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臣, 翟云秋, 李 翯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素质发展综合测评对贫困生素质发展导向实效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7级为例
袁 臣, 翟云秋, 李 翯
(中国矿业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7年级常注贫困生三年度素质发展综合测评结果,动态分析素质发展测评对贫困生素质发展导向作用的发挥,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提出素质测评条例要建立并发挥以品德修养为先的基本导向,基本素质与发展素质协调发展的健全导向以及发展与服务相结合的长效导向作用,以此真正将贫困生群体培养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群体。
常注贫困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导向
目前,贫困生群体尽管已经作为国家教育工作重点,也是学校和学院资助、心理和志愿服务工作重点,针对贫困生群体开展的相关工作积极而富有成效。但是贫困生在走出学校后仍然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素质问题,这种素质与物质“双困”的局面,以致一度出现大学生农民工现象,并且成为有学历但综合素质不高的城市“漂一族”。可见贫困生群体在学校还面临着综合素质提升问题,素质测评应该发挥怎样的导向作用,贫困生又该如何利用素质测评规划自己大学生涯和素质发展,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进行反思。
按照 《中国矿业大学学生手册》[1]P93相关条款要求,可将贫困生群体分为特困(A档和B档)和一般贫困(C档)两类三档,基于《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条例》[1]P132-146规定的素质发展包括基本素质(其中包括品德测评、课程学习成绩测评、身心测评)和发展素质(其中包括能力测评、创新测评)相关指标,综合考虑每年申请建档贫困生数目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多种原因,为了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使动态研究有足够长的时间保证,故选取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7年级在校三年期间均申请贫困生建档注册人员群体 (简称常注贫困生群体),时间跨度为2007-2010年间的三个学年度,动态对比贫困生(常注贫困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发展所产生的变化和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转专业、休学、转学等因素导致了三个年度2007年级学生数不同(分别为213人、207人和206人),这导致在计算常注贫困生素质测评得分(单项或综合)与全年级学生素质测评相应得分比率的分母有所不同;同时又考虑到在转学、转专业和休学的同学中,并没有常注贫困生,且转专业、转学或休学等同学的人数较少(2009年转专业共6名,休学共2名),所以在计算综合素质各项指标比率的时候,为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将以最稳定的人群作为分母,在计算2007年级全体学生素质测评得分的时候,将减去因休学、转专业和转学人员的相应素质测评得分。据统计,外文学院2007级2007-2008年度,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注册贫困生人数分别为55人,55人和42人,其中常注贫困生36人(含特困生14人)。
素质测评对贫困生发展导向作用直接通过常注贫困生群体素质发展分数①三年动态变化体现。根据《中国矿业大学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条例》相关指标,笔者统计了2007年级常注贫困生素质测评各项指标(含综合指标)在三个学年度的得分情况,并展现其发展趋势(如表1)。
统计结果显示,常注贫困生群体的基本素质得分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第一学年度的3049.978分降到第二学年度的2983.845分和第三学年度的2932.919分。而基本素质测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思想素质测评占30%,学习成绩占60%,身心素质测评得分占10%。据统计结果,占30%比重的品德素质测评得分在常注贫困生素质测评单项得分,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在500分左右,由第一学年度的3767.44分降到第二学年度的3228.84分和第三学年度的2741分。占60%比重的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得分,却呈现了第二学年度最高,第三学年度低于第一学年度的现象,且第二学年度比第一学年度增长幅度(295.8分)要低于第三学年比第二学年下降幅度(345.3分),身心测评得分的发展趋势也如同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其第三学年比第二学年度下降幅度(128.4分)要高于第二学年比第一学年增涨幅度(89.57分),高出38.83分。而对发展素质测评而言,第二学年度发展素质测评得分最高,为539.2分,高出第一学年度109.5分,而只高出第三学年度3分。
作为2007年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素质测评导向作用,除了体现在常注贫困生群体的素质测评得分上,还应该体现在其素质的相对变化情况上,即其素质得分相对于年级学生素质得分的比率变化情况(如表2),通过相对比较才能发现在整体素质变化是否有意义。因为在贫困生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贫困生群体的素质是否有所变化外,还要了解相对于其他群体,其变化情况如何,如此,方能体现其竞争力大小。
