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史话(6)——袁克桓、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2011-01-05 08:15周醉天韩长凯
水泥技术 2011年6期
关键词:水泥厂江南水泥

周醉天,韩长凯

中国水泥史话(6)
——袁克桓、陈范有与江南水泥厂

History of China Cement(Ⅵ)ⅳ

周醉天1,韩长凯2

1 袁世凯的儿子执掌“启新”、创建“江南”

袁世凯对于中国水泥工业的创建是有功绩的,而在其后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袁氏后人的身影,他就是袁克桓,又名袁心武,上世纪30年代“启新”的掌门人、江南水泥厂的创始人。

袁世凯一生有一妻九妾,17个儿子,15个女儿。袁克桓是袁世凯的五姨太杨氏所生。杨氏(图1),天津杨柳青人,生有四子、二女,即:六子克桓、八子克轸、九子克玖、十一子克安和五女季祯、十五女玲祯(夭折)。

图1 杨氏

在袁世凯的九房姨太太中,杨氏貌不出众,但她能力了得,管家、理财全是好手。杨氏行为得体,处事有度,对上尊敬,对下仁慈,因此深得袁世凯信任和宠爱。在袁府内,杨氏颇有一言九鼎的意思,还是很有地位的。

杨氏对子女的教育与其他几房姨太太迥然不同。她对子女要求很严,不宠不惯,更不放纵声色。所以,至今没有袁克桓及他的兄弟、妹妹、子孙吃喝嫖赌的记载。杨氏力图让子女们个个爱国、敬业,学有所成,出类拔萃。

杨氏给子女灌输的是忠君、爱国和实业创家、勤俭创家、勤奋立业的理念。所以,她的几个儿女们在袁世凯大势已去的时候,仍然能靠自己的双手创办实业,获取收益,自强不息。

杨氏对袁世凯死后的局势,似乎有所预料。

她长年生活在中南海,养尊处优,但对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得颇为得体,对名分看得很淡。她给子孙留下遗训:“不要从政”。故去后,不随葬河南安阳,而葬在北京香山。意味深长的是,袁克桓给母亲建造的是一个水泥大墓。

“江南”水泥是“启新”的全资子公司,“启新”的掌门人一直是周学熙(短期的有龚心湛、李希明和陈一甫),1933年开始,袁克桓开始执掌“启新”。

袁克桓(1898~1956),袁世凯第六子,字巽安,后改名心武,他没有大哥袁克定的政治野心,也没有二哥袁克文那样的风流倜傥,但在袁世凯的17个儿子中,也是比较出类拔萃的。他遵从母亲杨氏“不要从政”的遗训,致力于兴办实业,不仅在民国时期,就是在新中国诞生时期,都是著名的实业家。

袁克桓出生于天津,出生时袁世凯任直隶按察使,专管小站练兵。后来袁世凯在北京主政,家属在天津居住,老袁采纳严修的建议,准备把袁克桓和他四哥克端、五哥克权、七弟克齐、八弟克轸,一起送入严修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时创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因未与校长张伯苓谈妥,又改送到天津新学书院读书。为此袁世凯还向书院捐资3000银元,作为儿子们的读书费用。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后,袁克桓已经15岁(1913年),就又把他和克权、克齐一起送到英国学习军事。回国后又在北海静心斋总统府教育专馆继续读书。

袁世凯去世时,袁克桓才18岁。分家时,分得现款银元8万元,黄金40两,股票(包括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耀华玻璃、盐业银行、华新纱厂、天津造胰公司等的股票)总面值约7万余元。袁克桓不像其他兄弟,将分得的家产用于挥霍,他在母亲杨氏帮助下,投向了实业。

两年后,袁克桓娶陈启泰的女儿陈徵为妻(图2)。这门亲事,是袁世凯在清末任职时定的。陈启泰,湖南长沙县人。曾任监察御史,以直言敢谏著称,后任江苏巡抚。袁世凯对陈启泰这位耿直的巡抚非常钦佩,才把少年袁克桓挑出来做他的女婿。

