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思考

2011-01-01 00:00:00李凤林
百年潮 2011年6期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初到苏联之时,对于苏联的高楼大厦、规模宏伟的工厂、苏联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比中国人富足得多的苏联人的物质生活很是羡慕,感觉苏联社会确实是美好的。随着在苏联生活时间的延长,我也感受到他们办事手续繁杂、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大论战,在激烈的对抗情绪下都对对方有许多误解。80年代再到苏联时,我感觉这个国家在衰败,在电视上频繁露面的是老态龙钟、连话都说不清楚的高级领导人,赫鲁晓夫时期盖的丑陋的住宅还随处可见,苏联人的生活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甚至不如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许多普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酗酒现象严重,人们对特权、腐败有强烈不满,期待国家会发生变化。当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之时,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期待这位年轻的领导人能使国家摆脱危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但是,苏联却在1991年出乎意料地解体了。此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很快摆脱危机,叶利钦执政时期使许多人陷入贫困,国民经济也一路下滑。原以为摆脱掉落后的共和国、实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西方会对俄罗斯实行又一个马歇尔计划,俄国人很快就能过上好生活,现实却让他们失望。1995年我出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正好赶上1996年俄罗斯大选。这次大选反映了俄国人的无所适从。人们对叶利钦失望,所以在第一轮大选中他并没有当选,与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一起进入了第二轮选举。可在第二轮选举中人们还是选择了叶利钦,而没有选择久加诺夫。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次大选实际上选择的是俄罗斯的发展道路与方向,选举结果表明人们害怕回到苏联的旧体制中去。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了俄国304年,而号称代表人民的苏联共产党掌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74年。在这74年中,苏联曾打败了外国干涉者和德国法西斯,在与美国的争雄中成了世界上位居第二的超级大国,苏联各民族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各个民族共和国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和为数众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30年代大危机中苏联的经济也曾一枝独秀,令人羡慕。但是,苏联也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国家却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在沙俄时期曾是“欧洲粮仓”的国家在20世纪发生了三次大饥荒(1921年、1932年至1933年和1946年至1947年),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造成这种灾难的因素既有天灾,更有人祸。1907年至1913年俄国在世界粮食出口中所占份额为45%,1963年以后苏联却成了粮食的净进口国,到70年代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苏联花费了大量投资,但粮食产量和收获量并未增加。苏联的农业实际上已经崩溃,从美国进口的粮食要比苏联自己生产的粮食便宜一半。苏联除了军工企业和军事产品外,其他部门都陷入了衰退之中,连人们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不了,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为什么号称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却长期无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拥有那么丰富资源的大国却捧着金饭碗挨饿?让人困惑。
  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者有许多关于苏联问题的论著出版,人们从不同角度探索苏联剧变这个世纪之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及其历史作用进行的研究,指出了这一模式存在的许多弊端,总结其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突破苏联模式起了不小的作用。现在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中国改革还远未完成,正在深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进入了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认识斯大林模式和苏联剧变的问题,其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也涉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了,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对20世纪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20世纪是在苏联的标志下度过的。在十月革命发生之时,不仅俄国人,连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都对它寄予厚望,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却令人失望,苏共实际上被广大民众抛弃了。为什么苏联没能实现十月革命的理想,未能满足人们对和平、土地、面包、自由的要求?我们应该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思考。在此,我想就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看法。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为什么失败?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
  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践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一个是军事共产主义,一个是新经济政策。二者的实质区别在于:从并不符合当时俄国实际的理论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从俄国的实际出发寻找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实践中认识到,俄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满足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需要,用农民熟悉的办法,为此,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共产党员要学做“文明的商人”。不幸的是,列宁早逝,俄共(布)大多数领导人还沉浸在“左”倾激进情绪之中,幻想很快建成按国家计划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于是,在1929年实现了“大转变”,重新回到了军事共产主义的老路上去,消灭了个体农民和私有制,建立起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践表明,这种背离国情、不顾民众利益、冷冰冰的社会主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联的危机实际上是斯大林体制模式的危机,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心。