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艳
(佳木斯大学)
运动过程中自我感觉与生理负荷指标的制定
姜淑艳
(佳木斯大学)
通过实验研究来观察分析高校学生运动负荷有关生理、心理的变化状况,拟生理负荷的心率监测指标动态变化规律,结合RPE主观感觉指标,制定最佳运动负荷等级对应指标.
自我感觉;运动心理;生理负荷;指标
运动负荷是锻炼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与方法,以及锻炼对人的机体与心理所施加的刺激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所以,是一个多种因素、多元复杂的综合体过程.运动负荷包括生理与心理负荷两个方面,二者在体育教学中是长期并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此前生理负荷方面研究较多,而心理负荷的研究相对缓慢.自我感觉在体育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对学生的身心反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应加强高校学生体育课运动过程中自我感觉与心率负荷指标的研究.另外,如果将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结合作为评定运动过程的综合指标,对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健身的运动负荷监控具有一定意义.
黑龙江省3所大学一、二年级学生298名(男生156名;女生142名)学生参加RPE主观感觉测试,测试成绩为研究样本.
查阅国内外有关教育理论、多媒体教学理论、体育健身理论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且通过“中国期刊网”、国内著名高校的网站查阅文献资料.
采用生理学实验中的台阶实验,目的是观察被试在定量负荷状态下某些生理、心理机能的变化并作相应论证.
结果表明:40 cm高、每分钟上下40次台阶实验中,被试心率均可达180 bs/min以上,该实验可作为研究大负荷运动状态下测试生理、心理机能的方法;在大负荷运动状态下,运动后即刻心理机能提高;运动后即刻与休息5 min后的心理指标比较显示,心理机能可能存在延迟下降的现象.
心理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上对承受刺激产生心理反应的量和强度的总和.也就是说,学生在课上受外界信息(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组织教法、生理负荷、人际关系等)的刺激,引起注意、情绪、意志等一系列活动的变化,使学生大脑神经系统承受一定的负担,造成精神能量的消耗.这种由课上刺激引起的学生紧张、兴奋等心理反应量和强度的大小、强弱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总称为心理负荷.不难看出,评价体育课的心理负荷将取决于学生对施教因素、环境因素、心理意向的心理度量值的大小.所以体育教学的实施要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因为心理负荷与诸因素相关,一方面受学生体质状况和个性所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施教因素、环境因素所作用.然而运动负荷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不能脱离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必然又从注意、情绪、意志表现出来.
生理运动负荷分类可分为负荷强度类和负荷量类.
人体运动负荷从表面看是指进行活动时身体练习作用于人体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是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在的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它包括练习的密度、完成练习所用的速度、完成练习所负担的重量、投掷的距离和跳跃的远度等.
RPE是用主观感觉来反映身体负荷强度的一种方法.RPE不是对身体某一方面感觉的反映,而是对运动中个人的适应能力水平、外界环境影响、身体疲劳情况等的整体自我感觉.它是监测个体对运动负荷的一个有价值的、可信赖的指标.目前在国外已经广泛用于评定心肺耐力的运动试验、制订运动处方和指导健身者进行锻炼.
1961年瑞典生理学家冈奈尔·鲍格(Borg)根据心理学原理制订了一种受试者在运动时自己感觉和确认负荷量大小的表格.将运动中对运动强度的自我感觉分为6~20级,共15个级别.1973年他又在原来量表的基础上研制了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原来粗略的疲劳定性分析变为较精确的半定量分析.鲍格认为:“在运动时来自肌肉、呼吸、疼痛、心血管各方面的刺激,都会传到大脑而引起大脑感觉系统的应激.”因此,锻炼者在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也是判断疲劳的重要标志.1990年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为发展和维持有氧体能可以采用心率和主观用力率(RPE)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运动强度.(见表1)
RPE是反映主观感觉的指标,但经研究表明,与一些客观指标(心率)、运动负荷强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例如,与“每分通气量、血乳酸、每分吸氧量等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其相关系数r=0.85,表明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虽然由于有个体差异,RPE与一些客观指标不能直接换算,但与最大心率百分比、心率和吸氧量储备百分比等指标有一定关系.