图2 袁克桓、陈徵夫妇(后立者)与大女儿袁家英

袁世凯在世时,支持周学熙创办了开滦煤矿和启新洋灰公司两个大型企业,袁氏家族也得到了这两个企业的大量股票。袁世凯去世后,诸子各奔前程,纷纷将各人分得的股票低价抵押、转让、出售。袁克桓则不然,他拿着分得的股票去和周学熙谈判。按他手中的股票计,他袁克桓也是大股东,有权参与决定企业的前途命运,所以他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当时的“启新”,清一色周学熙旧部亲信,安徽人的天下,无人能与之抗衡。但是袁克桓努力工作,积极进取,到1927年启新公司改选董事会,袁克桓当选为老启新公司协理。数年后,袁克桓对启新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已了如指掌,加之头脑活、善管理、人缘又好,终于于1933年升任启新公司总经理。

袁克桓一生简朴、勤奋,据他的儿子袁复(家宸)回忆说:“他一辈子都没叫过累。我父亲每天早晨7点钟准时起床,穿戴收拾好,8点准时到,工友还在打扫卫生呢!我父亲没有别的嗜好,他就是应酬应酬,打打麻将。舞场、赌场、马场、妓院从来不去。舞场为什么不去呢?理由很简单。有一次他办完房子买卖,吃完饭,很早就回来了。我问他其他叔叔呢,他说去舞场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手底下的人都去玩,我往那儿一坐,人家还玩不玩?’我父亲喜欢看历史,也喜欢讲历史。他一生从来没有假期、星期天。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搞实业中去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袁克桓已是北方闻名的实业家。鉴于袁克桓在发展民族工业中做出了贡献,加上他的威望、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曾经考虑他做天津市的副市长,并且已经进入协商程序,但他依然遵母训,不从政。1956年9月,袁克桓因心脏病发作在天津去世,时年58岁。当时的重工业部给袁克桓的家属发来了唁电,并送了花圈和几千元的抚恤金。

就是在袁克桓执掌“启新”的时期,江南水泥厂诞生了,王涛、陈范有等中国第一批专业水泥工业专家登上了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的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在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艰难时期的奋斗历程。

2“洋灰陈”的故事

在天津,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洋灰陈”,就知道指的是陈一甫、陈范有的陈氏家族。

陈一甫(图3),名惟壬(1869~1948),字一甫,安徽省石埭县广阳人,因其父陈序宾与周学熙的父亲周馥同朝为官又是同乡,所以周陈两家形成世交。当周学熙奉袁世凯命重整开平煤矿和唐山细绵土厂时,陈一甫就随周学熙一起从事北洋实业的开创工作。当启新洋灰公司成立的时候,周学熙为总经理,陈一甫为总事务所经理、驻津办事处坐办,并且是公司的第四大股东(前三位是卢木斋、李颂臣和周学熙,而袁世凯都排在其后),1932~1933年担任总经理。

陈一甫掌管财务,过手钱财往往万万计,但其廉洁奉公,严于律己,生活简朴。他的简朴是出了名的,甚至有点“抠儿”。他的绰号叫“棒子面陈”(天津人把玉米面叫做棒子面),听此绰号就知道他一定以素食为主而且以棒子面为主;他节约用水,打水洗脸,够洗脸就行,绝不多打;他节约用电,有亮就行,晚上8点他常常亲自拉闸,全楼熄灯,这也使陈家人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他穿着简朴,布裤套棉裤,补丁打补丁。一次陈一甫外出散步遇见打劫的,对方见他如此穿着,确认他绝不是那个万贯家财的陈一甫,他得以逃过一劫。

陈一甫虽生活简朴,但是遇有公益事业则慷慨解囊,不吝斥资。为家乡修路造桥、兴办学校等,都是他决定斥资,并派其子陈范有(图4)具体实施的。

陈范有,名汝良,字范有,陈一甫长子。1898年生于天津,1912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比周恩来高一个年级并且相识,1917年进入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后来民国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同住一个宿舍。1925年进入启新洋灰公司任工程师、经营科长。

图3 陈一甫

图4 陈范有

也许是中国人传统的故土情结,陈一甫、陈范有父子对家乡安徽省石埭县广阳镇的资助,是非常多的。广阳镇人口稠密,北倚陵山,南靠舒溪河,河上原只有两座小木桥连接两岸,每到雨季,遇有洪水,小桥常被毁损。1920年,因木桥被洪水冲垮,人们乘坐渡船渡河,不想风大浪急,渡船翻沉,造成二十余人死亡,此事震惊陈一甫,他决定为家乡造桥,于是发动在津实业界人士募集资金,共募集资金14万余银两,并派刚刚从天津北洋大学毕业的陈范有回到家乡,为家乡建造了一座当时在全国都处于高水平的大桥——永济大桥。

