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现状与“草畜平衡”动态分析

2011-01-06 09:15孟淑红张小平
财经理论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草畜牧业草场

孟淑红,张小平

(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2.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经济现状与“草畜平衡”动态分析

孟淑红1,张小平2

(1.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2.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站,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自解放以来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牲畜头数及主要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草原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几十年来牧区人口的过快增长及牲畜头数的不断增加,使草原牧区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已远跟不上人类日益追求物质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要求。超载过牧也就成了禁而难止的最大难题,突出表现在“草畜平衡”执行上的困难重重、多数牧区连年超载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在增加而且危害趋势加重。由于草原生态环境的衰退,天然草地生产力明显下降,畜草矛盾更加突出。牧民养畜成本逐年增高,牧民增收难度加重。如果不减少现有牧区人口,实现减畜达到恢复草原生态平衡就等于纸上谈兵。因此,解决牲畜超载的根本在于合理有效地减少现有牧区人口,建立一整套适合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人、草、畜和谐共处的发展之路。

草原畜牧业;经济现状;草畜平衡;草原生态

一、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经济现状

草原畜牧业经济生产中最基本的就是人、草、畜之间互动复杂而多变的有机关联,草原畜牧业经济是以天然草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对牲畜的放牧获得畜产品的传统产业。因此,内蒙古的天然草原不仅是牧区的最大自然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畜牧业经济的物质基础,更是维持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中覆盖面积最广大的自然生态系统地带。天然草地资源的盛衰状况不仅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决定着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在合理的放牧利用下,天然草原是能够保持可持续利用的自然再生资源。如果过度放牧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使草原退化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导致自然灾害的更加频繁与猛烈的发生,最终导致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环境的全面衰退,失去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根基。

(一)草原畜牧业与牧业人口现状

草原畜牧业的最大优势就是地广人稀,人均天然草地自然资源量相对充裕。草原畜牧业生产不同于农区及城郊畜牧业,不太适合较高的集约化生产,特别是对于干旱草原来说,并不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多,收益就越大。这是由其严酷的自然气候条件所决定的,干旱、半干旱草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地面的植被群落是经过数千百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干旱、半干旱草原的自然再生力才是最经济的,而又不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系统。游牧业保持了数千年的可持续性就是人与畜的数量一直处于草原自然生产力的承载范围内。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牧业人口成倍增加,牲畜头数快速发展,多数牧业地区处在长期的超载过牧,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草原牧区以往的人均草地资源相对优势及人均牲畜占有量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下降和减退。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09年,全区牧业人口从29.6万人增加到149.9万人,人口增加5.1倍,而天然草地每公顷产草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1643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609.2公斤,每公顷产草量下降62.9%。全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总贮量从1115.9亿公斤下降到456.8亿公斤,可食牧草总贮量减少59.1%。牧业人口人均拥有天然牧草存贮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37.7万公斤下降到2009年的3.05万公斤,在60年间下降了92%。

牧业人口从1962年(21个牧业旗)的28万人增加到2008年(24个牧业旗)的96.8万人,增加3.5倍,牧区混合畜由1962年的1432万头只,增加到2008年的1891.2万头只,增加1.3倍。人均混合畜由58.4头只减少到人均19.5头只。牧业人均大畜由7.3头减少到1.4头,人均减少大畜5.9头。

(二)内蒙古的草地资源与草业利用现状

内蒙古共有天然草地面积7881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359万公顷,分别占自治区土地面积的66.6%和53.8%,是我国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五分之一。内蒙古的天然草原自东向西占据着北方温带的部分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及干旱区的主体部分。降雨量由东向西从450㎜以上逐渐下降到最西端的鄂济纳旗,年均降雨量只有37㎜左右。构成了由东北偏西南的条状形地带性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等主要自然景观。其中,半湿润区的草甸草原可利用面积占全区可利用天然草原的12.03%,位于半干旱区的典型草原可利用面积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7.84%,处在干旱区的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及荒漠类分别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2.53%、7.47%、14.89%。

