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探究《琵琶行》音乐性反射的现实主义内涵
杨云惠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昭通 657000)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运用语言文字来描绘音乐,文字所传递的声音效果把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对诗歌音乐性的描写,反射其现实主义内涵。把文学性、音乐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
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性;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实际运用,由来已久,但明确提出这个名称的,是德国评论家普朗什。他在1833年把对现实进行细心观察而创作的艺术称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画家库贝尔和小说家尚弗勒里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文艺。”[1]。它注重写实的客观化以及平民精神等美学风格,强调不折不扣地对素材进行忠实的处理,既不夸大也不贬低生活,而是忠实于生活的原来面目。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后世称之为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代表,他旗帜鲜明地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富于形象性。其作品《琵琶行》显示出唐代叙事诗的新发展。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
“80年代,恩格斯对它下了明确的定义,即‘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3页)。”[2]在典型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作家将人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从生活出发,一切以普通人为主,尽可能少对原始素材加工,不能凭空虚构戏剧性,从真实的现实生活中挖掘主题,有强烈的批判色彩。《琵琶行》所蕴含的现实主义因素充分体现在字里行间,例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诗人在这首诗中在琵琶女出场的细节及琵琶弹奏技艺的描写,种种细节的真实,令人叹为观止。这个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真人不露相”,抱着琵琶遮住了半边脸。她才转轴调弦试拨了三两声,还未开弹就已默然传情,初见其手法不凡。接下来“弦弦掩抑声声思”,她用按遏掩抑的手法传递出幽咽声调“似诉平生不得志”。然后,低着头从容不迫地慢慢弹琴,你可听到她“说尽心中无限事”。接下来,她轻轻地弹,慢慢地拢,接着又抹又挑。先弹了《霓裳羽衣曲》后,又弹《六幺》。先是“转轴拨弦”的调试,然后用欲扬先抑的“掩抑”手法开场,“低眉信手”从容不迫地徐徐演奏。这还只是开端,接下来是发展:琵琶女轻轻地拢,慢慢地捻,随后是又抹又挑。如果不是行家里手,谁能写出如此专业的琵琶技艺。然后又写如何弹奏大弦和小弦:“嘈嘈切切错杂弹”。还特别妙用了曲中的休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新弹奏时,又是“促弦弦转急”。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就如同是诗人自己在演奏,足见诗人对音乐的熟悉。整个过程的描述就如同一幅音乐的工笔画,毫厘不差。
现实主义作品是社会环境的真实再现。其特征是批判性、现实性、客观性、追求逼真和人道主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通过对人物、环境、事件等的描写再现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状况、经济环境、阶级差异等,从而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阅读作品时如同身临其境。一方面,刻画人物以现实生活作为参照,故而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另一方面,把人物的形象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使塑造的人物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现实主义强调展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创作的重点不再是单一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或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要着重描绘处于不同社会层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琵琶行》中,诗人对身处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身世作了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人物形象、生活环境及其社会地位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例如: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感于事而系于时政。近代著名诗人刘半农的新诗观念中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也是首先以艺术表现内容的真实性为核心的。他在为陈独秀、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呐喊助威的第一篇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中,论述散文的时候就提出艺术以感情真实为最高的生命主张,坚持发挥了“言为心声”的传统文学命题,把作家心灵的至真提到很高的位置。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感伤诗叙事长诗《琵琶行》也如此,在描写音乐时结合人的思想感受摹写音乐惟妙惟肖,恰如其分,且语言成就突出。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诗人在描写各种技艺时,也同时描述了该技艺所达到的效果,这个效果又是伴随着自己的感受呈现出多样化。《琵琶行》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如刚调试了三两声,就“未成曲调先有情”;仅仅是“弦弦掩抑”,就听出是“似诉平生不得志”;又从“信手续续弹”中听出了“说尽心中无限事”,烘托诗者遭贬的抑郁之情,也为琵琶的声声掩抑和琵琶女的命运诉说埋下伏笔。又重新演奏时,因心情转换而“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既是内行的赞美,也是有着同样不幸人生的内心感受。
