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历史街区整改中的和谐文化
——以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整改为例

2011-01-10 13:30雅,郭
关键词:遗留巷子成都

董 雅,郭 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也日趋完善。其中,在城市规划中,对历史遗留街巷的保护以及再利用,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各级政府的重视。其改造模式通常为,整改前宣传思想,整改后推广使用。虽强调了对固有文化内涵的保留,但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驱使下,又赋予其较强的商业街区功能,并作为城市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一个重要标志推向社会与公众。然而,经济利益与固有文化的不断冲突,使得很多历史街区在整改中变得面目全非,伴随着商业气息的不断侵入,就会失去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的文脉也因此戛然而止。

本文仅以国内著名的成都市历史遗留街区“宽窄巷子”整改为例,就历史街区整改及后期功能开发中的文化和谐发展进行探讨。

一、历史街区整改文化和谐的内涵

所谓文化和谐,即历史街区的整改应适应当地民风民俗,并体现其真实历史文脉传承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经济利益与历史文脉平衡点探寻的一种思考。真实历史气息保留是对先人文化的一种尊敬,是后辈了解真实历史的范本。

城市功能的日益更新带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今,历史遗留街区的振兴再利用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政府斥巨资修缮历史遗留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但这些历史街区已失去其往日的经济功能,在经济上不能给予政府同等回报。于是,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后,便将其交由开发商负责,此举也为历史街区精神内涵消失埋下伏笔。

笔者认为,考虑城市历史街区经济利益的发展,其尺度的把握才是关键。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是指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性的街区,而不是大空间范围内遗留下来的文化碎片或以独体历史建筑为主的周边环境。

二、宽窄巷子的历史沿革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具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康熙五十七年(1718),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挑选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同年,清政府于成都城西修建满城。由于处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故世人通称其为“少城”。

史料中记载,少城又称满城,是清朝时朝廷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的“城中城”。其大致范围为:北起小北街和八宝街;南达小南街和君平街;东至东城根街;西抵同仁路。共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33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八旗兵丁解散,少城也因此被拆除。而成都宽窄巷子是唯一保留少城一些遗迹的地方(见图1)。

图1 改造后的宽巷子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片区是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3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北以支矶石街与宽巷子中间划线并纳入成都画院北墙为界;南以井巷子为界;东以长顺上街与宽窄巷东街口为界;西以下同仁路与宽窄巷子西街口为界[1],规划控制面积31.9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7.2公顷,共计约72个院落和单位,944户居民,清末民初风格院落总计48处。清朝宣统年间,称宽巷子为兴仁胡同,窄巷子为太平胡同,井巷子为明德胡同,民国时期,将兴仁胡同改称为宽巷子,辛亥革命后,如意胡同改为井巷子且沿用至今。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20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

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于2003年确立,并于2008年6月竣工。建设初期,四川成都政府有如下指令:该区域将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一条以旅游、休闲为主且具有鲜明巴蜀文化特色的复合型历史文化商业街,使其成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即以旅游休闲为主题,针对怀旧休闲人群的宽巷子“闲生活”区;以品牌商业为主题,针对热衷于主题精品消费人群的窄巷子“慢生活”区;以时尚为主题,针对都市年轻人的井巷子“新生活”区。

爱普利亚德曾说,假如城市是为了留住它们的城民,假如能源短缺迫使我们回到浓缩的城市,那么,就必须找到一些方法,让城市社区成为一天工作后的休憩的天堂,而不是被淹没在噪音、浓烟与尘埃中的危险的栖息地[3]。街区虽然不同于社区,但却也承担着公共交流的重要功能。所以,在初级规划与建设上,开发商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将宽窄巷子转型为可居可游的商业街区[4]。

历史遗留街区整改及后期的功能使用如何取得双赢,这确是个问题。若仅完整地仿造古建筑风格形态,而在业态选取上放任自流甚至随意租赁,那么宽窄巷子一定不能拉动消费从而成为成都的新城市“名片”。