分析表2数据可以看出,常注贫困生发展素质相对于2007年级全体学生发展素质来说呈现递增趋势。通过表2,还可以看出相对基本素质测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在构成基本素质测评的三个要素中,相对品德测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由第一学年度的20.64%,分别下降3.0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达到第二学年度的17.56%和第三学年度的17.05%;相对课程学习成绩比重和相对身心测评比重呈现第二学年度所占比重最高,第三学年度所占比重低于第一学年度,相对于第二学年度的比重的增幅,分别为2.06个百分点和0.36个百分点,第三学年度的比重的降幅更大,分别为2.5个百分点和0.48个百分点。
表2中常注贫困生相对发展素质呈现趋势与表一中的常注贫困生发展素质得分情况不同,说明尽管发展素质绝对得分有高低波动,但是相对2007级全体而言,常注贫困生发展素质得分却呈上升趋势,也进一步说明常注贫困生群体的发展素质这一部分相对实力是有所提升的。然而表2中的基本素质测评,以及影响基本素质测评的品德、身心和成绩等方面的相对比重趋势与表一中的相应项目的绝对素质得分趋势相同。
常注贫困生综合素质发展 (基本素质+发展素质)得分三个年度依次为3479.678分,3523.045分和3469.119分,而其相对于全年级综合素质得分所占的比重三个年度依次相应为17.25%,16.90%,17.12%。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综合素质发展的绝对分数还是相对比重的降幅都要高于增幅。基本素质测评以及基本素质测评中的思想道德测评得分的绝对得分和相对比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常注贫困生群体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而表1的成绩测评、身心测评和发展素质测评的绝对得分上,都呈现了第二学年度要高于其他两个学年度的情况。因为在第一学年度中,很多学生处于对大学的适应期,尚未明白素质测评为何物,对素质测评的概念和其作用尚未了解透彻。当经历了第一次素质测评与评优评奖后,学生开始对素质测评的重要性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课程学习成绩的重要性,以及对发展素质得分在其评优评奖中作用的重要性即 “基本素质测评等级去定学生参评奖学金资格,按发展素质测评的分值确定奖项的分配”[1]P145有所了解之后,开始不断努力,提升学习成绩和获取发展素质加分。相对于学习成绩是一个漫长的提高过程而言,发展素质加分则相对容易获得,这也是为什么发展素质得分会一下增加近110分的原因。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与其说是综合素质测评所要求和期待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导向作用,倒不如说是评优评奖的名利导向作用。第二学年度的素质测评结束之后,多数同学大二时的激情也随之消退,此时两级分化现象不断加剧,能够在学业成绩和发展素质方面得到高分的学生非常明了,大家对影响评优评奖的素质发展测评各项指标尤其是学业成绩和发展素质加分的关注也不存悬念,这导致素质发展测评的各项指标也随之减弱。更别说到大四年级,没有评优评奖光环照耀下的素质测评的导向作用更是微乎其微。可见素质测评对贫困生群体导向作用,缺乏可持续性。
素质测评中重视发展素质得分而轻视基本素质得分,这种现象可以从表1和表2发展素质得分与比率有所提升,而基本素质测评得分与比率却逐年下滑看出。然而很多人将素质发展等同于发展素质,同时在评优评奖的刺激下,在发展素质得分途径多,得分相对容易的引诱下(具体体现在通过辅修、各种证书等学习能力加分,通过担任班级、学院、学校等各级社会工作加分,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和文体活动加分等等),过分夸大发展素质得分,而忽视了贯穿始终的基本素质的训练,更有甚者,为了获得发展素质加分不惜弄虚作假。殊不知,基本素质的发展是素质发展的基础,并始终贯穿于发展素质得分的始终。
素质测评条例的指导和导向作用的发挥除了体现在综合素质测评方面还体现在素质测评条例的各项指标上,而素质测评条例中各项指标所占比重大小决定了其指导和导向作用,其中导向性最强的应为所占比重较大的单向测评。在基本素质测评中,成绩测评占60%的比重,不仅如此,在发展素质测评得分中,学业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项目,基于此,多数学生(包括贫困生)在大学生涯中将学业成绩置于第一位,并只将占30%的品德测评和占10%的身心测评作为附属物,认为可有可无,对它们并不正视。然而通过表2的分析却可以看出,品德素质得分相对于2007年级全年级的比重逐年下滑幅度依次为第二学年度比第一学年度低3.08个百分点,第三个学年度比第二个学年度低0.51个百分点,而发展素质得分相对于2007年级全年级的比重逐年上升幅度依次为第二学年比第一学年高0.16个百分点和0.36个百分点,品德素质相对得分比重的下滑幅度要远高于发展素质得分比重的上升幅度,即随着常注贫困生群体整体发展素质的提高,他们的品德素质却在下降。
针对以上结果统计和原因分析,素质测评要发挥对贫困生群体的导向作用,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即素质测评条例要建立以品德修养为先的基本导向,发挥基本素质与发展素质协调发展的健全导向以及发展与服务相结合的长效导向作用,真正将贫困生群体培养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群体。
