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行为动作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它是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心理等的有效手段之一。黑格尔曾经说:“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能见诸现实。”节选自巴尔扎克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中《家庭苦难》一章的课文《守财奴》(题目是选入教材时编者所加),作者在塑造主人公葛朗台——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吝啬鬼”典型形象时,生动传神的行动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
笔者以为,《守财奴》中葛朗台的行动描写具有如下特点。
1.用不符合人物年龄的动作描写人物。课文在“抢夺梳妆匣”一节对葛朗台这样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虽称呼“老头儿”却也76岁高龄,这样的年龄虽不是必然的老态龙钟,也定会老气横秋。但是,当他看见查理留给女儿那个金匣子后,却做出了让人两眼放光的一纵一扑敏捷凶猛的动作,行为夸张怪诞,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为不称。可是,这不符合人物年龄的动作却强烈地辐射着老葛朗台的一股占有欲。这一纵一扑的动作,形象而又巧妙地揭示出“老头儿”对金子的执著和贪婪凶狠的性格特征,也让人感知了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十足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2.用人物反常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在“交回梳妆匣”一节中,“箍桶匠马上把梳妆匣扔在床上”,“他到密室去拿了一把路易来摔在床上”,“他一边说一边把钱拈着玩”……
视财如命、贪婪成癖是“箍桶匠”葛朗台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在这里,读者看到他—— 一个资产阶级的暴发户对金子的态度却是“摔”、“扔”、“拈”。葛朗台这时的动作与他刚发现金匣子时“一纵一扑”的动作相比,是冷漠的、理智的,可愈是冷漠理智愈让人感觉反常。这里看似逆情悖理的反常的举动,是他惟恐太太死后失掉太太的财产,为了哄骗她们母女装出来的,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心理活动的折射,是他心疼钱、舍不得钱的吝啬心理的别样表现。生活辩证法告诉我们:反常的举动,更能表现正常的情感,行为越反常,情感越正常。反常的动作描写,独辟蹊径,不落窠臼,真实刻画了占有狂箍桶匠扭曲的心态,收到了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3.用人物下意识的动作行为塑造人物。课文如此描写葛朗台抢夺梳妆匣:“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这里葛朗台的“撬”、“盯”、“摆”、“推”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他下意识的行为,不是也不需要深思熟虑的。“下意识”,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有心理学认为这种作用是潜伏在意识之下的一种精神实质,能支配人的一切思想、行动。因为一看见金子,葛朗台是便会痴狂,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出现上述粗野的下意识动作。这里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葛朗台爱金如命的占有狂。在葛朗台弥留之际,“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抓”字是占有狂葛朗台临终看到金子的本能反应。这一细节性的动作描写,形神兼备地揭示了老葛朗台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望至死也没有改变的畸形心态,也让人感叹贪欲具有多么大的爆发力!
4.用人物前后矛盾的动作表现人物性格。前后矛盾的动作主要表现在对女儿的态度上。葛朗台发现女儿把6000法郎的积蓄送给了查理,为此他怒不可遏,大发雷霆,把女儿囚禁在冷室,只给她冷水和面包,后又抢夺女儿的梳妆匣,把女儿逼得想自杀。当看到奄奄一息的太太时,葛朗台对女儿的态度却是“他搂着她,拥抱她”。太太死后,葛朗台对女儿的态度是“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这里又是“搂”又是“搀”又是“拥抱”,葛朗台前后判若两人,这前后矛盾的举止,为的是诱骗女儿的财产继承权。对女儿巴结讨好,曲意逢迎,装模作样,是其贪婪执着、金钱至上的心理反应。“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是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了便宜占有欲取得胜利后,欣喜若狂的逼真表演。这里动作描写不仅表现出葛朗台爱财如命的特点,还透露出他欺诈狡猾虚伪的性格特征。
亚里士多德说过:“性格的生命在于动作。”人物性格和人物行动是统一的,什么样的性格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高尔基也说过: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老舍在谈到人物描写时,也曾清楚地告诉我们: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立起来,才能是一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行动受其思想感情的制约,显示出某种社会意义。《守财奴》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行动描写,充分展示出葛朗台极端贪婪、吝啬的性格,成功塑造对金钱的追逐、聚敛、守护完全支配了心灵的守财奴形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选择提炼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吝啬鬼”葛朗台的形象定会黯然失色的。因此,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准确把握人物行动描写的特点,以便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形象的典型意义。
(作者单位:邳州市八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