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室内设计及背后故事

2011-01-01 00:00:00杨亚人
百年潮 2011年6期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4期发表的杨亚人同志《“破四旧”运动中人民大会堂文物何以保存》一文。讲述了“文化大革命”中为了保护人民大会堂的文物,在周总理指导下,曾对人民大会堂进行过“红化”。这一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发了读者的兴趣。杨亚人不仅对人民大会堂进行过“红化”与复原,而且人民大会堂厅室的装潢设计也是由他负责的。人民大会堂内部有哪些特殊设计?都具有什么内涵?设计过程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在此篇中再为您一一道来。
  
  走马上任
  
  1958年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开始称人大会堂,建成后经毛主席视察确定叫人民大会堂)正式破土动工。没过几天,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际处副处长张俊千通知我,局领导决定抽调我去参加人大会堂的厅室装潢、布置、设计工作,办公地点暂时设在政协礼堂的三层会议室。同时被抽调的还有政协机关的陆景宣(房屋修缮方面的工程师)、工商联机关的赵天奇(美术绘图工程师)。我们三个人成立一个设计组,由我任组长,负责完成这项工作。接受任务后,我简单交代了手中的工作,就去政协礼堂走马上任。
  1959年1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的建议、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的批示,大会堂建成后交国管局接收管理,因此国管局及时成立了人大会堂管理处,并开始抽调干部、培训员工。国务院领导还指示我们会同有关部门,高标准组织实施人大会堂内部设备的设计、制作和厅室布置。
  那时,我才31岁,虽然年轻好胜又有干劲,但毕竟任务太重了,思想压力很大。解放前,我在苏州美术专科学院求学,专修美工艺术。参加革命后我先在上海青年文工团工作,后调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要从事舞台布置、设计工作。1953年我被借调到“中苏友好月”大型活动筹备组,后来又被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服务处。1954年成立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后,我就一直在交际处布置科工作,主要任务是承接国家领导人出席的各种活动场地、舞台、宴会的布置、布景设计等。虽然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好评,但对在人民大会堂这样大型的重要政治活动中心场所搞布置设计,我还真得下一番工夫,冒一定风险。为了向国庆十周年献上自己的一份厚礼,我们几个人开会商量后,决心—定拿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工程之大、工艺之精,是新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在施工技术不强(许多是土法上马)、施工设备落后(那时没有大型的挖掘机、塔吊和大吨位的载重车)、施工场地不足(当时历史博物馆也在同期施工)的艰苦条件下,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高质量、高水平地建成这座宏伟的殿堂,向新中国十周年大庆献礼,这真是十分不易的。我和设计组的同志一起去工地看过,感受过那种红旗招展、机器轰鸣的劳动气氛,看到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白天黑夜连轴转、热火朝天拼命干的劳动场面。看到这些,我们精神振奋,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决心向工人学习,尽快拿出设计方案,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们商量后决定,先向组织表示决心和态度,并由我提出设计方案主要指导原则:(一)人民大会堂是我们国家政治活动的一个中心,是一个最能体现中国人民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的神圣殿堂,我们在厅堂装饰、布置的材料选用上,一律使用国产货,绝不用任何的“舶来品”。(二)厅室的装潢布置既要体现各民族的风格,又要在重要场所展示出我们党和国家庄严崇高的形象和欣欣向荣的意境。(三)大礼堂和宴会厅是人民大会堂重中之重的主要工程,周总理十分关心它的如期完工,因为国务院已经向各外交使团发出了邀请,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年庆典活动时,将邀请世界各友好国家的首脑和贵宾参加,届时将在大礼堂和宴会厅分别举行庆祝大会和国庆招待会。所以我们的厅堂设计方案一定要在7月底前完成。这三条原则建议,陆景宣、赵天奇也表示同意,随后就呈报给国务院各级领导,获得了赞赏和批准。
  
