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说,无论你要写什么样的文章,都要以立意为先,你的这个立意就像是将军一样,来统率你的行文,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中心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我们知道,“一山容不了二虎”,一支军队只能有一个统帅,一篇文章也只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作文立意的集中性原则。
有这样一幅漫画,题为“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画上有一个青年挖洞找水,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四五个深深浅浅的洞,但它们离地下水面总有那么一段或长或短的距离,而他正要挖下一个洞……试想,如果他集中精力只挖一个洞,必然会挖到水!作文的立意也是如此,必须集中笔力在挖一个“洞”上。
既然一篇作文只能表现一个中心,我们就要防止“意多乱文”。如何做到立意集中、只挖一个“洞”呢?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化大为小
在作文立意的时候,我们应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用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比如,我们要写“呼唤”这篇文章,可以从“呼唤”这个大话题缩小范围,给“呼唤”添加定语或宾语,立意为“母亲的呼唤”、“祖国的呼唤”、“呼唤灵魂”、“呼唤爱心”……这样有针对性地加以限定之后,就大大缩小了写作范围,突出了写作重点。我们从具体的“点”切入,一个洞挖下去,立意就集中了。切忌从大的方面泛泛而谈“呼唤的意义或怎样呼唤”,防止给人一种空洞无物的感觉。
有的学生写作文喜欢“脚踩西瓜皮(即作文题),滑到哪,写到哪”,天马行空,没有中心。要解决这一问题,立意时添加限制词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添加了限制词,就确立了你的写作中心。
二、多方质疑
深刻的立意来自深入的思考,写作文之前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力求挖掘出一个事物最本质的“洞”来。拿到作文题,要先对文题多方质疑,再从各个角度释疑,寻求多种答案,最后从中选择一个作为切入口来立意。例如以“推开虚掩的那扇门”为题,我们先对这个题目多方质疑:“虚掩的门有哪些?”“为什么要推开这扇虚掩的门?”“怎样推开这扇虚掩的门?”等等。然后从不同角度去释疑,寻求多种答案:虚掩的门有心灵之门、情感之门、理智之门、成功之门……最后从中选择一个切入口来立意就可以了。“推开虚掩的什么门+推开它的意义或怎样推开它”,这样一个“洞”挖下去,千万不要蜻蜓点水般地每个问题都涉及到一点,挖了多个不见水的“洞”,写成空谈漫谈的败作。
这里还面临着一个如何选择“洞”的问题,请参照立意选择的基本原则:多中求稳,稳中选优,优中选深,深中选新。“稳”即正确,符合题意,是前提条件;“优”即有价值,有实际意义;“深”即深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新”即新颖,见解独到,富于创新。
三、化泛象为具象
对一些泛象概念的文题,我们在立意时还要“化泛象为具象”,这样就能避免空谈无实,给读者留下切实可感的深刻印象。例如写“淘宝”,立意时要把泛泛的“宝”化为具体的物象,如一本书、一枚邮票,也可以具体为抽象的东西,如经验方法、思想理念或某种精神品质等。再如写“绿色生活”,立意时化为具体的某种生活,如低碳生活、和谐生活、绿色环保、绿色奥运、绿色世博、心灵的绿色等。在立意上化泛象为具象,也是克服空谈漫谈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写出立意深刻、张扬个性的好文章。
总之,写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一洞见水”,要善于“化大为小”、“多方质疑”、“化泛象为具象”,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只挖一个“洞”。需要说明的是,在面对文题进行立意时,经常会综合运用以上这些方法。
一篇800字的作文只能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洞”挖下去,挖至与情相关处,挖至与理相关处,就到了深处。前中科院院士杨科子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知识问题可以转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问题。”我认为,作文的立意也是一个转换思维的问题。文章立意的角度多姿多彩,只要我们在立意时多角度多方位地转换思维,找准一个最独特最能表现自我的角度,以更深广的内容给人以思考,就能张扬立意个性,使文章新人耳目,脱颖而出。
(作者单位:新海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