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宏观视角与非均衡创新路径——基于12省市农村基层的调研考察

2011-01-03 10:22张小林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供给制度农村

张小林

●成果报告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宏观视角与非均衡创新路径
——基于12省市农村基层的调研考察

张小林

通过12省市农村基层的调研考察,从供给制度的统筹思路、政府体育职能科学定位、建立理性需求与偏好表达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宏观视角。最后讨论了其非均衡创新的路径,具体包括:重视非正式供给制度的“先验”引导与非均衡变迁;制度“非中性”和供给制度“公平与效率”的非均衡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兼顾多元化的非均衡筹资制度;构建农村学校体育优先的非均衡供给序列制度;推动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非均衡动态制度创新。

农村体育;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体育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对社会产生正外部效应,大多由政府提供的具有公共属性的体育物质条件和服务的总和。主要包括体育法规制度、体育场馆与设施、学校体育、大众体育组织与管理、健身培训与指导、乡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等。我国农村体育的内容和性质上大多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因此大多可以纳入体育公共产品范畴,并构成了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我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大量文献资料查阅与调研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前期走访调研和个案调查,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及其创新进行了考察与研讨。实地考察中,课题组对河南灵宝市体育局及其各乡镇(包括焦村镇、大营村、卯屯村等)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走访考察,对江苏省体育局以及苏州、新沂市、兴化市等市体育局及其基层进行了考察与访谈,并走访了浙江、广西、四川郫县、青海大通县、甘肃体育丝绸之路沿途部分乡镇,共涉及12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课题在大量考察调研基础上,综合新制度经济学、西方公共经济学等学科理论分析,以期为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提供思路与启发。

1 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宏观视角

1.1 供给制度的宏观统筹思路创新

统筹发展应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体育与经济、社会进步的统筹;二是体育内部结构与功能的统筹。就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思路就是要把体育与农村医疗、卫生、经济、教育、文化等内容看作一个整体,将体育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体育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同时考虑城乡差异。根据2007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样本调查数据及其分析(来源于《2007年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以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为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子,以各特征的人数百分比为依据进行因子分析。其模型为:

1.2 政府体育职能科学定位,加强体育文化管理体制与保障制度创新

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职能、结构、功能是有机结合的重要组成要素和方面。其中职能是逻辑起点,职能决定组织、结构和机制,最终体现为效能。政府职能是行政管理的基本问题,是政府一切活动的逻辑与现实起点,政府所有其他要素都是由职能派生出来的。因此政府体育职能定位正确与否,是其能否正确行使相应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我国政府的体育职能,应该更多的转移和定位于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注重构建城乡一体化体育公共产品与服务体系。正如学者胡小明指出:我国对政府的认识正经历全能政府、有限政府和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阶段递进提升的过程,体育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体育公共服务逐步扩展到整个社会[1]。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也曾指出:政府的体育职能就是提供体育领域的公共物品[2]。因此,在制度创新路径中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机构在农村体育中的性质和职能定位,研究、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各级体育总会和农民体育协会的职能;其次是要加快有关农村与农民体育的相关立法步伐,尤其是加快农村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重点领域的体育立法,切实保障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及其与其他公共事业的协调发展。

1.3 建立理性需求与偏好表达机制,促进决策良性博弈制度构建与创新

在传统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供给机制,往往造成与农村真正需求的错位或缺位。一方面,从国家宏观的角度看,我国由国家体育总局等中央政府部门提供的有限体育公共资源主要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很少能照顾各地需求的具体实际。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由于目前地方金牌主义、干部考核制、任期制等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不愿意加强不易体现政绩的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时热衷于政绩、面子工程,而较少顾及农民的体育实际要求。农村体育公共品的消费者是农村广大农民,农民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偏好及强度,因此如何在政府引导下由农民自己决定体育公共品供给的内容、顺序和结构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其最优供给[3]。但受限于萨缪尔森等西方公共经济以及帕累托最优理论的苛刻理想条件,以及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低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我国村寨农民难以具备正确显示其需求偏好的理性与条件。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也指出,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因此,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模式,是符合我国农村现实的可行选择,也即由“政府决策—农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向“民主表达需求意愿——政府集中决策”的结合型决策机制转变[4]。(1)推动农民对体育公共产品及其供给相关信息的了解,从而形成需求表达的有效性基础;(2)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广泛的民主体制,通过政治过程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让公众通过投票等方式来表达其偏好;(3)政府对于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必须建立相应的识别机制和瞄准对接机制。因此当前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一刀切模式是否能够发挥最大化实效还有待观察。