全区拥有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的旗、市22个(包括鄂伦春旗)。其中,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最大的旗是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为412.6万公顷,占全区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的15.41%。第二位是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为395.3万公顷。虽然,天然草地面积仅次于第一位,但天然草地可食总贮量只占第一位的28.4%。全区土地面积最大的前三位都在阿拉善盟,但天然草地单位面积生产力分别为全区的倒数前三位,这是由阿拉善盟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天然草地生产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年际间有效降雨量的多少。阿拉善盟处在内蒙古的最西端的最干旱地区,年均降雨量在37-120㎜左右。

内蒙古的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虽然在全国居第二位,但是干旱与半干旱草原占据了73%左右,而半湿润草原只占12%。因此,从整体上看内蒙古的天然草地面积虽然很大,但单位面积草地生产力普遍较低,而且年际间波动较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草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生态安全角度来讲应以保护为主,实行全年禁牧。由于过去过高估计了天然草地生产力,把发展牲畜头数作为牧区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使全区多数牧区处在经常超载过牧的状态下,导致草原退化十分严重。

全国第三次草原普查时内蒙古的草原退化面积为39%,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本世纪初第四次草普时已有近3/4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是我国目前牧区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三)内蒙古草畜平衡现状分析

1.全区33个牧业旗草畜平衡动态现状分析

从图1-图4中不难看出内蒙古的草畜平衡在实行中的艰难性,草只要好一点,牲畜头数的增长就会持续增高,草一下降,牲畜头数就会急剧下降(见图1)。全区33个牧业旗的牲畜头数当控制在6000万羊单位以内时,对天然草地的自然修复十分有利。在人工草地没有发展的情况下,牲畜头数超过6000万羊单位对天然草地压力就开始加大,2007年全区33个牧业旗达到7879万只羊单位,属于严重超载,由于缺少饲草,养畜成本的加大,2007年至2008年牲畜头数开始回落,2009年回落到5930万羊单位。一部分牧业旗较好地落实了“草畜平衡”制度,而一部分牧业旗纯属于缺草成本加大被迫自然下降。冷季饲草料总贮量保持在较缓慢的下降,从1996年的总贮量1873.3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1288.26万吨。天然草地牧草总贮量下降较明显。从1996年的1263.7万吨下降到658.1万吨。

图1 全区33个牧业旗牲畜与饲草动态曲线图

2.锡盟9个牧业旗草畜平衡动态现状分析

图2 锡林郭勒盟牲畜头数与冷季饲草贮量动态曲线图

图2为锡盟9个牧业旗牲畜头数与冷季牧草贮量的动态变化曲线图。1999年锡盟9个牧业旗牲畜头数达到2278.3万羊单位,后遭遇连续3年的特大干旱,就是在盛夏季节阿巴嘎草原、苏尼特草原都是赤地千里,满目荒凉,没有丝毫的绿色。牲畜头数急剧下降到2003年的1507万羊单位,而这些存活下来的牲畜都是牧民用高昂的代价买草甚至买水喂养才保住的。2003年春季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强制进行了休牧,部分草场全年禁牧,起到了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春季休牧的草场生长明显好于未休牧的草场,全年牧草产量达到近十年最高。2004年后牲畜头数又开始上升,2007年又达到一个小高峰(1897万羊单位),牧草总贮量达到最低点207万吨。2008年当牲畜减少到1458万羊单位,牧草总贮量2008年又上升到344.2万吨,2009年冷季牧草总贮量又下降到243.1万吨。在草没有明显恢复之前,锡盟的适宜载畜量在1500万羊单位以下时对天然草场的压力较小,对植被的恢复较有力。

3.呼盟4个牧业旗草畜平衡动态现状分析

图3 呼伦贝尔市牲畜头数与冷季饲草贮量动态曲线图

图3结果显示:

1996年呼盟4个牧业旗牲畜头数由525.6万羊单位平缓上升到2001年的621.9万羊单位,从2002年到2008年出现了两个峰值,2007年牲畜达到857.1万羊单位,天然牧草总贮量从1996年的273.4万吨,波动中下降到2009年的244.4万吨。天然草地出现了上升一年,下降两年的锯齿状态曲线。在不增加人工草地的情况下,呼盟4个牧业旗的适宜载畜应控制在600万羊单位左右,这样放牧成本最低,牧草的自然再生力最强,对草场的恢复也最见效。

4.阿拉善盟草畜平衡动态现状分析

图4结果显示:阿拉善盟的牲畜头数发展是两个较明显的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997年,为272.2万羊单位,而后缓慢下降到2003年最低点为193.7万羊单位后又开始上升,到2006年达到第二峰值为257万羊单位,随后下降到2009年的200.3万羊单位。总体处于下降态势。阿拉善盟的天然草地牧草总贮量下降十分明显,呈现了三个台阶式,第一个台阶从1996年的62.8万吨到下降到2000年的57.7万吨,第二台阶从2001年32.2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15.9万吨,第三台阶从2006年的25.3万吨下降到2009年的14.5万吨。尽管人工草地及其他饲草料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还不能真正解决牧草短缺的问题。阿拉善盟存在着较严重的草畜不平衡的问题,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草地生产力十分的低下,所以草畜平衡的弹性很低,仅管牲畜头数在下降,但草地生产力也在下降。

图4 阿拉善盟牲畜头数与冷季饲草贮量动态曲线图

二、草原畜牧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最大软肋是牧草的短缺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尽管在养殖业特别是奶牛业的发展中成绩显著,但在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人工草地的发展上还十分滞后。本世纪以来通过春季休牧及部分禁牧和草畜平衡等政策法规及制度措施等,内蒙古的天然草地整体恶化趋势的速度大大减缓,并有局部好转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十年来草原生态的历史欠债,目前全区天然草地整体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普遍低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30%到60%左右,而人工草地发展在全区还没有真正形成气候。牧草资源约束已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与畜、草与畜的矛盾仍是内蒙古草原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最尖锐矛盾。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任重道远。说到底,草在内蒙古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应有的地位。长期以来重畜轻草的结果使草原大伤了元气,其单位面积内载畜量逐年下降。还有重粮轻草的观念曾经错误地在牧区大面积开荒,其结果是第一年丰收,第二年欠收,三年以后多数都绝收并出现了荒漠化及沙化。内蒙古还有相当一部分农区及半农半牧区仍在开垦优良天然草场的基础上种植高耗水的农作物,这样不仅降低了原有的生态功能,也不能摆脱广种薄收、十年九旱的状态。还有重树轻草的普遍行为使一些干旱草原牧区年年种树,几十年过去了只见草原退化,却见不到一处林。草原是内蒙古的特色,是内蒙古最基础中的基础。保护好草原才是内蒙古永恒的亮点之源。

(二)牧区的牲畜超载问题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

从上面天然草地现状与牲畜头数的变化动态不难看出,天然草地生产力还处在较低的维持状态,真正要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困难重重。最主要是牧区牲畜头数降不下来。草场稍有好转,牲畜头数的增长马上反弹,使多数草场没有机会恢复到最佳状态,牧草往往还没进入生长旺盛期就被牲畜采食与践踏掉,而失去了最高的生产力。解除休牧期的最佳时期是在大部分牧草即将进入生长旺盛阶段,而正常草场的最佳放牧利用率应控制在50%以内,退化草场根据不同退化程度草场的利用率也不同,退化最严重的要禁牧。休牧、禁牧是目前遏制天然草地退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目前最难做到仍是合理利用草场与对退化草场的轻度利用,大多数牧区,牲畜头数的超载问题仍处在禁而难止,政策一紧,牲畜就降一点,一松就反弹。一些牧区都是到了无草可牧,在政府强制禁牧的情况下才被动减畜,主动减畜还只停留在理论上。