表1 RPE主观感觉表
参照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的主观用力率(RPE)测定表和运动强度与心率、主观用力率参照表,两个表合并成适合于全国锻炼者使用的自觉用力程度分级与运动强度对应指标表.两个表合并成适合于全国锻炼者使用的自觉用力程度分级与运动强度对应指标表(见表2).表中可以看出:当主观用力率达到12~16时,说明运动强度已经达到了50% ~85%最大心率.体能良好者采用70% ~85%最大心率;体能普通者采用60%~75%最大心率;体能不佳者采用50%~70%最大心率.RPE比较适合用于成年人,在有训练经验的人群中使用,较在无训练经验的人群中使用可靠性强.此外,有5% ~10%的受试者,当用中、低强度运动时,会对自己评估过低,或不能对自我感觉做出评定.尽管RPE存在一些问题,但当测量心率有困难、心率受药物干扰,或受试者的脉搏不易测量时,可以参照RPE来掌握运动强度.
最大负荷为100%负荷,次最大负荷为90%负荷,大负荷为80%负荷.从生化等级的理论看,最大负荷、次最大负荷和大负荷,均属于“无氧糖酵解性负荷”.而“极限负荷”属“无氧非乳酸性负荷”.定量负荷和最大负荷运动时,心率的变化可反映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它是评价心脏功能和身体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未经训练的学生在其机能动员阈达到70%、60%和50%时,负荷水平则达到相应的100%、90%和80%.
表2 心率对应生理学与RPE自我感觉运动负荷等级指标模式表
中等负荷为70%负荷,中下负荷为60%负荷.凯温南提出建议,以运动员最大心率的60%的强度进行训练去提高最大吸氧量.这个建议说明小强度是不能提高最大吸氧量的,最小也得中等负荷才行.所以把需要动员机能最大潜力的50% ~60%相对应的60% ~70%的负荷水平,定为中等负荷水平.在这里有训练的学生与未经训练的学生,在中下负荷(即60%负荷)的机能动员阈值上是有差别的,未经训练的学生要比有训练的学生略低些.
最小负荷为40%负荷,基础负荷为35%负荷.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以动员人体机能最大潜力的25%来应付最基本的生活、工作、学习,把它定为35%的“基础负荷”.赫廷格和米勒就认为,“小于最大强度的30%强度的静力训练,不会发展绝对静力力量.”葛欧瑟教授也认为,少年儿童的身体训练应从动员机能能力的30%时的负荷水平开始逐步提高.所以把需要动员30%的机能潜力的40%的负荷水平,定为“最小负荷”.同时把由40%的机能动员阈所决定的50%的负荷水平定为“小负荷”.生化等级均属“有氧代谢性负荷”.在这一点上,未经训练的学生和有训练的学生的机能动员阈值是较接近的.
综上所述,在确定各级负荷的脉搏强度时,必须根据不同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安静脉搏和最高脉搏范围,并按一定的方式分成一定的级别.为了便于计算和建立各级练习制定心率对应生理学与RPE自我感觉运动负荷等级指标模式表,按负荷与心率接近直线正比关系的规律,以“等差级数”进行划分.根据不同训练水平的安静脉搏在50次/min、60次/min、70次/min、80次/min,建立四个生理强度级别的分级模型(参考值),在锻炼过程中,根据脉搏的变化来确定相应的运动负荷水平.
利用心率负荷等级指标对锻炼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是相对固定的指标模式.然而,体育运动健身必须综合地考虑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这不但体现在所能承担负荷的大小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适应程度上.同时人体不断地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各方而的影响.因此,负荷等级指标的内容和性质必须根据个体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予以定向,把人体作为锻炼主体,实时监控心率的动态变化,借助心率和主客观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运动强度,掌握锻炼节奏,最终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1]凌月红.体育健康教育与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许浩,姜文凯.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6):39 -43.
[3]杜树发,翟凤英,葛可佑,等.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分布状况[J].卫生研究,2001,30(6):339 -342.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2002.
[5]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大学生体质健康指导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Institution of Index between Self-feeling and Physiological Load in Athletic Process
Jiang Shuyan
(Jimusi University)
The dynamic changing regulations of heart rate index on physiological load are made by analyzing the sports load o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earching.Combined RPE subjective feeling index,the best sports load grades corrosponding index are put forward.
Self-feeling;Sport psychology;Physiological load;Index
2010-11-06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