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分支,依据经济学原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运行规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应置于经济学的背景下展开。作为体育产业核心的体育竞赛业,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才能展现其活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 体育产业 体育竞赛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35-02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非常迅猛,被誉为“朝阳产业”。以体育用品业为例,体育用品市场自2000年起,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2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62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内拉动我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0亿美元,而间接收入约在54亿美元左右。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能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育经济的升温也掀起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热潮,在体育学界,体育经济学更是一个新鲜时髦的研究领域。体育学者纷纷投身体育经济研究,体育学院纷纷设立体育经济专业。热闹之余,冷静思考一番,到底应该如何定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理想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都是亟需认真分辨的根本性问题。
二、体育经济学何以定位
体育经济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体育经济学所要承担的研究任务。体育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学还不成熟,还远远滞后于体育经济的实践步伐,还要更多地引进和借鉴欧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表面上,体育经济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体育学下的一个学科专业,这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然。
1.属性定位。明确学科属性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我们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大概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体育学的属性,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属性,一种是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其实,我们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即可分辨它的学科属性。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原理,无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都属经济学范畴;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产品、体育供求、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固有课题,与体育学没有根本的关联。体育学基本的研究领域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由此,我们即可明确体育经济学具有的经济学属性,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只是一种阐释经济学原理的特例。所以,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体育学是不准确的。我们注意到,国内外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经济学问题,即研究的是经济学问题,只是利用体育领域中的现象来注释和阐释而已;而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是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种区别的本质还在于:在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期,国内的研究思路对于发现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而如果深入、发展下去,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将能够体现一定的优越性。我们认为将体育经济研究纳入经济学科的研究体系或真正进入其相关研究领域范畴,将是揭示经济、体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体育经济学的经济学科属性角度入手,可以比较合理地确立体育经济的研究思路,从而构建和完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体育经济学阐述的一定是经济学理论,只是将体育作为生动具体的例子加以运用,而非一个讨论经济学的体育理论。
2.研究定位。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自1985年于光远在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提出要研究体育运动的经济问题,正式提出了体育经济学的概念。其后,体育界学者首先开始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经济学专著《体育经济学》。本来,体育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体育经济学长期落户在体育学,倒是个尴尬的局面。“目前的现状是,在经济学这个庞大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