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重新回归稳健轨道。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方面,央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调控目标,并加大了贷款规模控制力度,多次调整准备金率和利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由此对正在改革发展中的银行业经营管理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下一步银行业经营管理应对之策。
宏观调控产生的积极影响
进一步丰富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和手段。与“货币信贷”相比,“社会融资总量”更好地代表了社会总需求,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为稳定,央行可以根据“社会融资总量”的变化来调整“货币信贷目标”,这也是今年央行首次没有明确信贷调控目标的重要动因之一。当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规模较大的时候,央行就会适当压低信贷规模;当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规模较小的时候,就适当提高信贷规模,传统的货币信贷目标制就演变为“弹性货币信贷目标制”。
合理分散信用风险。一是有助于优化我国社会融资结构,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的调控,发展了包括政府债券市场、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许多不同的市场在内的庞大体系,适当调整社会融资总量过度倚重银行的格局,有利于分散信用风险。二是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全社会资金配置结构的变化。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能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三是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金融市场上创造更多的产品、工具和服务来丰富整个市场的融资渠道。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
影子银行将被纳入监管视野。通过社会融资总量的目标控制,包括了信贷、股市和债市等在内的所有融资渠道,将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地方法人机构监测体系,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正规融资活动、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力度,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货币当局的监管框架,其信用创造行为受到了金融监管当局有效约束。
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当前政府融资平台的代偿性风险较为突出,应主要通过严格控制增量、扎实缓释存量的方式逐步退出。实行社会融资总量口径下的货币监测,可以缓解银行体系融资压力,提升直接融资比例。一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政府通过产权转让实现逐步退出,舒缓负债压力。二是实行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在社会融资总量的总体调节下,可以对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借助于债券市场来解决巨大的存量问题。当前情况下资产证券化是保持并提高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既提升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又从总体上化解了中长期贷款所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有效遏制房地产行业投资冲动。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升温,这其中既有银行信贷的资金支持,也有信托、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的踪影。通过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确定合理的房地产投资增量,一方面加强银行体系房地产贷款的规模控制,引导资金进入优质房企、保障性住房等领域,另一方面强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相关货币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双管齐下,有助于房地产行业的融资规模和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
有利于优化信贷结构。在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储蓄过剩并作为全社会融资主要来源的模式将发生转变,商业银行由资产负债思维决定的风险偏好的经营导向将转向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指标约束下对风险厌恶机制的追求,而随着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规模不断上升,新兴产业特别是其中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将获得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宏观调控下经济金融运行的新挑战
增加流动性管理难度。2011年以来,伴随着趋紧的货币政策,连续数次的准备金率上调,商业银行明显感受到了流动性压力的增加,主要表现在银行头寸的紧张和期限错配风险的加剧,资金市场价格攀升,增加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管理层对银行信贷规模控制难度加大。由于商业银行资金运作能力的明显提高,央行和银监会的窗口指导、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数量型调控工具效用受到限制和削弱,乃至加强资本充足管理都很难真正约束银行的放贷行为。控制“社会融资总量”需要更多借助市场化手段,提高对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运用,通过加息和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等方式来实现对社会整体流动性的调节。
信贷规模控制方法与实际经济运行规律出现脱节。在稳健货币政策下,各行对信贷规模计划管理更为严格,信贷新增限额明显下降,资金缺口明显加大。从2009~2011年的信贷新增限额看,各银行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导致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难以及时满足。一是在上年末压降信贷规模的监管措施下,由于信贷规模简单化的按月控制,很多已授信的客户无法及时用信,在2011年初陷入无钱可用的尴尬。二是客户授信审批周期明显加长。信贷规模控制下贷款放款时间须根据还款金额和可用额度或者是上级行统一审批结果去安排放款,一定程度上加长了授信审批周期。三是放贷节奏与资金需求难以吻合。如,根据春耕资金需求特点测算,一季度基层联社贷款发放额应占全年贷款新增额的50%,而宏观调控部门却严格要求一季度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不得超过30%。
小企业信贷挤出效应显现。一是小企业信贷审批出现“排队”状况。鉴于总体信贷规模受限,出于对风险偏好、稳定大客户及综合收益率的角度考虑,银行机构不可避免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一些效益好,风险低的大客户、大项目,导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产生挤出效应。二是贷款利率普遍上浮,企业负担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由过去基准利率上浮10%~20%调为上浮15%~30%。一些企业因为资金不足或临时急需用资,向小额贷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利率已经达到30%甚至更高,使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增加。此外,贷款发放过程中捆绑收费现象突出,个别行通过价格杠杆搭售银行其他中间业务产品或捆绑收费的投诉明显增多。
银企矛盾开始加剧。一是在信贷的逐步紧缩和负债业务发展缓慢的双重作用下,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难度加大,融资渠道减少,造成资金回笼困难,账面存款很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