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也掩瑜疵斑斑

2011-01-01 00:00:00都自祥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1期


  教科书是教育教学的窗口、依托、抓手、凭借、载体。因此,历来受到社会的深度关注。其中,语文教科书尤为引人瞩目,引起的反响和争议也更为激烈。新课标颁布后,多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纷纷崛起,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但遗憾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被指责的尴尬境地却并没有因此而改观。于是,社会在普遍指责其少慢差费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教科书,大有兴师问罪之感,人教版也颇遭非议。笔者也觉得这一切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确也感到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瑕疵斑斑。为使观点有据,在篇幅所限之下,每一点仅举一例说明。
  一、文面漏洞百出,给语文教育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和偏差,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育教学的正确进行。
  教科书中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教的范例,应具有典范性和示范性,应该准确无误。但事实是,我们的教科书没有做到这一点,仅文面就漏洞百出。
  1.错别字。这一点集中反映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如《藤野先生》中,“烂漫”写为“烂熳”,“模糊”写为“模胡”,“喝彩”写为“喝采”。不解的是,包括编辑在内都看得出的错别字,却不更改。不但不更改,而且还在注解中注明:“烂熳”,即“烂漫”;“模胡”即“模糊”;“喝采”,即“喝彩”。并美其名曰“通假字”。真是“通假字”吗?非也!谁都知道,“通假字”只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化现象,何时跑到现代白话文中去的?现代作家中其他人的作品咋就没有这一说呢?先生申请此“专利”了吗?真是欲盖弥彰!即便是“为尊者讳”而遮遮掩掩,那不也是故意出先生的丑吗?这样以讹传讹,最为难的是教师,听写、作文的时候,学生也来点“鲁迅写法”,咋办?
  2.注解。一是注解不当。如《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解释为“或许”,《教师教学用书》里,将这一句译为“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这显然是不当的,“或”应是“有时候”的意思,“而”也不是“偶尔”之意,应是连词,表示更推进一层,此句应译为“而有时候大雾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