2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非均衡创新路径

由于我国及各地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性和经济发展的非均匀性,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空差异。这种非均衡性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中提出了诸多非均衡发展理论,如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地理经济二元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等理论[5]。制度非均衡创新的背景是如何在农村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目的是“曲径通幽”,强调的是“巧劲”,考虑的是匹配区域农村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与水平[6],讲究的是好钢用于“刀刃”,其手段区别于常规单一的“齐头并进”和“广撒胡椒面”,最终在“公平”与“效率”协调的基础上追求实效。

2.1 重视非正式供给制度的“先验”引导与非均衡变迁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思认为,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生活与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和意识形态等[7]。农村社会的非正式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是农耕文明和传统经济的土壤。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社会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家族观念、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实际上均是农耕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自足性与封闭性,进而深深影响着村寨大众的行为与生活方式[8]。由于农村的乡土与民族民间性,作为村寨空间的体育健身与休闲文化内容同样具有强烈的民俗与乡土气息,必然与当地村落的传统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家族文化、传统价值观等有紧密的联系。尤其是丰富独特的扎根于乡土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更是深深地受到当地民族民间习俗、意识形态及其变迁的影响和制约。如湘西德夯苗寨的“百狮会”,是德夯周边村寨积极自发组织和参与的一项定期举办的隆重民族民间体育节日。该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明显受苗寨习俗、信仰和传统文化的深深影响。因此非正式制度、传统和习俗深深影响着农村体育公共文化的开展。在农村的闲暇时间中,看电视、听广播、聊天、打牌下棋、读书看报、逛街游玩占据了主体,而真正具有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较少[9]。这种状况一方面与农村休闲娱乐手段仍然有限存在关系,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非正式制度变迁有关。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变迁是非均衡的,非正式制度既有其积极意义,也会面临陋习、落后乃至愚昧的负面效应,也会面临在情、理、法的多种组合中难以取舍。显然这种在传统文化空间中孕育生长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特殊影响的非正式规范与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普遍主义的价值规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和冲突,因而也直接关系到制度效率问题[10]。因此,如何激发二者的双重制约与激励,对于发挥制度的协同与乘数效应异常关键。因此在我国非正式体育制度的变迁中,第一是注意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第二是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代转型与变迁中非正式制度的积极引导。同时这种非正式制度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在形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也即在制度逐步变迁中,通过某种强制或诱导性变迁取得优势地位构成正式制度安排的合理基础[8],进行形成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创新的积极来源。

2.2 制度“非中性”和供给制度“公平与效率”的非均衡创新

不同的制度与规则体系总有其立场、出发点和各种预设前提,这些立场、出发点和前提肯定是有利于参与制定制度与规则者的。因此不论多么超然、客观、公正的制度,都难以避免存在着“制度非中性”问题[11]。就公平与效率而言,其中除了考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投入关系外,还必须考虑以下方面:首先,在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公平。为了实现体育资源享受的公平公正,政府应利用其掌握的社会调剂职能,统筹体育资源在城乡、地区、人群之间的分配,让平民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能普遍享受到体育发展的益处。其次,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重点和难点。“撒胡椒面”搞平均分配,可以扩大受益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场馆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需求。为此,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中应体现“重点扶持、逐个突破、有序铺开”的思路,先期对一些体育设施严重缺乏、资金缺口较大的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体育健身需求的实际,在城镇以社区为中心,在农村以城乡接合部、乡镇中心为重点,从而更好地处理好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当前部分省市提出了农村体育发展一刀切式平推做法,只能是一种企图全面开花的美好状态。

