M].台北:华文书局,1969.
[9] 房兆楹,杜联韶.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M].北京:哈佛燕京学社,1941.
[10] 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 毛晓阳,金 甦.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J].清史研究,2005,15(4):63-77.
[12] 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62-68.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number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andidates in Shaanxi history
LANG Jing
(Department of SpecialDocument Storage,ShaanxiLibrary,Xi'an 710061,Shaanxi,China)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number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andidates in Shaanxi history,the author uses statisticalmethod to search all the candidates from SuiDynasty to QingDynasty.As there is a lack of necessary infor mation for it beforeMingDynasty,the present statistical results can only show the number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Ming and QingDynasties.The statistics shows that the collected 2 530 candidateswere mainly from Xi'a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Xianyang and Weinan in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center inMing and QingDynasties.There were a few of themin the south and north parts of Shaanxi,which goes with the situation of imbalanced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ppening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province.
imperial examination;Shaanxi;candidate;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K291
A
1671-6248(2011)02-0028-07
2010-10-28
郎 菁(1968-),女,四川江安人,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