在家乡广阳,唯一的一所新式学校叫做崇实中学,陈一甫在天津发起成立了校董会,并于1925年担任校董会董事长。为了充实办学资金,陈一甫向学校无偿贡献了如下家产:位于天津市重庆道三益里的三层洋楼18幢,南京市厚载巷洋楼1幢,还有大量的启新洋灰公司的股票、滦州矿务局的股票和上海信和纱厂的股票。

陈一甫还为家乡兴建了“体仁堂”(即医院)、“育婴堂”(即孤儿院)等许许多多公益事业。而陈范有都是在父亲的教导下积极参与,并且亲自主持,具体办理。2000年9月,安徽省石埭县召开了崇实中学重新挂牌仪式,以及陈范有铜像的揭幕仪式,以此纪念为学校做出贡献的陈一甫、陈范有父子。

陈氏家族是“启新”的大股东,但是陈范有却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专业人才。在此之前,无论“启新”还是“华商”,或是“中国”抑或是山东的“致敬”,都是聘请的德国、英国或丹麦人做技术员工程师。陈范有进入“启新”以后发现,时任工程师的丹麦人金森是个不学无术的水货,于是他力排众议,耐心说服各位董事,辞退了金森。1932年,陈范有又力主聘请他的天津北洋大学的师弟、刚从德国留学回国的年轻水泥专家王涛出任总工程师。之后,王涛改革生料配方,加强生产管理,使马牌水泥质量进一步提升,稳固占领市场,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奖。在王涛的主持下,“启新”首次在国内采用纸袋包装,大大降低了包装成本;又在厂内装备了第一流的实验室,使产品技术、工艺、配方都有创新和提高。

王涛先生的故事,我们将在下一集中为大家讲述,在此,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家王涛先生,是陈范有先生发现和聘请的,正是有了陈范有和“启新”,才有了王涛为中国水泥工业作出巨大贡献最初的平台。

1933年,陈范有顶替陈一甫担任了“启新”的协理(副总经理),进入高管行列。

之所以天津人都知道“洋灰陈”的故事,是因为“启新”其实就是天津的企业,因为股东都在天津。天津“五大道”的小洋楼举世闻名,而陈家所有人都居住在天津成都道20号和22号两栋大别墅里。这是两栋英式两层建筑,有亭廊相连,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有老虎窗,大屋顶,严谨规整,典雅大方,气派非凡,是陈范有亲自设计监工建造的,使用的水泥当然是启新出产的马牌水泥。其中成都道20号为陈一甫和其次子陈伦有、三子陈达有居所,22号则为陈范有居所。1948年12月底天津解放前夕,陈一甫在寓所去世。解放后,陈范有定居上海,成都道22号卖给海运部门作宿舍,20号则由陈氏后人居住到20世纪90年代才售出。

在1939年天津大水灾的时候,大水淹没了台阶,直逼窗台,但是大别墅里滴水未进,等到大水退去,屋内地板墙壁等均完好无损,而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这个坚固无比的别墅也未受丝毫撼动。遗憾的是,2007年,这两栋承载着中国水泥工业先驱陈氏家族奋斗史的建筑,被拆除了。拆除的时候,住在周围的居民们常常在拆迁现场围观,看着农民工们挥动大锤砸向墙壁地板,费了半天的劲才敲掉一砖半瓦,围观群众就被逗得哄笑不止。笑过之后,大家又不免感叹,洋灰厂经理家的房子就是结实,马牌水泥就是坚固耐久啊。可再结实的房子也免不了在今天房地产经济的洪流中,被破碎成一堆废砖烂瓦,其原因不得而知。陈氏旧居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成都道名人旧居中唯一消失了的房子(图5)。

图5 已消失的陈氏旧居

房子的命运是这样的,人的命运呢?

