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马克思农村生态思想为指导,依托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合理成分和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了现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了在新时期解决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的对策与方案。认为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的增强与完善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首要应解决的问题。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投入真正发挥作用。这种方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适应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稳定和完善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保障体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72-03
2010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当今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现代农业的高投入与高能耗,使生产成本节节攀升,水资源与能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这迫使我们需要尽快地建立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体现,保障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生态农业逐渐提上了日程。
一、我国生态农业概况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生态农业从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吸取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全面规划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行多种经营;强调合理使用农业系统外的辅助能源,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主要的生产方式有立体种养、废物的循环利用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重视农村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多能互补的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和盐碱地,使农业生产有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1.形成背景。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面临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尤其严重,压力更大,需要为全世界作出贡献。
我国生态农业追求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西方生态农业排斥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作法不同,中国生态农业是以提高生产力与效益为基本目标,遵循农业生产中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为基础,核心是注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符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因此,在实践中易于发展。
2.发展历程。我国生态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受当时国际上替代农业思潮的影响的同时,也与我国传统农业基础和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我国生态农业从其发展历程上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小型试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期),这一阶段从理论上探讨国外生态农业模式,并与我国传统农业进行比较,从实践上开始了生态农户和生态村的建设,提出诸多模式、技术操作方法。(2)正式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涌现出大量的生态农业建设典型,而且由从前的生态户和生态村规模扩大到生态乡和生态县,这些典型模式多样、做法各异,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突出,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重视,是生态农业建设从试验探索阶段开始向有计划示范推广阶段发展。(3)正式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很长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与实施措施。
3.发展现状。中国生态农业不是国外生态农业的引进,而是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首先,我国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传统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品装备,其生产力水平不高,而工业化农业又对资源与环境带来种种弊端。因此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充分提高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组合式中国生态农业的优势与特色。其次,我国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通过劳力与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双重集约投入,在较小的生产规模上获得较多的产品,并通过循环再生利益,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这种做法适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集约经营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不少地区在人均耕地较少情况下能维持食物需求的平衡,也正是这种农业特色的体现。第三,我国是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农田的立体种植,立体种养,都以其精巧的搭配组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我国地形地貌和资源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各地区创建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了高功能与高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中独特的内容。第四,我国生态农业重视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种、养、加工一体化农业生产系统,是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一方面提高了资源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改善环境与无废弃物生产起到重要作用。第五,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与整体优化功能。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合理组织生产,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同时,我国生态农业强调硬技术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强调整体结构的系统优化,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兼顾经济、生态、社会各种效益的统一。
4.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1)马克思的农村生态思想。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对此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一直都非常关心农村生态问题,努力地寻找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人口与生态平衡的问题上,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等问题,马克思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马克思将新陈代谢的概念引入到对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物质交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