白居易同时也是音乐家。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主要靠音符来表达。然而在诗歌《琵琶行》中,他凭借高超的写作手法,充分运用语言文字的特点来描绘音乐,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和欣赏音乐一样的感受。这时,语言文字就起到了音符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只是音符)。《琵琶行》通过和谐的语音、音调的抑扬、句式的节奏构成了语言的音乐美,充分体现了诗的美感。在诗词中模仿了音乐的构成因素,如表现出了音色、力度、节奏、旋律等,突出音乐美的重点,增强了作品的音乐性。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白居易在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顶真、摹声等手法来对诗歌进行音乐性的描写,增添了语言的色彩和诗歌的音乐性,使文章形象生动,语音悦耳。如用“急雨”形容粗弦的响声,用“私语”形容细弦的声音,用“间关莺语”来形容琴声流畅,用“冰下难”来形容声音凝滞,用“铁骑突出”来形容声音突发,用“大珠小珠”和“裂帛”来形容声音清脆,用“凄凄”来形容声音凄婉。这样既增添了文章的色彩,又增添了语言的音乐性,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易诵易记。弹大弦时“嘈嘈如急雨”;弹小弦时又“切切如私语”;大小弦交替弹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尔后,一会儿是黄莺在花间歌唱,一会儿又像冰下河水一样凝滞,后来运用曲中休止停下来。这时给人的感受比有声时还要精彩。稍停琴声又突然爆发,如“银瓶乍破”,如“刀枪齐鸣”,演奏达到了高潮。尾声时的当心一划也是那样精彩,如同撕裂了布帛。周围的船上都悄然无声,只见江心的月亮分外洁白……观众都被这高超的演奏征服了,全场鸦雀无声。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贴切地称为“皆摹写声音至文”。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对休止的千古最佳评语就是白居易对诗歌和音乐结合的高度凝练,突出了曲中休止的特殊效果。在我们能见到的音乐诗中,大多是对乐音的描写,还没有见过对静音(休止)如此精彩的描写。《琵琶行》中对曲中休止的描写,可谈得上是休止描写的里程碑。应当说,休止的特殊效果是人人感觉到了,却又没人能说出来。在这里,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了。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文学的语言进行了音乐效果的描写,用文字所传递的声音效果把文学和音乐结合起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也就是把文学性、音乐性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音乐家用音符组成音乐,而高明的文学家则可用文字来组成(临摹)音乐,这时文字就成了另一类音符——特殊音符。人们读了《琵琶行》后都会赞不绝口。文学作品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音乐用音符、节奏表达内心的感受。诗歌没有直接说明当时的社会状况,也没有诉说诗人内心对现实社会的感受,而是通过琵琶女的演奏情景和演奏效果来让读者明白这一切。如此非凡的技艺,就必然有非凡的音乐效果,而任何音乐效果都是与人的主观感受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丰富的音乐表现,多层次、多角度、从感性到理性了解当时的社会、认识当时的社会、反映当时的社会。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01.3427.
[2]刘蓝.白居易与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罗小平.音乐与文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孙玉石.论刘半农诗艺现实主义的丰富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 (5).
Exploration on the Realistic Connotation of Musicality Reflection of Song of A Pipa Player
YangYunhui
(Zhaotong Teachers College,Zhaotong,Yunnan 057000)
Bai Juyi describes music with words in the Song of A Pipa Player,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status quo through combining literature and music to express his inner feelings.By the means of the description of poem musicality reflects the realistic connotations,and unites literary,musicality and realism.
Bai Juyi;Song of A Pipa Player;musicality;realism
I222.8
A
1005-1554(2011)02-0108-03
2011-03-06
杨云惠(1971-),女,云南省昭通市人,云南省昭通师专艺术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歌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