(三)牧区转移人口成效不明显,牧民增收难实现

不减少牧区人口,减畜就是一句空话。几十年来,全区牧业人口增加了5.1倍,牧区人口的增加倍数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及全区平均人口的增加倍数。而牲畜头数增加的倍数小于人口的增加倍数。多数牧区牧民人均牲畜拥有量逐年下降,牧民增收难度不断加大。由于天然草地生产力的下降,牧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牧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亏本经营不在少数。2008年牧区牧民年人均总收入(12089.3元)小于年人均总支出(12659.7元),牧民人均年纯收入(6194.3元)远远小于人均年现金支出(11363.6元)。而人均牧业生产费用占牧民人均纯收入的85.3%。2001年以后基本上是牧民现金收入小于现金支出(见表1),多数牧民近几年基本没有储蓄。拥有规模以上的牧户逐年下降,少畜户与无畜户增多。有规模的牧业大户利润很低,而且吃老本现象很普遍。中小规模户年景好时有微利,年景不好时亏本经营无疑。而无畜户出租草场,大旱及灾年也不误租金收入,倒有了一些较稳定的收入。这也是牧区人口转移反弹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牧区转移人口一定要做到避免回流,解决牧民的生计与户口问题至关重要。

表1 全区牧民人均年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现状统计表

(四)重开发建设、轻合理利用相当普遍

在牧区特别是比较干旱地区,应慎重开发地下深层水,缺水草场往往是目前牧区保存最完好的原生草原植被群落。但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好多缺水草场通过开发地下深层水而被四季放牧利用。这是只顾眼前,丢弃长远的得不偿失的短期行为。打一个深井少则十几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开发的不过是几千亩最多几万亩草场,也就是只能解决一到几个牧户的使用几年的放牧场。打井后一旦有了水源,牧民就会定居使用,彻底改变过去只能做冬营地或打草场轻度利用的状况,而变成全年四季都过度利用的草场。草场退化的速度就会加快,我们不仅会很快失去现已保存为数不多的最宝贵的原生植被群落,更可悲的是我们又在增加新的生态危机与生态成本。况且在干旱地区开采地下水,由于地下水的补给困难,事实上是很难被可持续利用的。在降雨量不足300mm的地区,如果大面积开发饲料地,而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实质上又会成为一次草原的大开荒。在干旱地区开荒破坏了原生植被就等于增加了新的生态成本与潜在的生态灾难。

三、草原牧区人、草、畜和谐共处发展的基本思路

草原畜牧业与农区畜牧业、城郊畜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最经济地利用了天然草原的自然(再生)生产力。如果对天然草原利用得当就是可持续的再生资源,利用不当就会造成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产生巨大的经济危害与生态灾难。近几十年来草原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到本世纪初达到了极值,特别是锡林郭勒的大部分草原在本世纪初连续遭受了三年特大干旱,整个草原即使在牧草生长旺季都是赤地千里,牲畜无草可牧。2002年国家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对牧区全面启动了“春季休牧、部分禁牧、围封转移”等战备决策,有效地遏制了草原的退化速度,特别是近两年锡林郭勒多数退化草原有了较明显的恢复,对草原的保护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但是内蒙古的牧区天然草地真正要恢复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期的状态,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

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树立保护与修复天然草原为第一目标,只有在保持天然草原基本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利用草原是基本的要领,对草原的保护要重于对牲畜头数的追求。因此,减少牧区人口是减畜、实现草畜平衡的根本保障,也是牧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其次是准确定位、规范准则、宏观调控、总量限额等。

(一)确立草原牧区保持与维护草原生态功能系统良性循环为第一目标

草原一旦失去了自然生态功能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失去了对人类的一切经济与社会价值,巨大的生态灾难与经济危害就会不断降临。人类有史以来对干旱草原的投入与建设都远不及干旱草原本身的自然生产力与强大的自然修复力。本世纪以来,国家对牧区实行的全面休牧、禁牧所产生的草原生态系统明显好转,效果是非常显著的。这足以说明草原的逆行演替是人类的过度利用与人为破坏导致,休牧、禁牧就是从制度上减少人类过度利用保证植被的休养生息所采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干旱、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其自然承载力也十分有限。在有限的自然承载力中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才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根据年均降雨量,准确定位,严格规范,确立牧区发展模式