三、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整改中的和谐文化

1.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相互协调

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放弃责任而选择经济。但是,成都宽窄巷商业街区却推翻了此种认知。作为都市会客厅,宽窄巷除结合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外,更着重满足现代成都人的精神生活。于是,宽窄巷子冲破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互矛盾的枷锁,找寻到了一种新的生存途径。

宽窄巷商业街区的成功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及成功的业态选择。宽窄巷子采取以建造高档餐饮、宅院酒店、娱乐休闲为主,以原真生活再现、民俗生活体验为辅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的多元化业态经营模式。以宽巷子为代表的市民草根文化生活习惯于白天吸引大众来此寻访、洽谈商务,或是独坐一隅,静品香茗。而以窄巷子为代表的国际流行休闲文化生活却习惯于白天或显几分萧索疏离,夜晚却是夺人心脾的喧嚣。此外,宽窄巷商业街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最初便已将经营对象设定为本土居民,因为只有本土居民认可了解才能被广为传播。从商业的经营模式上讲,宽窄巷子是一成功的案例。

2.作为历史遗产的保护手段

资料显示,四川成都归属于历史文化名城之列,依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的规定,必须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原则,改造工程应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以延续历史气息。规范[5]中明确指出,历史文化名城应遵循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原则,即历史遗留老街区在改造中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只应保证其今后可以继续沿用。老街区的经济复苏不能单单依靠现代商业手段来吸引外来资源,更多应依赖于本地区居民的自救。

在宽窄巷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性改造工程初期,成都市政府就已向民众做出如下保证:改造工程将努力寻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与现代商业成功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

然而,事实上,宽窄巷房地产开发商只是打出了历史文物保护的口号,街区内部建筑被基本拆除。此举除了会给人造成历史场所错觉等恶劣影响外,更直接破坏历史文化名城中真实历史遗留的科学价值。

3.历史真实气息与仿造表皮

巴蜀文化向来令人津津乐道,老成都的慢生活也颇为令人神往。而成都也尽其所能的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的千年文化。宽窄巷子中竹椅、盖碗随处可见,只是那青苔铺满的墙面已不再流露历史的气息。

宽窄巷子的开发商聪明地利用了现代人对历史场所感的向往,伪造仿古建筑的形式表皮吸引游客,但却忘了其内在所隐含埋藏的文化精神是无法伪造的。所以,在整改过程中,只考虑建筑的外表皮而不注重保存那些可以遗留下的原有建筑是十分欠妥当的行为,且这种徒有其表的虚假是无法传承历史精神的。

4.原住居民留存问题

笔者在走访成都宽窄巷时,针对各商户的细节装饰、历史价值曾进行访问,从中发现各商户对其所使用建筑的历史背景及装饰纹样意义不明。基于大部分商户为外地打工者,有的甚至对宽窄巷子的历史文脉知之甚少。笔者认为,此种情况已然对历史文脉传承造成一种“什么都怀旧,只有人不怀旧”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历史真实气息的传承。历史遗留街区、建筑的重要性,在于建筑中曾住过的那些人、曾发生的那些事,在于历史真实场所感的体现。历史是被记录的先人的过往,而建筑只是承载这些人、这些事的载体。

历史遗留街区原住居民存留问题,一直是历史街区整改中不停探讨的问题。专家指出,原住居民作为对“真实生活”的保存,是历史文脉传承的载体,不应略去。[6]但事实上,开发商担心原住居民的一些生活习惯影响其今后的商业宣传,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已将原住居民全部遣散。同济大学周俭教授指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遵循原真性,普通居民生活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想办法保护其留存其中的社会生活。[6]毕竟史册只记录下恢弘的历史篇章,细节之处是不曾涉及的。相信这种真情实感更有助于街区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四、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显而易见,城市街区的发展与经济的变革是不可分割的。历史遗留街区也面临着使用功能过时、区位过时、物质结构过时、经济功能过时等问题。要想既恢复其以往的经济功能又恰当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应着重考量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保护政策法规