“洋灰陈”的故事还没有完,我们以后再讲,在此还是先回到江南水泥厂,看看江南水泥厂发生的故事吧。

3 江南水泥厂诞生

在上一集中,我们讲了中国水泥工业三强逐鹿的历史佳话,在三强联合经营谈谈联联、争争和和的时候,中国水泥公司在联营的间隙,上马了一条生产线,从而一跃成为中国第二大水泥生产企业。面对此种情况,已经掌控湖北大冶水泥厂的“启新”,针锋相对地在长江一线,具体说也在南京,又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投资手笔。

1928年以后,南京成为中国合法政府所在地,成为中国首都,同时也成为“中国水泥公司”泰山牌水泥的销售腹地,南京各种建筑相继建设,泰山牌水泥逐渐占领了南京四分之三的市场份额。然后“中国”的泰山牌在津汉降价销售,给“启新”“捣乱”;“启新”则以湖北大冶的塔牌水泥在南京减价促销,给“中国”“搅局”。姚锡舟咬着牙又从德国买了一条ϕ3m×46m的湿法回转窑生产线,1935年该生产线建成投产,使“中国水泥”日产量达到715t,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民族水泥企业的第二大厂。而“启新”则干脆斥巨资在“中国”身边建立“江南水泥厂”。就这样,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企业——江南水泥厂诞生了。

1933年秋,“启新”董事会决定派“启新”技师赵庆杰前往南京一带勘察地形,随后,袁克桓、陈范有也走进大山进行实地勘察。天热酷溽,荒山无路,时有野兽出没,还有饮水中毒的危险,袁克桓、陈范有等骑着毛驴在荒山里转悠,最终选定了南京以东江宁县栖霞山东麓的摄山渡为厂址。此地蕴含丰富的石灰石和粘土,且南临铁路、北依长江,交通便利;距离安徽不远,可以用淮南的煤炭;远离被日寇威胁的华北(其实这也是南方建厂的因素之一)。

由于此地是国民政府的江防要地,在此购地建厂,恐难以取得政府的批准。此情形早在“启新”董事会的预料之中,故在“江南”的股东之中,特意拉上了原北洋政府总理、时任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颜惠庆,由颜惠庆直接致电蒋介石,得到蒋介石的特批。蒋介石虽然批准了,但由于属江防要地,特批文件又批到了最高军事委员会办理。陈范有于是又给他北洋大学同宿舍的同学陈立夫写信求助,信中说:“此事现既在军委会,非切托该会主管人员,恐难以早日批下,仍需仰仗吾兄大力亲向主管者切托。”陈立夫念及同窗情谊,随即给时任国民政府政治委员会委员、实业部长的陈公博写信,最终完成了政府的批准手续。在具体办理征地手续时,“江南”人为了商业保密需要,以开办“模范农林畜牧场”为名,买下了2400亩土地。

1935年3月,“江南”水泥召开发起大会,袁克桓为常务董事、筹备组主任,陈范有为常务董事、筹备组副主任,王涛为筹备组技术专员。可以说,袁克桓、陈范有、赵庆杰、王涛是“江南”水泥的主要创建人。

建设中国最现代化的江南水泥厂的消息一经面世,世界各大著名水泥设备制造商云集天津,争相投标。当时有7家世界著名的厂家投标,其中以德国的伯利休斯(Polysius)价格最低,以丹麦史密斯公司(F.L.SmidthCo)最为积极。经过谈判,用德国公司的价格给丹麦公司施压,最终使丹麦公司改变设计,增加设计产量(日产可达760t),降低价格,遂决定与丹麦公司签约。而电气设备、开山设备和吊车等又分别从德国禅臣洋行、英商怡和洋行采购。

签约仪式于1935年5月24日在天津利顺德大饭店举行。

签约的前一天,袁克桓、陈范有等人非常兴奋,机器设备均已选定,那么,出席签约仪式时穿什么衣服呢?他们决定,签约时,中方主要领导一律穿长袍马褂,以彰显中国民族特色。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1937年11月4日,所有土建和设备安装完毕,试车成功,即将投产运营之日,也正是“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之时。

4“江南水泥”版的《辛德勒名单》和《拉贝日记》

中国的水泥工业与祖国、民族、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当中国遭受日本全面侵略与蹂躏的时候,中国水泥工业也进入了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

那么,在这个艰苦的时期里,江南水泥厂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江南水泥厂发生的故事,与两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极为相似。在讲述江南水泥厂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故事之前,您可以先看看根据那两个历史事件拍摄的两部著名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和《拉贝日记》。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史称八一三抗战,11月上海失守,战火迫近栖霞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江南水泥厂也将遭受灭顶之灾。怎么办?天津的“启新”董事会在万般无奈之下,电示:“近以时局紧张,拟暂不开工。”工厂随即按公司的指示,组成了三个小组负责疏散转移。技术人员携带大量技术资料及建厂资料文件至汉口;非技术人员和留守组成员眷属避至陈范有家乡安徽;徐莘农、沈济华等5名职员以及30余工人留在厂里组成留守组。