  精心设计
  
  我们的室内设计工作几乎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谁都知道,搞室内厅堂、舞台、会场设计布景,首先要有厅堂、有舞台、有场地,才能根据实地的大小、环境、景观和各种要求进行设计、布置和摆放,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实地试改,直到满意为止。可我们接受这项重大任务时,人民大会堂还在刨槽打基础,施工单位隔三差五地给我们送来大量名目繁杂、线条交错的建筑平面图。看到桌上、柜顶上堆积如山的图纸,就让人心急火燎地感到压抑。
  为了熟悉图纸,陆景宣负责将平面图一张张分解归纳,赵天奇尽力将分解的平面图,按照说明勾画出简单的带有立体感的草图,我负责根据立体草图的场地面积、环境、建筑结构提出装潢、布置的初步设想。
  由于我们要装饰布置的是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一座相当于国外的“国会大厦”级的殿堂,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必须参考国外同类建筑的装饰资料,加以对比、启发,并参照设计。为此,我们研究确定了几个具有国际水平而且名声显赫的殿堂作为参照,着重收集它们的资料,如克里姆林宫、白宫、爱沙尼亚宫、罗浮宫和白金汉宫等。那时候,根本没有出国考察的奢望和可能,为了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和图片,我花了大量时间跑北京图书馆、工艺美术图书馆和中央美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一蹲就是一整天,直到图书馆要关门才离开。找到珍贵的资料,也只能用脑记、用笔写,那时没有复印机可以印几份带回来。为了构思方案,有时在骑车的路上还低头沉思,常常是闯红灯而过,好在那时大街上汽车很少,不易出事故。回到家里,也是吃饭时想,睡觉时想,常常为一个问题左思右想难以入睡。半夜里也常常是躺下又起来,在灯下勾勾画画,有时一干就到了天亮。
  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总体工程的重点部位,是国家开展重大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装饰、布置至关重要。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体积有8万余立方米,根据图纸布局来看,我们考虑一层配置的座位最多,应首先照顾到大量人员的进出问题。为此,陆景宣按照礼堂首层的整体面积,计算出摆放条桌和椅子的间距,设计出一个放射型的呈扇面状的座席图,座席分为前三后四共七个席区,席区间纵横都有甬道相通。一层全部配置条桌,配置的座椅有3674个,二层挑台配置座椅3468个,三层挑台配置座椅2628个。二三层挑台座椅间不配条桌。主席台(大舞台)从地面到屋顶高18米,宽32米,深20米,可容纳350个席位。这样,整个会场拥有10120个作席。
  大礼堂内的座席配置设计完成后,经报有关领导审核,很快获得批准,并交北京木材厂等相关厂家开始制作桌椅。
  大礼堂座席布局设计完成后,我又将主席台按照大舞台的布局要求,进行设计。我最早的工作就是搞舞台设计,这方面还有一定经验,没用多久,就拿出了设计方案第一稿。设计内容主要有,大舞台设门幕、侧幕、沿幕、天幕等;为了便于演出大型剧种,我还加设了五道衬幕;门幕的选用材料为金丝绒,门幕和天幕底边镶泥金滚边;门幕的闭合采用电力和手动两种控制方式,以防发生故障。后来,我的舞台设计方案也获得了批准并实施。
  大礼堂内部设计的重点是主席台,按照主席台和大舞台的一般功能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后,我们又面临一个更重要的设计任务,就是按照国庆十周年筹备组的要求,必须在7月底以前拿出一个国庆大会的主席台幕景方案来。这个设计任务又由我主要负责。那些日子里,我每天闷在屋子里翻阅资料,绞尽脑汁地一遍遍构思。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大会堂的主体工程已近尾声,外面的天气燥热难耐,屋里吹着电风扇都不觉得凉快。我怀着急切的心情,日夜加紧工作。我先构思出一个设计主题思想,即国庆十周年庆祝活动,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届时党中央、毛主席要在首次启用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主持召开隆重的庆祝大会。因此主席台背景的设计布置,必须给人以庄重、热烈、醒目的感觉,必须体现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各界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信念和决心,必须展示出社会主义新中国十年建设发展的丰功伟绩和辉煌成就,必须营造和烘托出一种隆重庆典、热烈祝贺的蓬勃向上的气氛。