笔者认为,历史遗留街区不是不可改造而是应张弛有度,既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刻意破坏,也不能因文物保护限制或阻挡其进一步发展。对历史街区的整改措施应建立一套系统且详细的规章制度。这种规章制度应在各方专家商议下制定,并在充分尊重原住居民意愿下付诸实践。

虽然,现行大部分文物保护法令都体现出反对拆除原真建筑的意识,多数国家都要求开发商在拆除历史遗留建筑前,提供其没有经济功能的依据,只是法令的不健全依然不利于历史文物的保护。

现阶段,我国出台的各项规范,对于历史遗留街区的整改控制范围比较模糊,条款约束内容粗浅,对于一些条令的解释也不明确,此举严重影响其保护工作的进行。鉴于上述情况,政府应增加约束范围,从区至片至点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我国现今历史街区不断被摧毁的命运。

2.积极采取半保护半整改或修复政策

政府在批复开发商整改历史遗留街区地段时,应充分控制其整改尺度,尤其对于完全失去经济功能的街区,更应注重街区内部建筑的保存价值,可以采取半保护半整改措施。对于有重大历史价值或其内部结构尚且完好的予以保留,对于内部结构基本毁坏且会造成一定安全隐患的予以整修。为保证其形式统一,可以在区、片划分后进行整体设计,区、片按照重点保护、非重点保护两层次进行。

3.提高本地居民自救意识

历史遗留街区的保护不能单单依靠政府,更不能依靠开发商,所能依靠的应是本地居民的自救。在美国,历史遗产保护起源于民间组织。在中国,主要是由政府指定所需保护的历史街区,通过城市规划划定街区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从根本意识上就已将民众略去。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历史遗产保护意识不强,只要政府提供足以满足居民居住需求的住房,原住居民是很乐意搬迁的,而这种意识就为开发商拆除历史建筑给予了方便。

4.不同类别街区分化处理

历史遗留街区的保护整改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应该分化而设。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与旧工业城区不能同等方式进行整改。对于旧工业街区的复兴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将其整改为更适宜当代经济发展、更具经济功能的街区。但对于历史街区必须放下经济利益为先的标准,先合理有度地进行修缮维护,再考虑其经济发展。此外,还应考虑历史街区所处省市的城市特色,被整改修复的街区应符合城市品牌,杜绝有收益无意义的现象出现。

5.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相互协调

各国对老街区的复兴经验证明,想要复兴老街区,就必须选择正确的商业业态,建立适合现今社会发展的新经济功能,且这种商业业态是可以持久永续的。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其以“食”为主的商业业态,满足民众需求,顺应当今社会发展,但不可避免的是民众对于进食环境的特殊要求。试问,门外挑檐斗拱青石板,门内玻璃矮墙木地板的结合是否显得突兀,加之门外的迎宾小姐,很难令人体味到这是历史的遗留产物。

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传承应保持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对于老街区的振兴不能只打口号,更不能将“老街区”作为设计主题,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历史遗产,细节才是最能体现其精神文化的地方。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中华古国遗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但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先祖们未曾加以重视。直到今天为了满足经济利益的需求而拆除,均对珍贵的历史遗迹形成人为地破坏。

[1] 迷 楼.读城:守望家园:宽窄巷子最成都[M].成都:西部广播电视杂志社,2008.

[2] 黄 靖.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工程实践经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索斯沃斯,本一约瑟夫.街道与城镇的形成[M].李陵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余斡寒.可游亦可居:客居成都的城市空间杂感[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 杨春蓉.“走”还是“留”:历史街区改造中原住居民安置的两难困境:以成都宽窄巷子改造中原住居民安置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83.

猜你喜欢
遗留巷子成都
%Arabica成都宽窄巷子
许林涛作品
穿过成都去看你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小孩遗留小汽车内智能安全装置
数看成都
印象成都——宽窄巷子
游成都宽窄巷子(外一首)
成都
静寂的故宫博物馆
天龙,遗留六百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