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19日,毛泽东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指示:“中朝两国同志要亲如兄弟般地团结在一起,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战胜共同敌人而奋斗到底。中国同志必须将朝鲜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样,教育指挥员战斗员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的一针一线,如同我们在国内的看法和做法一样,这就是胜利的政治基础。只要我们能这样做,最后胜利就一定会得到。”后来,“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成为广为人知的口号。那么,这个口号是如何提出的?源自哪里?我曾担任彭德怀同志的军事秘书,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现梳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毛主席的指示,都是有针对性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的放矢”。上述指示也不例外,它的发出有一个过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经过连续三次战役,打到37度线以北,但是部队减员也比较严重,急需补充兵员。而且,此时部队距后方供应线500公里以上,运到的粮食只有定额的25%,只好靠就地借粮维持,急需补充粮食。弹药消耗大,天寒地冻,有的战士在雪地赤脚,也急需补充弹药、被服。因此,彭德怀于1951年1月8日下令收兵,拟休整两个月再战。为此,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大意为:为总结三次战役经验,拟下旬召开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少数战功优异的师长参加,交流经验,提高战术水平。鉴于第三次战役有朝鲜人民军三个军团参战,日后更将长期协同作战,而且朝鲜人民军同美军作战早于志愿军四个月,有丰富经验,所以拟请朝鲜人民军军团长以上干部出席,互相交流经验。如同意即报金日成首相。毛泽东回电表示同意。彭德怀随即派朝方在志愿军司令部的代表朴一禹报告金日成。金日成听后立即表示同意,并说他也出席,即告各军团准备。
朴一禹回来将情况报告给彭德怀后,彭德怀就电告各军(当时九个军)做准备,到会时间另行通知。1月11日,彭德怀与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杜平商议他在高级干部会上的报告。彭德怀讲了梗概,大家作了补充后,责成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成普执笔起草。
成普是湖南衡山人,具有高中文化,很受彭德怀器重。他1938年参加八路军,到延安入抗大学习后,先在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胡耀邦领导下工作,后在军委作战局做参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任科长随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1943年9月从晋东南回延安参加整风,常到作战局听战况汇报,同成普相识。解放战争进行三个月后,成普在汇报时指出蒋介石军事上的五大弱点:(一)蒋介石野心大,同时向9个解放区进攻,有战略意图和兵力不足的矛盾;(二)蒋介石内部派系复杂,各自保存实力,甚至见死不救;(三)蒋介石瞎指挥,在后方下死命令,限制了前线将领的临机决断,吃败仗后又把责任推给下级,撤职查办;(四)蒋军军官贪污腐化,士兵是抓丁,上下离心离德,士气低落,不愿为蒋卖命,逃亡严重;(五)蒋军以攻城掠地为目标,每占一地,急忙构筑防御工事,防立足未稳被歼,但又虚报战果,消灭不了解放军兵力,相反解放军越战越强越大。朱德、彭德怀、杨尚昆等听后都认为分析得很好,要成普写成文稿送毛泽东。毛泽东看后说很好,即以新华社记者名义,以《评蒋介石军事上的五大弱点》为题,于1946年8月19日向国内外播发。
成普昼夜赶工拟写报告稿,写出一部分即送彭德怀阅看并商量下一部分内容。1951年1月14日,彭德怀阅看、修改补充后,请邓华、解方、杜平提补充意见后定稿。1月15日,由成普誊抄一份,晚上乘车由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君子里起程回北京送毛泽东审阅。
成普走后,彭德怀考虑他能否安全到达安东,越想越觉得成普未必能绝对安全地回到国内,而这个文件务必保证百分之百地送到毛泽东手中。为此,彭德怀16日给毛泽东发出一电:毛主席:
拟在高干会上报告草稿由成普带上昨十五晚由此起程,恐途中发生事故,特再电发,请审核是否可用,盼于廿二日前电示,以便有时间准备。
彭德怀十六日午
彭德怀的担心是很自然和正常的。当时敌军利用绝对的空中优势,垄断了制空权。志愿军日间隐蔽,夜间行动。志愿军车辆和朝方往来车辆,夜间拥挤在公路上。因公路少、路况差,道路不畅,往往堵车。而敌人每晚均出动夜航机(B-26型轰炸机)循铁路、公路线不断投放照明弹搜寻目标,对交通枢纽、重要渡口则更是盘旋监视,不断投放照明弹。入朝前期(成普回京时在内),志愿军车辆损失数量大。1951年3月,志愿军在公路沿线设防空哨,敌机来了鸣枪报警,汽车随即闭灯缓行或停驶,降低了损失率。后来,高射炮部队(5个高射炮师、53个独立高炮营)陆续入朝,部署在敌机重点封锁区。这样,敌机飞行员不敢低飞,投弹准确率下降。彭德怀在下半年下令,除一线部队外,全军投入扩建(31条)新建(7条)公路,共约2450公里,并形成网络。一处不通即可迂回前行,提高了行车安全率。但敌人破坏交通的手段也与日俱增,在铁路、公路上大量投放定时炸弹,起爆时间从半小时到10多天。有的定时炸弹引信嗡嗡作响,在精神E威胁拆卸引信人员。敌军还大量投放“蝴蝶弹”,其投放前如罐头筒,投下后,弹壳张开如双翼,灵敏度高,稍触即炸。敌军在公路上投撒“四尖钉”,三尖着地,一尖朝天,扎刺轮胎。与此同时,大量空投特务,除放火、投毒、暗杀外,也在公路上伏击车辆。因此,直至停战,志愿军的行车安全率没有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实际上几乎每夜都有损失,只是多少不同而已。环境如此恶劣,而成普回国只乘坐一台吉普,设备其他的车。倘若出事,彭德怀一时得不到信息,所以决定同时用电报报告毛泽东,算是上了个“双保险”。
成普17日安全回到北京,立即把文稿送给毛泽东,此时彭德怀的电报也同时到达。毛泽东阅后,19日复电彭德怀“报告稿可用”,并提出宜增加一些内容,即本文开头那段指示。
至此,似乎“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口号由来已经清楚。其实不然,在毛泽东1月19日发出这个指示前的1950年12月14日,彭德怀在签发政治部起草的“政治训令”中已经提到这一口号:一、深入群众纪律教育,切实做到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二、普遍订立公约,做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自觉遵守;三、帮助群众收藏粮食财物,需借粮时,不得借光,应给群众留下足够粮食,并应留下一定手续,不得乱借;四、发现违纪现象,应立即追查,及时给以革命纪律制裁;五、各伙食单位应建立民运小组,负责检查群众纪律和宣传工作;六、各军、师、团党委应进行一次群众纪律大检查,务须达到真正与朝鲜人民团结无间。
那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注释为何语焉不详,只粗略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指示”呢?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彭德怀尚未获得平反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出版的,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提到彭德怀对这一口号提出所起的作用。
(责任编辑 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