  在理出构思主题后,我开始进行逐项设计。一是在主席台设一幅泥金色巨大的幕布背景,中央悬挂国徽,以此展示我们国家辉煌伟大的国势国威。二是国徽两侧摆放红旗。当时曾有人向我建议,两侧各摆放一面国旗、一面党旗。国旗、党旗不要旗杆,平展在幕布上。还有人提出应摆放三面红旗,红旗上写上“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字样,这些我都没同意。经慎重考虑,我准备在国徽的两侧各摆放五面红旗。它的用意首先是:红旗代表党的领导,红旗的颜色尽量沉着些。红旗插旗杆,旗杆上带金属头并且悬挂穗带,这是我们党成熟、壮大,取得执政地位的象征。两侧相合共十面红旗,代表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且取得了伟大胜利。另外,我曾在艺术剧院工作过,略有些戏剧舞台知识。在戏剧中,打旗的也叫“龙套”,表示随从或士兵的意思,四个、八个打旗的,可代表千军万马。那么,我所设计的十面红旗,正可代表我们6.5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亿万人民紧跟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再有,两侧各竖五面红旗,既代表着工农商学兵五个阶层,又代表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五个方面,总体寓示着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红旗的前面悬挂着1949年、1959年十个金色大字,标志着新中国已经成立十周年,走过了十年辉煌的发展历程。从舞台颜色搭配的主色效果来看是黄衬红、红衬黄。当时,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还不高,大多数西方国家和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我们就要抓住这次十年大庆的时机,向世人展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代表几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意志,才拥有最合法的执政地位和国际地位。
  国徽和红旗下,摆放九棵绿叶舒展的棕榈树。九是我们国家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一个,象征着天长地久,绿叶棕象征着青春长在、万年长青。总体表达出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朝气蓬勃的用意。
  讲话台由核桃木雕花贴面装饰,它的下面和主席台的台口处摆放各色盛开的鲜花,给会场增添浓郁的万花似锦、热烈祥和的气氛。
  会场主席台幕景设计图绘制完成后,连同设计说明书一同呈送国庆筹备组的领导审阅。在筹备组召开的会议上,领导们对我的设计方案交口称赞,一致认为此项设计有意义、有气势、有魄力、有创新,即批准交有关部门照图组织实施。
  9月28日,我的这项十面红旗的主席台幕景设计,经过大会胜利召开的检验,十分成功,受到毛主席、周总理及其他领导人的认同、赞赏和好评。后来,十面红旗的幕景方案竟被作为历届党和政府召开重要会议和活动场所的幕景样板,一直保持沿用至今。
  除了大礼堂、主席台的布置设计外,我还主持设计了宴会厅的布景设计,这也是国庆十周年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宴会厅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70余米,高15米,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可举办5000人的大型宴会和10000人的酒会。宴会厅的建筑装饰主要用沥粉贴金工艺,其装饰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豪华典雅的感受。我们的宴会布景设计,既不能画蛇添足,又要与大礼堂幕景有所不同。
  我考虑大礼堂是开大会的场所,会场布置应展示出一种庄严、隆重、严肃的气氛。宴会厅是吃饭的地方,与会人员在此可以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宴会中还要有乐队伴奏和文艺团体的演出。这样的场所布置应尽可能地体现出一种轻松、祥和、喜气洋洋的气氛。为此,我的构思设计重点放在宴会厅四周的布置上。主席台上仍旧以泥金金丝绒为衬幕,这与宴会厅整体沥粉贴金装饰融为一体。衬幕中央悬挂国徽,左右悬挂1949、1959字样,标志着国庆十周年的寓意。国徽下设一花坛,里面摆满盛开的各色鲜花,花坛两边摆放翠柏和鲜花,体现出共和国万古长青、繁荣昌盛的意境。宴会厅四周高大的廊柱间摆放大棵盛开的白色玉兰花。玉兰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它的摆放可以增添华贵、高雅、幽香的气氛,给参加宴会的人以崇高的荣誉感和尊贵的自豪感。宴会厅摆放500张圆桌,白台布中央放一篮色泽艳丽的鲜花,组成500个白色花台。500个鲜花盛开的花篮展放,给人以满堂花海、喜气洋溢的热情气氛。这个设计意境也得到廖承志、齐燕铭、余心清等的赞赏,成为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次国宴布置方案。
  
