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为抢占东北各自的部署

2011-01-01 00:00:00王恩收
档案天地 2011年2期


  1945年8月8日,苏联出动了150万红军,5000余架飞机、5500辆坦克,并配备2.6万余门火炮,分三路沿中苏、中蒙、中朝边境进入东北,并对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伪军发起了猛攻。两个星期后,70余万日本关东军和20余万伪满军被消灭。东北暂时出现了政权空挡。
  此时,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看上了东北,因为东北物产丰富,既产粮食,又产煤炭、铁矿,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有人说,谁得了东北,谁就能统治中国。因此,日本一投降,国共双方都瞄准了东北。
  也就是在此时,远在苏中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以个人的名义第一个向中央发报提出战略性的建议:我党应马上派大部队进军东北,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他在电报中说,尽管蒋介石尚未发动内战,但他对我党提出的和谈毫无诚意,只是把谈判作为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的手段,蒋介石正积极抢占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动全面内战。而现在我军主力分散,各根据地之间不能相互策应,很难长期独立支持大规模战争,所以,我党应主动放弃一些地区,集中主力进行决战,创造一片相联系的、条件比较好的战略根据地。
  在军事部署上,黄克诚建议尽量多派队伍进军东北,“至少应有五万人,能去十万人最好。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毛泽东看到这份电报后非常重视,几天以后,中央就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很快,中共中央就作了两项重大决定:一是命令派往中南和华北的部队和干部立即折向东北前进。二是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彭真为书记。东北局可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的一切党政工作。不久,中央又决定增派李富春、罗荣恒等高级干部到东北工作。
  延安一声令下,从各解放区抽调了十万大军,像潮水一般的涌向东北。同时,还有20多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率2万多名党政干部赶赴东北,指挥作战和建立新政权。
  中央军委命令冀热辽部队李运昌部首批入关,山东军区抽调4个师7万余人,由罗荣桓率领向东北开进。罗荣桓原是一一五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曾跟随着毛主席参加过秋收起义,后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开到山东,他的贡献很大,他领导的山东八路军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到27万正规部队,还有50多万基干民兵。
  最先到达东北沈阳的是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曾克林已于9月5日率2000余人抵达沈阳,这支先遣部队是为大部队到东北探路的。不过,初到沈阳,与苏军发生了误会,苏军不让进沈阳,后经疏通,苏军改变了态度。进了沈阳,并接收了沈阳的兵工厂、冷库、银行,广播电台等厂矿单位。
  中央原定林彪等人去山东开展工作,当他们走到河南的濮阳时,中央军委又发出了十万火急电报:“以林彪为首的原定去山东的肖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人,全部马上转道,速往东北”。
  9月,中央军委决定,进入东北的部队正式命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以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吕正操为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为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为副司令兼参谋长。彭真为第一政委,程子华为副政委。程子华、李运昌现在锦州指挥,暂不去热河、冀东。
  彭真、陈云等中央委员是9月18日到沈阳的。被先到的曾克林、李运昌安排到张作霖的大帅府。第二天,东北局就在大帅府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确定了控制全东北,接管城市,迎接大部队到来的任务。
  1945年9月23日,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接到中央命令,进军东北。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跋涉,新四军三师于11月25日到达锦州。
  1945年10月,林彪赶到沈阳,这时,中央又决定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仍由林彪任司令员。民主联军由关内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吕正操带领的东北军一部分,还有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共同组成。到11月底12月初,先后进入东北的正规军将近11万人,干部2万人。原冀热辽先期入关的地方部队李运昌部发展极为迅速,在二三个月内,由最初的一万人扩大到十万人。
  罗荣桓一行是11月13日到达沈阳的,至此,去东北的中共军政要员已基本上到齐,逐鹿东北,马上就要开始了。
  在中共军队进入东北的同时,国民政府里的高级官员们也在酝酿如何接收东北。在这个问题上,出谋划策最卖力的当属政学系。当然,其它派系也不甘示弱,纷纷推出自已的人选,发表高见。
  当蒋介石征求桂系首领李宗仁的意见去东北谁最合适时,李宗仁说黄绍竑最合适。李宗仁认为,去东北主政者,必须有眼光,有魄力,勇于负责,必要时敢于便宜行事。而蒋介石身边的重臣,如陈诚、顾祝同、刘峙等人,在蒋介石的极权之下,磨练已久,事事听从蒋介石的手令,丝毫不敢独断独行,失去主动处理问题的能力,难于应付东北复杂的局面。而黄绍竑却是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但他的意见没被蒋介石采纳。
  政学系的头目张群、吴铁城、熊式辉等人经过研究,向蒋介石提出关于接收东北的几点意见,主要内容为:将东北三省划规为东北九省。抽调一部分精锐国民,常住东北,作为军事基础,并改编和整训伪满军队,维持治安。在人事上,特别要遏制共产党势力的扩张,但又要尽量避免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色彩,争取中间派的合作,造成民主气氛。
  蒋介石看过这个建议,大喜,急忙召来熊式辉问话,蒋问他为何要划九省,熊说,划分九省主要是方便治理。从民国以来,东北军阀便自恃地大物博,自成割据之势,中央难于应付。这次借战争的机会给它来个大手术,以后就好管理了。蒋听完很高兴,说就照这个方案划九省。
  不久,蒋介石就决定把主政东北的任务交给了熊式辉。熊式辉是江西安义人,保定军校毕业。早年参加过同盟会。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北伐,担任过第十四军党代表。南京政府成立后,担任过江浙皖三省“剿匪”总指挥,江西省主席等职。1936年,蒋经国从苏联回国,当时,担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为讨好蒋介石,就主动提出邀请蒋经国去江西。蒋经国到江西后,熊式辉对他委以重任,并多方照顾。
  8月31日,蒋介石正式宣布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接着国民政府又陆续公布了东北九省二市的省主席和市长名单。另外,熊式辉还推荐蒋经国为外交特派员,这样做他既可讨好蒋介石,另外,一旦接收东北出了问题,他又可同小蒋一起负责,老蒋总不好兴师问罪。
  不久,蒋介石又宣布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员能征善战的将军。本来,蒋介石最初是定关麟征去东北当保安司令的。这个任命一发表,熊式辉很不高兴,因为他看不惯关麟征的高傲自大,目中无人的态度。凑巧,当时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奉蒋的密令,在云南发动了“昆明事变”,把龙云逼下台后,又送到重庆。龙云到了重庆,逢人便大骂杜聿明,碰到关麟征时又大灌米汤,说欢迎他到云南去。蒋听说熊式辉对关有微词,恐两人不合,就将计就计,明令将杜聿明撤职查办,让关麟征去云南。不久,蒋介石就发表了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
  杜聿明上任后,利用美国的军舰和空中优势大肆向东北运兵。到1946年2月底,涌入东北的国民党军已达8个整编军,进入东北的这些部队几乎都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大部分是当年参加过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南京保卫战及远征缅甸的部队。
  这些部队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排名第一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排名第二的新6军,军长廖耀湘。还有同样能征善战的陈明仁的71军,滇军曾泽生的60军、东北军周福成的53军等等,它们不是全美械装备就是半美械装备。因而,东北争夺战一开始,无论是在装备上,或是在兵力上,蒋介石的部队都优于我军。但出人意料的是,经过三年的拼杀,东北的国民党军被彻底打垮,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却发展到一百多万,最终解放东北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