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1-01-01 00:00:00
经济师 2011年1期


  摘 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育资金短缺成为阻碍高校发展的瓶颈。银行贷款在可以加快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风险。文章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产生原因,提出了防范与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贷款 风险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29-02
  
  一、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高校自身原因造成风险
  1.贷款规模超出经济承受能力。高校向银行贷款搞基本建设,对基建项目进行论证时,通常把该项目能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放在首位,而把使用资金的成本和贷款规模过大可能给学校带来的财务风险放在次要的位置。高校考虑贷款申请时,常以贷款能否满足建设项目需要为第一标准,缺乏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只凭主观分析或少数人的意见,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过量贷款,从而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2.编制赤字预算。高校在获得贷款后的使用过程中,将贷款资金和自有资金打通使用,编制赤字预算,将部分贷款资金用于日常经费开支。结果从财务报表上看收支平衡,实际上是真正的赤字预算或负债运作,财务报表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给贷款安全留下了重大隐患。
  3.高校对政府过分依赖,融资成本意识淡薄,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清,缺乏资金的成本概念和财务意识。很多高校还停留在政府包揽一切的计划体制意思中,认为所有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管理费用、运行费用应全部由政府出资,对银行贷款过大而影响学校正常财务支付和不能按期偿还到期贷款本金及利息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充分重视。一些高校领导认为学校是属于国家的,即使将来还不上贷款,也不能被起诉破产。
  (二)政府原因造成风险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按照《教育法》的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保证公办高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但是作为公立高校的产权所有人,政府并没有为高校的扩招新投入多少经费。扩招之后学校面临着教学硬件及软件的严重不足带来的各种问题,国家交给学校来解决,使业已壮大教育规模的高校无奈采取贷款之举。同时,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实不能到位的项目,要视情况调减资金。为了得到补助,高校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只好向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数据显示,从扩招至今,全国高校共投入5000多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有500亿元,其他都是高校通过贷款和收费解决的。
  2.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区域利益。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上,显然,地方政府依赖性更大,不少地方政府官员把城市管理和市场运作等手段运用到高校管理中,不惜投巨资开发大学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是拉动一座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鼓励高校贷款,对高校建设实行全方位倾斜。一时间高校园区、万人大学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没有经过仔细、周密的考虑,对高校用地的过度审批,动辄把几百亩、上千亩的土地以低价转让给高校,供其基础建设。这种做法也刺激了各高校大规模基本建设的热情,高楼大厦背后掩藏着一笔笔巨额银行债务。
  (三)银行的原因造成风险
  银行为高校贷款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条件,也是高校贷款规模过大,还款计划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从银行的角度看,认为高校是国家的,高校具有稳定的现金流量,行业稳定,还款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同时政府对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决定了政府一般不会让高校因财务危机而倒闭,持续经营比较有保障。因此,高校相对于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安全可靠的投资市场,银行对高校贷款的准入条件相对宽松,基本上对高校发放信用贷款,不设立担保或财产抵押,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贷款偿还的监管具体措施不完善。
  二、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自我防范
  1.强化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学校进行各项财务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高校编制预算要坚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