“雪中送炭”不要变成“画蛇添足”。另外,在农村地区体育公共资源的分配中,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和分配就值得仔细思考。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在继续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抓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的同时,实施“雪炭计划”,扶贫帮困。对如三峡库区、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和遭受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援建公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形象工程。当前体育彩票的公益面总体上还非常有限,各种“雪炭工程”、“健身路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体育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就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应该重视发挥其最优综合效应。场馆设施到位后要充分利用,要注重维护和看管。而不是器材设施安装到位后,任日晒雨淋而导致锈迹斑斑、残缺不全。

因此,在发展我国农村体育事业中,由于受公共支出结构与总量的限制,短期内难以采取西方国家高水平高覆盖的公共服务体系模式[12]。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农村的现实特征而选取“广覆盖、合理水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模式值得思考。

2.3 建立政府主导、兼顾多元化的非均衡筹资制度

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和福利产品,各级政府应当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承担主要供给责任。但随着近年来分税制和税费改革的实施,以及农村基层机构公共职责的扩大,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缺口较大,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投入远远不够。为了尽快让广大农民享受到较为充足的公共产品,制度安排中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市场参与的多元供给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做法应在不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自筹经费作为补充,并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形成合理、稳定和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做到投资渠道多元化。在具体实施中,可建立包括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内的资金引导扶持机制,建立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力量共同投入的机制。在操作中可以县、乡(镇)政府投入为主,积极争取教育、文化、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整合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共同参与到农村体育公共文化投入中来。

在考察中,河南省大营村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村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下设群众体育活动组织12个,村委会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开展体育活动。又如近年江苏新沂市254个行政村已经村村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室。据新沂市文化体育局提供的资料,建篮球场的经费都是以省市及当地投资为主,社会支持为辅;用体育彩票公益金配置器材,靠农民自愿义务投工建起来的。各地通过“器材捐赠、镇村(企业)出地、村民出工、财政支持、社会赞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考察中得知,当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主要来自3个方面:体彩公益金捐赠、财政投入;社会赞助。当地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体育工程建设。如张家港市凤凰镇的飞翔集团,投资1 200万元建成农民体育公园;丹阳市常兴村文体活动广场占地20亩,总投资868万元,全部由民营企业赞助。同时在筹资方式还可引入BOT等其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一些创新筹资模式。在多元化筹资体系中,公共部门应主要侧重于关乎民生的基础型和发展型体育公共产品的保障供给。而对一些农村准体育公共产品和私人体育消费,则可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加强供给,并可提供金融与税收扶持政策。但在多元化的筹资制度创新中,注意不要加重农民负担。

2.4 构建农村学校体育优先的非均衡供给序列制度

在农村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首先应该建立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推进上。如果连学校体育都还在困境中难以抬头,有何底气与颜面谈发展当地群众健身。如在考察中得知,青海省大通县良教中心学校共有1 200多名学生,3名体育教师中只有一名专职体育教师,其也是该教学区所辖10所学校中唯一的一名专业体育教师。同时由于该学校操场太小,班容量又大,学生很难活动开,体育课中老师只能带学生到校外的乡间小道去跑步或爬山。在东部沿海地区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泰安市农村,除乡镇中心小学外,一般的小学很少能配备专职体育老师,体育课的质量也就很难保证。2008年11月国家教育督导团组织国家督学和专家,对河北、山西、浙江、安徽、福建、广东、重庆、甘肃8省市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检查,调查发现8省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普遍缺乏,体育教师兼职比例过大,部分省份达到70%。从上述情况看,虽然当前面临国家农村教育思路调整机遇,但对于当前这一“严重亏空”的局面来说仍是个巨大的挑战。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应充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可从3个方面予以看待:第一,农村地区中小学等学校是当地社区与乡镇中场地设施集中地。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背景下,可以以乡镇或村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为基础开展区域农村体育活动;同时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师也可以起到当地体育骨干和体育健身辅导人员的角色,从而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第二,青少年体育健康是全民健身的基点,也是全民健身的重点。在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情况下,集中有限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保障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在改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地位更具可行性;第三,农村学校体育容易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能够得到教育部门、共青团等部门组织的密切支持和配合,往往使其能够“先行一步”。