应该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很大成就,在消灭失业、发展社会福利、实现免费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苏联没有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自由和民主只停留在纸面上,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是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如何看待斯大林和斯大林体制,仍然是争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今后的改革一直进行深入讨论,也出现了来自不同方面否定改革的声音。有人竟不顾历史事实,去竭力颂扬、美化斯大林模式,把斯大林的体制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模式,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拉入苏联模式的轨道。原本已经清楚的问题,又变得模糊起来,有些问题又被颠倒了是非,误导国人。例如,至今仍有些人说,斯大林模式是“假命题”,谁提这个就是“制造混乱”、“包藏祸心”、“别有用心”与“无稽和无知”。实际上稍懂点儿苏联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斯大林模式的存在。斯大林实行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后来实际上是他一个人的专政),搞大清洗,滥杀无辜,有人把其原因归结为斯大林
  “在工作作风方面不够民主,甚至作风粗暴”。至今还有人说“九评”(即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编辑部的名义,陆续发表的针对苏共中央公开信的系列论战文章——编者注)对斯大林的评价是最科学的,他们竭力颂扬斯大林,俄罗斯一有关于赞扬斯大林的书籍和文章,他们就迅速予以宣传报道,甚至进行夸大,否定一切非斯大林化的合理l生。一些人不顾俄罗斯人为了重振大国的需要为斯大林强国主义歌功颂德的现实,片面断言“在俄罗斯境内和原苏联范围,从政府到百姓,从老人到青年,从过去反斯大林的人到斯大林时代的优秀人物,都经过反思而对斯大林充满了敬仰,已掀起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高潮”,俄罗斯已经在“还斯大林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本来面目”。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意在表明俄国人都在赞扬斯大林,中国人也不应该批评斯大林的体制。这样做的结果,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在客观上只能起到阻碍深化改革、干扰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步伐。有文章说得好:“任意地或是处心积虑地美化旧体制和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死路的苏联模式,这样做,如果是不谙世事的青年,就说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对年轻的一代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何等紧要,如果不是青年,而是什么这个家那个家,则实不知是何居心?”这些话虽然尖锐了一些,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思考。这里,我们应该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坚持斯大林模式、走苏联发展道路而得来的,还是因为摆脱了苏联的那一套而获得的?毛泽东曾说:“不要一反斯大林就如丧考妣。”现在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理解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实事求是地看,当今的俄罗斯对斯大林并非一边倒地赞扬,如何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仍是人们争论的核心。褒扬者认为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成为工业国,使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并成为世界强国。贬斥者认为斯大林让社会和人民付出的代价过大。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意味着稳定和秩序,有人看到的则是镇压和恐怖。有人赞扬斯大林是俄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人则称之为暴君和独裁者。总之,在当今的俄罗斯,人们对斯大林模式和斯大林本人的评价,仍然存在巨大差异。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回答网民的提问时也坦率地承认,对斯大林的活动“无法作出总体评价”。他说:“你肯定,一些人将会不满意;你否定,另一些人则会不满意。”普京认为:“显然,从1924年起至1953年,那时由斯大林领导的国家发生了根本变化:它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我们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任何人现在都不应该诽谤那些组织和领导这场胜利的人,因为如果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后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更为惨重,甚至是难以想象的。”普京也强调,这些成绩“是以不可接受的代价获得的。不管怎样,发生了镇压的情况,这是事实。我们数百万同胞遭到了镇压。这样的管理国家和取得成就的方式是不能接受的。这样做是不可以的。毫无疑问,在这段时期里我们遇到了不单单是个人崇拜的问题,而是对自己人民的大规模犯法行为。这也是事实。对此我们也不应忘记。”2009年10月30日,梅德韦杰夫在总统博客中,对斯大林的政治镇压发表了评论,他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涉及范围之广令人难以想象,全国民众都深受其害,一些社会阶层被整个摧毁,数百万人因政治恐怖和虚假指控而丧生。但迄今仍有人为镇压活动辩解,声称这么多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国家使命而牺牲。这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没有理由以民众的痛苦与伤亡为代价。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能置于人的生命之上。不能假恢复历史公正之名,为斯大林制造的大清洗开脱。”
  斯大林举全国之力,不顾农民的死活搞工业化,确实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把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领导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领导被这些成就和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把苏联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绝对化和神圣化,并强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那些反对照搬苏联模式,主张建设社会主义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的领导人普遍受到镇压和迫害。二战后,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战后各国的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不能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这种封闭式、靠行政命令建立和运转的体制模式,拉大了这些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导致了落后。苏联的实践表明,如果想按照少数人的意志,滥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去搞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不可能牢靠。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斯大林体制有所改革和改良,经济有新的发展、民主也有些许扩大,但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这正是苏共丧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苏联国家解体的根本原因。