  “迎客松”和“江山如此多娇”
  
  人民大会堂内设置的代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厅室(当时只有30个省级行政区域)设计图,早已分发至各省。其内部装饰、布置先由各省根据本省的人文特点提出方案,报国管局审批。除了领导审批外,先要由我们审核,提出意见供领导参考。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但也一天天、一件件地把任务完成了。
  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人民大会堂一层的南段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重要外宾的迎宾厅,为了方便领导和外宾摄影留念,需要摆放一个有意义的屏风作为背景。当时,人民大会堂刚刚启用,这处屏风还没来得及选好。一天,听说周总理下午要来此迎接外宾,情急之下,我想起安徽厅有一面刚由安徽省政府送来的铁制屏风,上面的图案是安徽黄山的迎客松。铁画工艺是我国的工艺精品之一,这面铁制的迎客松屏风制作更是气势不凡、精湛绝伦。另外,就其含意来说,它能反映出我国人民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当下就由我做主,让工作人员将此屏风作为影壁摆放到迎宾厅。“迎宾厅里迎客松”,场所物景刚好相配。当周总理陪着外宾步入大厅时,见到迎客松甚为高兴,兴致勃勃地向外宾介绍铁画的工艺和迎客松的来由,随后与外宾一起在此合影留念。从此,这面铁制的迎客松屏风影壁,被长久地留在迎宾厅。后来,局领导向安徽省领导解释时,他们高兴地以此为安徽的荣耀,直向我们道谢。我也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人民大会堂一层的北段有一处高18米,设有62级台阶的大楼梯。楼梯为汉白玉制作,上面铺有大红道毯。楼梯的顶端有一前厅,是国家领导人宴请外宾时主宾合影的地方,我们叫它迎宴厅。该厅迎面墙上装饰着一幅大会堂里最大的国画,此画高5.6米,宽9米,由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画的内容是以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的意境,绘制出祖国锦绣江山的宏大壮丽景观。
  一天,就在大楼梯下,工作人员把此画稿平展在地上,周总理请廖承志、齐燕铭、余心清等提意见,当时我也在场。大多数领导都说此画画得有气魄、有功力、有意境、有水平,是幅精品佳作。我也为此画大手笔、大写意的雄浑气度吸引了,暗自叫绝。这时周总理说:“大家看看,还有什么意见?”由于和周总理多次见面,在审核大会堂各处的布置、物品时有过接触,也就不觉得拘束了。我又看了看画,当即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感到太阳画得小了点。”我这么一说,周总理和大家都低下头来仔细观看,随后大家七嘴八舌地同意我的看法,认为是小了点,应该放大。到底放多大,大家的意见不大统一,这时廖承志对周总理说:“我看,太阳放大的问题还是让小杨画个尺寸,交给画家们去改,我们还是来商量一下落款题字的问题吧。”周总理点头说:“可以。”这时,有人提出此画由周总理题字,周总理当即表示:“我不能题字,此画是以毛主席诗词意境创作的,应该请毛主席题字。这样吧,我去请主席题字,拿来后你们尽快装裱上墙。”
  第二天,毛主席办公室就送来了6幅“江山如此多娇”的题款供选用。在宴会厅旁边的北京厅里,廖承志、齐燕铭、余心清等都在选看毛主席的题字,有人建议从6幅题款中各挑出几个字来拼成一幅。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毛主席的题字都是一气呵成的,从笔锋、运力、感受应该是个整体,不能把它拆开来拼凑。大家一致同意我的意见,最后由廖承志、齐燕铭和余心清共同选出了一幅题款交给我,由我负责确定字迹放大的尺寸和题款在大画上落放的位置后,送交荣宝斋装裱。
  大画装裱上墙后,周总理和许多领导又来审画,两位画家也来了。有人又提出太阳放的尺寸还不够大,两位画家当即表示可以重画。周总理双臂抱胸,仔细审阅后说:“我看不能再大了,再大就成了太阳如此多娇了。”大家听后都赞同地笑了。从此,这幅名画巨作被永久地挂在了迎宴厅的正墙上,作为人民大会堂一处绝佳的“摄影景地”留存至今。
  人民大会堂于1959年9月10日经验收后,正式交付国管局接管。在此之前,9月9日凌晨,毛主席亲自视察了整体工程,并正式命名为人民大会堂。9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隆重召开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庆祝大会。我为在人民大会堂建设中,能够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结下一段不解情缘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责任编辑 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