品德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也是大学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态度、遵纪守法、文明素养等四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都有具体内容。学校要加强日常品德修养教育尤其是贫困生群体的品德修养教育,要将这种看似“空虚”的品德素质修养,结合被测评群体的实际情况,在素质测评中,落实到位,并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特点进行虚实结合的教育与引导;贫困生群体也应该将品德修养的各个方面作为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基础课,自觉加强品德修养,做到人穷志不穷,情志两发展。通过品德修养的不断提高,来完善自身基本素质的提升,养成精神独立,人格健全的发展习惯[3],并结合学校和未来职业规划实际,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不同职业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社会也应当将品德修养作为考量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为学生的品德修养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条件。
基本素质测评和发展素质测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并相互统一在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之中。其中基本素质是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智体等方面的一般性表现;发展素质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创新性、实践性和特长性的素质,是在基本素质合格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基本素质测评和发展素质测评要做到有机协调统筹,不可偏废,更不能牺牲基本素质测评,将发展素质测评等同于素质发展测评。贫困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应当鼓励贫困生在学校、社会等学习工作环境中,突破由于自身经济、特长、心理等方面的压力与困惑,培养踏实实践并体现创新的精神活力与举动,不断在发展素质上有所斩获。然而发展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必须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作为支撑。而基本素质的应有之意相当广泛,具体表现在政治思想积极进取,社会活动积极参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良好处理,诚信公德道德思想自觉修养,学习态度积极端正明确,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增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学风优良,科学人文素养结构合理,职业理想崇高,自律自觉,民主法治观念强,行为举止、作风素养文明,人生态度、生活意识健康,心理体格健康,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等方面。
要切实扭转以评奖评优为唯一导向的素质测评,努力建立以素质发展、自我提升的发展性和服务社会的服务性相结合的测评体系导向,让素质测评真正成为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大学生涯设计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向导。从而真正让素质测评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成功信念,提高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贫困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发现发展中问题,并解决问题,加速其成长过程。缩短他们对学校、社会或职场的适应过程[4];促进贫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让素质发展测评的导向性具有持续有效性,并让贫困生通过切身素质测评实践感受到素质测评的导向是令人终身受益的。
对贫困生的教育与培养,除了解决他们的经济和心理所存在的问题,还要切实关注其素质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基本素质的培养发展为基础,不断推进发展素质的提升,将素质测评的落实与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联系,解决素质测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素质测评的长效、全面导向作用。建立与贫困生发展相适应的以品德修养为先的基本导向,基本素质与发展素质协调发展的健全导向以及发展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长效导向作用的素质发展测评。
注释:
①素质测评总分=基本素质测评得分+发展素质测评得分;基本素质测评得分=品德测评得分×0.3+课程学习成绩测评得分×0.6+身心测评得分×0.1;发展素质测评得分=能力测评加分+创新测评加分。
[1]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中国矿业大学学生手册[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永明,张辉.以科学的原则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体系[J].教育探索,2005(4):82-83.
[3]王维宏,玄凌.精神扶贫:贫困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42-143.
[4]徐学林.构建和谐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环境[J].中国成人教育,2007(2):67-68.
G42
A
1005-1554(2011)02-0067-04
2011-03-19
袁臣(1986-),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大学生创新项目阶段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JGX10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