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

2011-01-01 00:00:00苏联城龙新民
经济师 2011年1期


  摘 要:文章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视角,分析市场空间结构变化对生产企业最优区位选择的影响。先通过韦伯的区位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部分生产企业面对的海外消费市场与国内的消费市场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将有利于生产企业重新进行区位选择,调整空间布局,企业和政府都应该抓住机会促进产业转移。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企业区位选择 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68-02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出口总量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8年全年的出口总额为14285.5亿美元,2009年出口总额为12012.3亿美元,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5.6%,加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短期内大幅度改善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很多厂商长久以来面对的市场空间结构发生了转变,被迫由主要面对海外市场转向了开发国内消费市场。而我国当前也面临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沿海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集聚了大量产业,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则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如何通过企业区位选择实现产业转移,由东部带动中西部发展,是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正是基于国际金融危机这一全新视角,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由贸易环境的变化引发的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
  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他提出的问题是在资源、市场、劳动力以点分布的形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布局一个企业使得它到各个区位因素点(资源供应点、市场点、劳动力点)的运费和最小。由于仅仅考虑单个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是给定的,所以运费和最小,也就意味着利润最大。
  设d(s,k)表示区位因子k与生产企业s的空间距离(欧几里得距离),则在两维时有:
  生产所有产品消耗的某种资源或者某种产品的总运输(重)量为Mk,单位距离单位重量的运输费为Ck,在总运输成本最小的约束条件下,我们可以得到韦伯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n为区位因子的数量,?萃为所有可能布局生产企业的位置集合。上式的意义就是在?萃中寻找一点s+使得它到各个区位因子位置的运输费用总和最小。
  为便于分析问题,笔者对模型进行新的改造和限定,只考虑消费市场区位因子,而不考虑资源供应区位因子和劳动力区位因子,因此,n=1,但是这并不影响模型的本质意义。进一步假设?萃中只有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选择点。k表示生产企业面对的消费市场区位因子,有海外市场和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共计四个消费市场,并用图1简单表示这4个消费市场区位的相对地理位置,H代表美海外消费市场,AEB代表中国的东部,CFD代表中国的中部,G代表中国的西部。为简化分析,假定中国东部地区到欧美的距离用EH=30表示,东部到中部的距离用EF=5表示,中部到西部的距离用FG=10表示。设产品到各个消费市场单位距离单位量的运输费Ck都相同。
  根据以上假定,并忽略不计在s处设厂生产的企业在s处当地销售产品的运输费用,若生产企业选择在东部E点设厂,销售产品总的运输成本为:
  J1=30CkM1+5CkM3+15CkM4=Ck(30M1+5M3+15M4);
  若在中部设厂生产,运输总成本为:
  J2=35CkM1+5CkM2+10CkM4=Ck(35M1+5M2+10M4);
  若在西部设厂生产,运输总成本为:
  J3=45CkM1+15CkM2+10CkM3=Ck(45M1+15M2+10M3)。
  因此生产企业在何处设厂将取决于J1、J2、J3的大小比较,理性的生产企业将选择最小的运输成本,以使总利润最大化。
  那么,东部、中部、西部这三地中如何选择能使总运输成本最小呢?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假定单位产品单位运输距离运输成本不变的情况下,J1、J2、J3的大小将取决于M1、M2、M3、M4的大小,即到各个消费市场的产品运输(重)量,也就是到海外市场、东部市场、中部市场、西部市场所需产品运输(重)量。可以证明如果M1、M2、M3、M4只是同比例变化,而他们之间的比例不变,那么并不影响J1、J2、J3大小的排序;只有当M1、M2、M3、M4之间的比例发生变化,即市场份额发生变化,J1、J2、J3的大小排序才会发生改变。这说明市场份额发生变化,将影响总运输成本的变化,即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企业区位的选择。
  三、实证分析
  1.首先分析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每一个生产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空间结构,有的生产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而有的生产企业则以出口为主。如果对每一个生产企业的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都进行考察,在技术上是有相当的难度。因此,笔者从总体的变化特征上进行考察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即以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额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变化代表生产企业的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为取得统计口径上的一致,只考察1998年之后的情况,具体资料如表1。从绝对指标上看,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总额规模不断扩大,到2007年底,总额达到11562.67亿美元,是1998年的7倍;规模以上HiWMhv98Q+iWT2JIhG/+cw==工业总产值也逐年增加。从相关指标上看,虽然工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工业制成品都在逐年增加,但是,从1998年—2005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增长的速度快于国内工业制成品的增长速度,以致在2003年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23.5%,之后略有放缓。这一比例的变化,反映了海外消费市场和国内消费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说明虽然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从绝对值上看都在增长扩大,但是他们两者各自的比重却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2.分析我国产业布局变化情况。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情况作为考察对象。由于各种原因,在历史统计资料要么不齐全,要么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以主要考察1998年—2007年的情况。其中2004年无法取得统计口径一致的资料。为了不影响分析的顺利进行,对于缺失的数据,采取前后两年的平均值法进行估计。
  如表2所示,东部所占的比例在1998年—2003年期间处于逐年递增的状态,并达到最大,约占73.5%,之后,这一比例略有下降,到2007年下降到71.6%;中部的情况则相反,在1998年—2003年期间处于下降的态势,从20.6%下降到17.9%,达到最低,然后再逐步回升,在2007年达到19.5%;而西部的情况则和中部的变化情况相类似,在2005年达到最低值。这一特征却和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相一致。
  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海外市场的比重变化趋势与在东部布局生产的企业的单位数的比重变化和在东部布局生产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趋势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与理论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相符合,即市场空间结构的变化会影响生产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影响产业的空间布局。海外市场比重的增加,会吸引生产企业在东部集聚布局;而随着海外市场比重的下降,国内市场的开发,会吸引生产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进行生产,因为这可以节省产品的运输成本。
  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出口海外市场的变化情况。在1990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并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为14285.5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口总额有所下降,2009年出口总额为12012.3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15.6%。由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可以预见,开拓海外市场的压力增加;与此相反,国内市场则潜力极大,再加上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有助于扩大内需。因此,这将促使生产企业面对的市场空间结构进一步深化调整。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的冲击,各种贸易摩擦不断。这一客观环境的变化,将使生产企业面对的消费市场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在客观上将促进生产企业重新进行区位选择,这也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微观基础和动力。生产企业和政府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促进产业转移,实现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当然,在促进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一些企业可以考虑继续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生产,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便利,海运发达,靠近海外市场,这有利于节省产品的运输成本;而对于一些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生产企业,则可以考虑迁移到中西部地区,减少运输成本。
  当然,笔者观点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局限。企业的区位选择不仅仅只依赖于运输成本,还依赖选择的地区是否有成熟的产业工人、各地区的营商环境、各地区的地区治理水平等,而且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是,本文只分析了运输成本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而对其他因素未加考虑。
  
  参考文献:
  1.全国进出口总值表[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10(2)
  2.王铮,邓悦等.理论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