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便是二者教材性质及其处理、利用的力度不同。语文教材更需要教师予以开发性使用。这种开发性使用,又以创造性为贵。当然,可贵的创造性需要以基本的科学性为前提。可以说,语文教材的这种客观上特殊的性质,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语文教师都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进行着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并由此百花齐放般地展现着课堂教学的不同风格和特色。与之伴随的,在评价课堂教学方面,又往往存在着百家争鸣般的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到底如何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语文的课堂教学呢?这里,不妨借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两个术语——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予以简要阐释。
一、基础等级
如同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篇作文的评判尺度一样,基础等级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语文和其他科目应该没有本质的不同。这里之所以提出来,主要是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倾向:在评比课和公开课的教学和评课中,或为标新立异、博人眼球,或由于不自觉地片面追求某种“匠心”和“突出”,结果极力关注发展等级而过犹不及,忽略了基础等级要求。
须知,作文应该是先有基础等级,后有发展等级,发展等级需建立在基础等级之上。课堂教学及其评价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也应首先使之符合其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不然,上课就属于舍本逐末、华而不实之举,评课也属于舍本逐末、一叶障目之劳。课堂教学的两个等级之间本身并无矛盾对立,我们只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失之偏废,重发展等级并轻基础等级。一节课如果存在这种弊端,一定不是好课,甚至还不如只具备基础等级的、常规而实在的课。
课堂教学的基础等级,具体要素或许很多,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了重点;
(二)知识得以明确;
(三)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特点,并适应学生的接受基础和学习需求;
(四)手段和形式确实为内容和目标服务;
(五)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简明生动;
(六)在课内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即没有压堂。
以上六个方面,以第三点相对最为复杂,但是也有常识或共识可参照;以第一点和第四点相对最易被忽略,但恰恰也最为根本。但无论是哪一点,均因为其基础性显得“缺一不可”。
二、发展等级
一节所谓的好课,仅仅体现了基础等级的要求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体现发展等级。而发展等级由于是建立在基础等级之上的更优异表现,因而其要素可谓“有一则可”,多多益善。
发展等级的要素应该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往往只是基础等级的深化和拓展,从目前主流和权威的意见中,我们至少可以筛选出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创意。
教学具体内容的选定,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选取,是教学创意最核心、最本质部分,将二者统一起来考虑问题而完成的创意,应属更高层次。我们通常所说的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均属于这一范畴。如果抛开教学内容的长、难、短、浅的特殊背景,较为常规的教学创意主要包括对文本的深入独到的解读,教学角度的切入和贯穿,纲举目张、吸引学生的主问题的设计,板块式研究的内容选定和操作分寸,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等等,这些几乎是教学创意层面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
(二)学生能力的有机生成。
我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因为只有“渔”才与宝贵的方法、能力层面相关联。但是仅仅是授之以“渔”即教授方法本身,仍然未必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这里还涉及方法如何传授和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具体而言,学生能力贵在有机生成,课堂教学也贵在着眼于此。
尽管教师单纯的教授也能培养学生能力,但深入的体验和训练的过程才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自然、真切和牢固的生成。这一过程包括深入思考和活动性参与等等,但绝不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气氛单纯的“热闹”,更不是学生反应热烈本身带来的“虚假繁荣”。
学生能力在其活动中有机生成,是需要教师为其提供和创造条件的,其中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而浅的问题不是一定要回避,但师生间总是一问便知、一启则发,那不该是课堂教学的典型表现。师生所探讨明确的问题应该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问题具备了一定的“分量”,才有可能对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会确实启迪和训练学生思维。
第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既然面对的问题是有一定分量的,学生当然需要一些必要的思考时间。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太急于追求课堂的“流畅”而忽略了这一点。于是问题刚一抛出便急于提问,于是无人举手便直接找学生回答,于是一个学生“不会”就急忙找下一个学生。其实,不论所研究的问题是否真的有一定难度,只要学生需要思考,教师就应该为其提供时间,当然,也可以辅以有分寸的启发。
第三,力求学生活动性参与的广度和效度。极少数学生参与并有所得,不如更多乃至全体学生参与并有所得。学生一味被动地听,也是动脑思考,但不如与动口结合起来更好;动脑又动口,不如再与动手写结合起来更好。其中的效度,是要我们透过学生课堂活动“高调”或“低调”的表象,去深入追求所需认识的东西。前面提及的教学创意,也是以此效度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三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