与此同时,天津董事会决定采取“以夷制夷”的方针对付侵华日军。江南厂电器设备由德国禅臣洋行提供,水泥设备是丹麦史密斯公司提供。德国和日本同为轴心国同盟成员,丹麦是中立国,董事会利用这种特殊关系,以外国人来应对外国人,进而保护工厂财产,即所谓“以夷制夷”。为此,董事会以江南厂设备款二成货款未付,尚未点火生产,“产权仍属丹、德”为由,请丹麦和德国以债权人的身份派员入驻工厂。

丹麦人安排一位名叫辛波的人来厂(图6),而德国方面来的则是卡尔·昆德(图7)。卡尔·昆德是汉斯·昆德的儿子。汉斯·昆德原是启新洋灰公司的技师,就是这个老昆德,在庚子国难中,拒绝将唐山细绵土厂的资料交给英国人,从而才使袁世凯、周学熙较为顺利地收回了唐山细绵并没有主动开办难民营,但是,随着战火蔓延至栖霞,包括上海、苏州等方向来的逃难群众纷纷沿京沪线涌来,大批难民聚集在工厂四周。两位外国人及留厂职工,并没有拒难民于大门之外,而是以对同胞的骨肉之情,欣然接受了他们(图9)。土厂,创办了日后的启新洋灰公司。小昆德于1903年出生在中国,多数时间在唐山长大,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

1937年11月27,昆德从唐山赶往上海,并与辛波会合后一起来到江南厂。董事会任命昆德为代理厂长,自此,两位外国友人开始了保护江南水泥厂的艰难历程。

徐莘农(图8)是留守组负责人,也是厂里的会计,厂里还有巨额的资金。1937年12月初,南京已被日军占领。为了确保这些金条、银元和现钞的安全,徐莘农自己缝了一个布袋,装进这些金银后缠在腰上,与几个留守人员跑到长江对岸六合县,暂避在荒山野岭之中,每天打听厂里的消息。当得知昆德和辛波12月4日已经来厂后,徐莘农等冒着危险步行数日回到厂里,将这批资金悉数交给了代理厂长昆德。正是这批金银,成为日后救济战争难民的经费。

12月13日,南京失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了。

地处栖霞山的江南水泥厂原本

图9 江南水泥厂的难民

难民先是住在厂里施工所建的工棚内,如果是一家老小,拖儿带女的则住在工人宿舍内。多数难民则是自己动手搭建简易的棚子居住。

为了防止日军飞机轰炸,昆德和辛波将德国国旗和丹麦国旗插在前后厂门,当有日军飞机低空掠过时,两人便组织职工用石灰和木炭,以黑白两种颜色在地面上铺出巨大的德国国旗和丹麦国旗图样。另外,厂门口的牌子也换成了“丹麦德国合营江南水泥厂”。而在难民营和工厂的周围,同时用竹竿挂满了丹麦和德国的国旗。尽管如此,日本人依然时常来工厂骚扰,每次都是昆德前去接待,并且总是能顺利地将日军打发走。

而辛波,则更像一个社会活动家,眼看着难民增多,伤病也多了起来,辛波赶到城里的鼓楼医院求援。鼓楼医院派来了两个护士带着药品来到难民营。后来,两个护士应接不暇,经董事会批准,厂里专门聘请了医生,于1938年成立了一个小诊所(图10)。

就这样,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4月初,江南水泥厂累计收容难民高达3万多人,最多时一天收容难民1万多人,并且没有一个人死亡。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难民中还有一些是国民党抗日时溃散的军人,他们是日寇抓捕的重要对象,一旦被抓必死无疑。因此留守组对这部分人特别照顾:先给他们换上民服,然后为他们治疗创伤,并让他们混居在难民中,待其伤愈后,发给路费让他们速回老家,以免被日寇抓捕。在这批人中就有国民党的将军廖耀湘。

如今,陈范有和江南水泥厂设置难民营保护难民的事迹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展厅被永久展出。

1938年5月,南京战火逐渐停息,秩序稍有恢复,难民逐渐散去,江南水泥厂决定停厂关闭。不过,工厂并没有一关了之,而是对员工作了一个周密安排,董事会发布了停厂关闭的公告函,函中写到:“栖霞工厂全般停顿耗费难支,不得不将工厂及总店职员忍痛遣散,所有遣散职员一律致送薪津三个月,其各员原支生活费即截至5月底停止。”还承诺一旦工厂重新开办,一定择优录用老工人。