当前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相关制度安排与创新中,首先还在于通过制度创新理顺关系,在升学、投入、师资引进与待遇等方面体现出激励性与导向性,如考虑“体育成绩与升学挂钩”制度在中小学的可行性;其次是通过创新监督制度体系落实国家有关规章制度与要求,包括场地设施达标和配套,体育课的教学安排落实等方面;再次是要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短缺问题,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配齐中小学体育卫生教师,同时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最后是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设施设备的投入。

2.5 推动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非均衡动态制度创新

针对区域经济、文化的非均衡发展特征与重大差异性,我国农村体育应走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的非均衡创新之路。既要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性纯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又要按照非均衡性要求,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实现区域特色与优势,发挥“中心极效应”与“辐射效应”。对此,秦椿林等专家也提出,可以构建“城市体育→小城镇体育→农村体育”这样一个“推前带后”的发展新模式[13]。非均衡理论对体制改革与创新也具有指导作用。在部分经济文化较为封闭落后地区(如部分中西部地区),体育中事业成分较重,但由于社会经济力量较为薄弱,不足以承担支持和管理农村体育产品供给的责任和义务,政府主导型体制可能不仅需保留下来,而且其职责应该加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社会化与产业化程度高,产业性质与私人供给性质比较突出,可逐渐形成社会供给主导性体制。非均衡现实要求我们创新农村区域地理性政策与制度,也即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因地制宜的体育政策与制度体系。

笔者走访考察的河南焦村镇等地区具有典型意义。过去焦村镇、阳平镇等几个传统体育先进乡(镇)举办体育活动,逐步发展到现在该市15个乡(镇)的200余个村开展体育活动。比赛项目日益丰富,由原来单一的举办春节农民篮球赛,发展到现在除举办篮球赛外,还有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等10余种比赛项目,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蔬菜大棚卷草帘、挑化肥、装香菇、剪苹果树枝、家庭三人制篮球赛、背媳妇赛跑等趣味比赛深受群众喜欢。当前“园林杯”篮球赛成了焦村全镇、灵宝全市农民体育活动的一个响亮品牌。另外河南省各地乡村已经形成了一批叫响全省及周边地区的拳头农村体育赛事。如豫西、豫北的农民篮球赛,鲁山、登封、沁阳等地的登山活动,信阳的赛龙舟,平顶山的农民汽车拉力赛、摩托车障碍赛等,都是河南省乡村体育的亮点。类似的还有广西近年积极推进的“广西万村农民篮球赛”,在2009年的第二届赛事中,共有12 085个行政村超过14万人参加,覆盖广西8成以上的行政村。该届赛事共举办了30 349场比赛,历时10个月,观众2 074万人次[14]。另外甘肃省的“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也具有重要区域示范意义。

3 遗憾与期待

本课题从区域和城乡统筹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将农村体育和区域经济、教育、医疗卫生等综合考虑,从而站在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视野考虑其创新发展,力图实现研究视野的创新性。尽管如此,本课题研究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体育行业的相关统计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尚无权威的大众体育尤其是农村体育相关权威统计数据。尽管走访了各省市(自治区)相关主管部门及部分乡镇,但限于时间、精力与物质能力,仍难以实施遍及全国性的相关调查。另外,由于农村体育涉及体育、农业、卫生、教育、文化等众多部门,对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协调与强化众多供给主体,在本课题研究中仍没有找到较佳的解决办法。以上不足,还有待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予以弥补。在调研中,课题组成员切身感受到了我国农村的落差、艰辛与诸多无奈,也同样感受到了新农村的发展、变迁与淳朴。真诚期望能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春风中,切实提高我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与体质健康水平,促进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文化事业的和谐与快速发展。

[1]胡小明.从“体教结合”到“分享运动”[J].体育科学,2011,31(6):5-9.

[2]胡鞍钢.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J].体育科学,2000,20(2):1-6.

[3]谈智武,曹庆荣,王冬冬,等.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29-33.

[4]陈朋,陈荣荣.协商民主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9(1):7-13.