根据不同年均降雨量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地区的年均降雨量应该至少是近几十年的降雨量总和的年平均值。

对年均降雨量不足200㎜的地区,应以保持自然状态为主,人工建设为点缀。低密度适当发展以骆驼为主体的特色畜牧业。

对200-300㎜降雨量的地区应采取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为主的措施,逐步实现划区轮牧、季节性休牧的制度化体系建设。对不同的退化草场实行不同利用程度,对全区的轻度退化草场,放牧利用率应控制在45%以内。对中度退化草场,放牧利用率严格控制在25%-35%以内。对重度退化草场应在几年内进行禁牧,使其自然恢复生产力。在降雨量低的干旱草原要禁止开发耗水量高的工矿企业,慎重开发地下水深层水源,特别是缺水草场开发地下水,会加速草原的退化,弱化草原的生态系统功能。而且付出的生态成本会远远高于放牧养畜成本。

对300㎜以上年均降雨量的地区应加大力度发展人工草地畜牧业,一说人工草地,多数人会将其与高耗水的饲料地混为一谈,内蒙古的绝大多数农区及半农半牧区都适合大面积开展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特别是那些广种薄收的低产田,可以通过种多年生人工草地来恢复地力。多年生人工草地对保持水土,恢复地力都十分有利,多年生牧草种一次可以维持七到八年,有的甚至十几年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既节省投入又能使广袤的地表比农田多增绿两到三个月,多年生牧草一开春,在农田还没下种时就已经绿了,秋天农田收割了,多年生牧草仍是满目绿色,而且有很强的抗旱能力。

(三)对牲畜头数的发展要进行宏观调控,总量限额

进入本世纪以来,全区33个牧业旗牲畜总头数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02年的4842万羊单位增加到2007年的7878.8万羊单位,2009年回落到5995.72万羊单位。但是按天然草地目前的自然承载力,全区范围内多数牧业旗仍然处于普遍超载。如果不进行总量限额,只要养畜有利可图,减畜就很难,特别是那些非牧户租赁草场者是不会自觉减畜的。如果不禁止非牧户租赁草场,只要草场微有好转,近期有可能牲畜头数增长还要反弹。

(四)确定最适宜的牧区人口,建立进入牧区最低门槛制

近些年在牧区也转移了一些牧区富余人口,但由于目前户籍制度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事实上早已离开了牧区,在外地及城里都有住房及长期生活并有稳定工作,只是户口关系还在牧区,虽然人已离开牧区但牧区仍有草场。当牧区经济收益小于外地时,就在外地生活工作,当牧区经济收益好于外地时,又随时会回到牧区饲养牲畜,而这种饲养牲畜完全是一种投资行为,对草场的利用程度较重,只要短期见效就行,草场好了就养牲畜,草场不好就在外地谋生,把草场转租出去。现在由于户籍问题,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双重身份及双份利益占有者或是两头都够不着的非正常现象。要使牧区转移人口不反弹,就必须建立进入牧区的最低门槛制。

(五)要建立草原牧区长期的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

特别是在草原退化较严重的干旱与半干旱牧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是减少牧区人口、转变以养畜为主到以保护草原生态为主的根本保障措施之一,这样才能使那些无畜户与少畜户彻底从牧区分离出来,彻底改变人户两地分离,并坚决杜绝人在外地“遥控”租赁草场的现象。

[1]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5.296.

[2] 刘永志,常秉文,邢旗.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3]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草地资源数据[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

[5] 孟淑红,杨生等.内蒙古草地资源及草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草地,2004,(5):69-74.

F307.3

A

1004-5295(2011)02-0094-06

2011-03-26

孟淑红(195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与蒙古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学士,从事草原畜牧业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娟]

猜你喜欢
草畜牧业草场
祁连草场
宋尚有局长在甘南调研草畜平衡等工作
沈阳伟嘉牧业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省黄泛区农投牧业有限公司
万亩草场雪凌奇观
饲用甜菜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及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新草场有多远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雪峰下的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