  第三,要正确认识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努力消除苏联对中国的不良影响。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涉及中苏两国的关系,二是涉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苏联共产党曾经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给予巨大的援助,我们是真诚感谢的。但中国也是沙俄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的受害者,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此曾进行过长期的、艰苦的抗争。今天俄罗斯人从强国主义出发说了斯大林不少好话,我们中国人对此应保持清醒,不要人云亦云。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角度看,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形象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实,中国共产党人了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苏联学来的,更具体地说是受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影响。在政治方面,我们正是在学习苏联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在经济方面,我们不仅接受了苏联巨大的援助,更把它的经济管理体制照搬照用。在文化方面,苏联文化和文学曾经影响几代中国人,许多已经被俄国人淡忘的苏联歌曲几乎成为中国的民歌。在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实行向苏联“—边倒”的外交政策,把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同苏联紧密地联系在—起。如此等等。
  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斯大林模式带有严重的弊端,并不符合中国这个农民占人口多数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也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相悖,不能激发人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不要苏联特色。就是“去苏联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苏联即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首先是不要苏联特色,扬弃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我在多种场合提出,要想使社会主义焕发生机与活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去苏联化”,抛弃这一模式。我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在“去苏联化”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人想把中国特色拉人苏联模式之中,把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是偏离苏联模式的结果。
  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本身就说明:它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一些人所说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它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当然也不是西欧的民主社会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就是“去苏联模式化”,即革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研究苏联社会主义问题如果不联系中国的改革,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把斯大林模式看成是唯一正宗的社会主义,对其观点和体制加以否定和改革,就视为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意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走上苏东剧变的道路”。这完全颠倒了因果关系,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才没有重蹈苏东国家的覆辙。
  第五,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光荣的任务。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处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思潮、观点是正常的现象。主要是三种社会思潮,即主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这三种思潮、理论各有其社会基础和社会势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两种非主流的思潮和势力都力图从不同方面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和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左”的思潮把高度集权、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当成唯一正宗的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成是搞市场经济的结果。新自由主义思潮则鼓吹全面的私有化和彻底的市场化(即
  “市场万能”),力图使中国离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理念和原则。所以,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清醒地排除“左”的和右的思潮的干扰和影响。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看待苏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一场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迎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试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苏联模式,也不是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更不是西方新自由主义模式。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在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我们不照搬别人的模式,但不意味着不吸取别人的长处,我们也要善于利用西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苏东剧变后许多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以为这样可以一步登天,过上幸福生活,但事实表明,这只是梦想,现在它们也都在吸取教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样,我们也不能离开国情,割断历史。我们不能用中国今天的全套理论、做法机械地评判苏联模式的是非对错,但中国30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经验理所当然地也给我们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深刻的启迪。我认为,离开发展人民民主、着力改善民生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离开平等、尊重人权、社会的公平正义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者所主张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正处于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转变过程中,我们的成功取决于抛弃苏联模式的彻底程度,取决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创新。