[5]张小林.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分析与创新[D].湖南农业大学,2010.

[6]张小林,白晋湘.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研究——基于西主公共产品相关理论模式分析与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69-72.

[7]科斯·诺思·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6-88.

[8]李怀.非正式制度探析:乡村社会的视角[J].西北民族研究,2004(2):125-131.

[9]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7.

[10]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4:70-79.

[11]辛鸣.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及其哲学分析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5):95-102.

[12]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6):18-33.

[13]秦椿林,孟文娣,苗治文,等.论中国群众体育的非均衡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868.

[14]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群体司内部资料[Z].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2010.

Macro-Perspective and Non Equilibrium Innovation for Rural Sports Public Goods Supply System: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in 12 Provinces or Cities

ZHANG Xiaolin
(School of Sport Science,Jishou University,Jishou 416000,China)

Through regional primary investigation in 12 provinces or cities,China's rural public sports products supply system innovation of macro-perspective was proposed from the supply system as a whole train of thought,government sports function of scientific orient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ational demand and preference expression mechanism.Finally the unbalanced innovation path was discussed,including:informal supply system"a priori" guide and unbalanced changes;system"neutral"and the supply system"fairness and efficiency"unbalanced innovation;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led,both a plurality of unbalanced financing system;construction of rur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iority non balanced supply sequence system;promot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gift of resource of non equilibrium dynamic system innovation.

rural sports;sports public goods;supply mechanism

G 80-05

A

1005-0000(2011)05-0400-05

2011-05-04;

2011-08-30;录用日期:2011-09-0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43SS0913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YBB323)

张小林(1978-),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管理。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并满足假设:

验证表明,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特征中,两类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子1与2的特征值大于1,其他因子特征值均小于1,所以因子分析中提取2个因子数最为合适)。第一因子和“乡村人口”(0.912)、“从事农、林、牧、渔、水利等职业”(0.927)和“以走为主要工作方式”(0.924)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第二因子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水平较低”(0.785)具有较高的相关系数。由此可见,体力活动过多的劳作方式是影响农村体育活动参与与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是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需求较低。这也反映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体育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与体力劳动之间存在明显竞争关系。只有伴随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民更多地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才会有更多的体育文化和健身需求。另外一方面,农村体育健身文化更多地需要科学引导,需要将其区域经济、文化、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统筹加以安排,从而提高制度与供给效率。

在以统筹视角分析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时,应多考虑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应该服从与服务于当地农村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这时就要思考在这个任务与目标中体育文化健身所处的位置。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政府与群众最急切的可能还是围绕增产增收、医疗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教育等目标。只有在上述问题解决基础上才会有更多的农村体育健身娱乐事业的发展空间,否则农村全民健身也只能是在缝隙中挣扎而难有实质推进。从上述角度考虑,农村地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考虑其如何服从与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如果只是从体育自身局部利益出发,则只能是考虑如何将全民健身等体育公共产品纳入区域社会整体发展规划而得到政策与制度优先“护航”,而这样农村体育公共事业得到了发展,但显然实现不了整体区域社会发展的帕累托最优。因此在没有或正在解决“生计”问题时,实施全民健身真的有比“吃饱”、“疾患”来得重要吗。“饱汉不知饿汉饥”也许是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写照,这可能也是部分地区“全民健身”口号一直在喊,而底层群众应者寥寥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在构建与创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其与区域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相互兼顾,使之协调发展。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体系要顺应、配合与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第一,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可以在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依据,从而得到地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支持。如可以配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这一目标大做文章;也可以配合当地医疗卫生改革和促进群众体质健康大力开展工作,可以配合当前文化、旅游等部门开展体育文化产业工作。就可以很好地配合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更容易得到各有关部门与社会的支持,从而为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就提出了调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结构与工作方法的制度要求,也提供了创新其供给制度的持续动力。这就要求有关体育部门与单位在农村体育工作中不能再以从前的工作内容和思路开展工作,而必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大胆创新。第三,国家有关体育部门与单位在开展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关支持工作时,则应该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和农村实际出发。

猜你喜欢
供给制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