图8 徐

图10 江南水泥厂原厂医院和招待所

尽管停厂关张,但因为厂里的设备是亚洲除日本以外最优秀的设备,故而日本人窥视已久。于是日本侵略军以军管为名,派三井洋行及小野田水泥厂,屡次诱骗强迫江南厂开工生产,遭到拒绝。1941年三井洋行再次拟定合作契约强迫江南厂签订,亦遭拒绝。

1943年7月,日军部以山东张店制铝厂急需扩大生产飞机原料为由,要求江南水泥厂将机件运到山东张店(就是今天的淄博)。厂里的管理人员与日方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和斡旋。

图11 江南水泥厂的设备

1943年11月11日,江南水泥厂和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次谈判。谈判双方分别为江南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惠庆和日本的所谓“华北轻金属有限公司建设事务局长”越智主一郎。越智主一郎要求江南水泥厂将厂内机件“平价卖给日方,或者作为股份投资,做日方的股东”。谈判中,越智主一郎以“制铝事业现在虽为军需,将来全面和平时期,民间需要殊繁,前途无限量,张店原料丰富,可炼大量铝灰块。贵公司参加后决不吃亏,请勿迟疑”等种种说辞竭尽威逼利诱。

面对日本人的无理要求,颜惠庆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并列出4大不同意拆卸机件的理由:“江南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成立,所有事情必须由股东决定,董事长无权做主;华北虽需铝,但是华中需要水泥更急;机件拆卸后恐难完全使用;水泥厂为军部管辖,随意拆卸机件影响邦交。”

在当时的情形下,尽管江南水泥厂顶着巨大压力与日本人斡旋,但最终还是难逃被拆的命运。当时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政府,汪伪政府当然是日本鬼子的傀儡政府,伪政府实业部部长陈君慧按照日本人的旨意,给江南厂下达了“业工字第301号训令”,命令江南厂速将制定制铝所需机器设备交出;12月17日又下达“工字第25号通知”,并附有应行拆移的机器设备清单,包括两座旋窑、四台水泥磨等主要设备;12月26日,日军进厂,日本技师将江南厂的机器设备拆卸,武装押运至山东张店(今淄博)。

1944年6月,日军又提出拆移第二、三批附属设备,江南厂再次据理拒绝,但是伪政府又出面颁发了一个工第921号训令,强令将机器附件全部拆移。

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水泥厂,就这样被伪政府和日本鬼子联手糟蹋殆尽。但是,江南水泥厂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此期间与伪政府、日本鬼子进行了周旋与抗争,他们拒绝合作,消极怠工,甚至将大型工具设备投入江底等。抗战八年,江南水泥厂没有给伪政府和日本鬼子生产一吨水泥,尽最大可能支持了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抗战胜利了,江南水泥厂,又用自己千疮百孔、坚忍不屈的身体,为抗日战争做出了最后的贡献。什么贡献?成为中国政府遣返日本战俘的集中营。前后历经半年时间,共有包括日军中将在内的一万余名日本战俘关押在江南水泥厂,等待遣返。天空不再有日本战机,祖国大地也不再有日本国旗飘扬了,再也不用将德国丹麦的旗帜插在工厂大门了,中国国旗昂首飘扬在工厂的最高处。

袁克桓、陈范有和江南水泥厂的员工以及丹麦人辛波、德国人昆德一起,为中国水泥工业做出了贡献,谱写了一曲激昂悲壮的抗日篇章。与江南水泥厂一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水泥工业全面遭受了巨大的破坏,那么,中国水泥人是怎样在劫难中支持抗日,在战争中挽救、坚持着中国水泥工业的呢?请看下集《中国水泥史话(7)——王涛与华中水泥厂》。

[1]王燕谋.中国水泥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等.启新洋灰公司史料[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3.

[4]刘振权,等.中国水泥厂志[M],1986.

[5]陈克宽、陈克俭.“洋灰陈”传略[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

TQ172.8

A

1001-6171(2011)06-0019-06

通讯地址:1天津市气象台路33号507室,天津 300070;2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400;

2011-08-01;

沈 颖

猜你喜欢
水泥厂江南水泥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水泥厂风扫煤磨机的永磁直驱改造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水泥厂购置使用袋式、电袋复合除尘器可享受税收优惠
专注水泥工业绿色发展
——专业服务大型水泥厂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
水泥刨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