  我认为,那种把斯大林时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暴政轻描淡写,甚至视为正当行为,这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中国吸取了斯大林时期以人为末、民命不如草芥的执政教训,提出“以人为本”的立国思想和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坚持这一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治国理念。
  第六,如何看待苏联共产党的问题。
  在总结苏共丧权的教训时,有人认为,不应该把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认为,主要应该是党的问题,并引用邓小平同志19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即“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加以论证。邓小平同志的话并不错,但他们把问题集中到“党的问题”上,归结到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放弃斯大林模式的“无产阶级专政”,是领导权没有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的观点值得讨论。
  苏共是执政党,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力量,它本身的状况自然对苏联的兴衰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要指出的是党的问题本身就是政治体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从制度层面去分析邓小平同志上述的论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从制度层面去分析党的问题,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苏共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弊端,如高度集权、缺乏民主与有效的监督机制、领导干部思想僵化、脱离群众、破坏法制、个人崇拜和特权盛行、“在册权贵”的形成、不断出现政策失误等等,是由什么造成的?十分明显,这些严重的弊端是在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产生后又由这种制度保证上述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因此当斯大林模式被抛弃时,必然也抛弃了由这种制度模式保证其生存的苏共。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令人深思的问题:“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的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记载。”遗憾的是,提出问题的人并没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广大党员与人民对苏共以及由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已出现了信任危机。可以说,是人民抛弃了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思想与人民利益的苏共。这也充分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真谛,那就是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可以被蒙蔽一时,但不能长久被蒙蔽。制度的好坏,应该以人民能否接受为标准。
  苏共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解决领导国家的方式方法问题,长期党政不分、党国不分。斯大林把苏维埃降到一般群众组织的地位,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苏维埃只起橡皮图章的作用,国家的重大决策不是在苏维埃,而是在总书记个人的小圈子里决定的。俄国是个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立之初,党代表人们管理国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执政后的苏共一个重要使命应该是教会人们运用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人。实际上苏共并没有做这一工作,而是长期垄断权力,正如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所总结的:“苏共丧失政权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期一党专政的制度下,实行了‘三垄断’:垄断真理的意识形态制度,垄断权力的政治法律制度,垄断资源与经济利益的经济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导致稍有不同于官方的意见,就会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就动用专政工具整肃、镇压,或投入监狱,或关进疯人院,或驱逐出国、剥夺公民权利;垄断了权力,使得苏共及其领导人的权力凌驾于政府和法律之上,出现了一个脱离人民的官僚特权阶级;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那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苏联剧变正是这样发生的。
  苏共自身也没有加强民主建设,仍保持着在国内战争时期形成的体制,党的最高领袖是绝对权威。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由组织部门任命,没有选举制和任期制,上至总书记,下至各级第一书记实际上掌握着大权,处于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地位。党的各级干部严重地脱离群众,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由于缺少群众的监督和制约,苏共走上了代表各级官员利益而不是群众利益之路,干部按级别不同享受着不同的特权,他们自己有专门的医院、商店、疗养院、住宅、别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成风,他们看不到老百姓生活的困苦和不便。1988年7月3日《莫斯科新闻》报道了一次引人注目的民意测验。调查表明,大约半数的苏联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人们对高级官员享有特权的制度表现出最强烈的不满。按照人们对各种特权不满程度排列,它们分别是:在内部商店选购食物和用品、免费提供影剧院等场所的座位和各种书籍、在受人尊敬的住宅区的高级住房中拥有公寓,以及国家提供别墅等。列宁说过,执政党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苏联的老百姓长期忍受生活用品短缺之苦,许多人都没有单独的住宅,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人们对苏共的不信任,认为他们并不能代表自己。
  有人在引用邓小平同志“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论证苏联剧变根本原因时,实际上主要归咎于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且不说这种说法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就这两个人而言,他们身上确实有许多缺点,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体制模式的框框,丧失了苏联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良机。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的失控与最后失败,加速了苏联的剧变。但是,不要忘记,他们恰恰是苏联体制的产物,是苏共缺少选贤任能机制的产物。
  我们党十六大、十七大先后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这不是老话、套话,这里包含着对苏共执政教训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多年来我国广大理论工作者艰苦探索的理论成果。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与读者共同思考。
  
  (李凤林同志曾任中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本文是他为《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书所写的序言,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版,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