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论述了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部地区 经济合作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239-01
一、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参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依靠本国的区位优势,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横向角度分析,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纵向角度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状况良好。
面对上述发展趋势,以及近几年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许多重大变化,给国际区域合作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得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
1.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协议数量增长迅速、质量明显提高。同时,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所签订的协议内容将更加广泛、层次也将更加深入,这就导致了其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回升,新一轮经济周期的成长阶段将带来国际区域经济的普遍高速增长,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
3.多边区域型经济合作在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有诸多新的挑战。当前,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取得了一些很大的进展。东盟首脑会议确定了2020年建立经济公共体的宏伟目标等等,都表明了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中国自贸区战略的推进
目前已有东盟、巴基斯坦、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秘鲁、哥斯达黎加与中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亚太贸易协定也已于中国签订了自贸区协定;海合会、澳大利亚、冰岛、挪威、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正在和中国进行自贸区谈判;同时中国与印度、韩国、中日韩的自贸区进入正在研究阶段。
二、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挑战
(一)对中部地区各种产业、出口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由于中部地区的出口结构一般都是出口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例不高,这种结构与自贸区的部分国家的结构具有同质性的特点,达不到互补的结果,从而使得对内陆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所阻碍,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十分困难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逐渐向更加优化的路径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下,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依然很大。
2010年8月25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要求中部地区的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努力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八大重点任务,包括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地区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由此可见,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依然很严峻,同时,受历史与现实等诸多因素制约,中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和高污染型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经济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特点。
三、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构建中部地区走向国际化路线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内陆地区产品的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同时东盟国家的投资政策和投资环境的更加规范和透明,有利于“走出去”的中部地区的企业与东盟国家企业更加有效的竞争。也有利于内陆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和中部地区农产品的出口。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我国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一些处于产业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欠发达的东盟国家,在满足这些国家需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在国际区域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有利于加强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国的各种交流
中部地区具有大量丰富资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从而更加扩大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与地方性组织、企业、各种社团、中介组织以及贸促会、工商联、驻外办事处等机构在促进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
四、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
(一)自贸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
由于关税大幅下降甚至将降至零水平,经济向外延伸较低的中部地区对自贸区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兴趣,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的企业想更多分享自贸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
其次,中部地区的一些企业,逐渐尝试选择在区域经济合作国设厂进行产品制造或者深加工贸易,通过“走出去”缓解自身产能过剩的压力,从而加速扩大了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国相关行业发展。
(二)国家政策导向
中部地区有更强大的产业要素集聚能力。中央对地方的发展定位及相关政策是吸引世界发展要素的关键。例如,2007年10月,国家商务部与重庆市签署了《共同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合作备忘录》,这表明了自2007年以来,中央明显加大了对内陆地区政策支持和组织支持的力度,它在国家总体发展中的战略定位越来越清晰。
(三)中部地区自身开放的需要
通过加强中部地区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经济协作,建立高层互访机制、部门沟通联络机制和企业互动机制,促进中部地区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机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促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促进共同市场的打造和开发。例如,山西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要求,通过建立国家宏观角度的发展规划协调机制,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大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产业开发为核心,打造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形成独有的区域经济特色格局,更加有效的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同时通过区域内形成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建成辐射周边区域的畅通经济通道,提升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互补性与竞争性有效机制的应用
互补性与竞争性是经济一体化的新机制,是中部地区与国际经济区域国的互相参与的基础。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