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的心理表征原则探析

2011-01-01 00:00:00李立立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61 — 01
  
  衣物不仅是构成环境的要素,而且能够反映穿着者的人格。衣物作为非语言性的信息传达媒体,把服用者的社会地位、职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文化水平、个性、自信心及其有关其他性格的印象传达给别人。人类的服饰文化和人类的其他社会行动一样,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人类的穿衣既满足了人类作为生物性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满足了人类作为社会人属性生存所必须依赖的精神性需求。从而,服装既包含来自生理方面需求的物质性特征又包含来自于心理方面需求的精神性特征。与服装的物质性那种保护生物个体的“内向性”相反,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了强烈的“外向性”特征。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审美意识就是“人是类的存在物”的最生动的意识活动。这种审美意识活动,由于人类所处地域和环境的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形态的不同,其美的标准和表现美的形式也就各不相同。
  一、 服饰与社会角色
  “角色”是指与社会地位相应的、社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角色”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获得的。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性别角色、年龄角色、职业角色等对人的服装行为给予很大的影响。另外,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受所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社会团体中,被其他成员所期待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有一套符合该角色的“社会规范化的着装行为模式”。
  而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社会角色的获得。例如,学校中的教师角色,意味着他在学校组织中处于教育者的地位,因此,对教师来说就有一套被规定好了的、教师应具备的行为准则。在衣着、行为举止、言谈等方面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如衣着要整洁得体、举止要和蔼可亲等,以符合人们对处在特定的教师地位的人的行为和服装方面的角色期待。当然每个人在社会上都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一位女教师,在家里,对丈夫来说是妻子,对孩子来说是母亲,对母亲来说她又是女儿;在学校,她是教师但同时还可能担任其他职务等。这说明人的穿着行为和穿着方式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有关。平时,我们往往从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他是工人模样、干部模样或者是教师模样,也可以说服装是角色的标志,可以有效地了解、假设和改变角色。
  二、服饰与社会文化
  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服饰文化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变化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不仅发展了丰富的服装材料和服装的加工制作技术,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穿着方式和穿着行为的社会规范。
  穿着服饰既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穿着服装扮演各自的角色,在群体中生活、工作,与他人交往,衣着本身表明了他的身份地位,反映了他在社会交往中对礼节、礼仪的重视程度,并且也可以说是受到他所在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制约。人们的穿着方式不可以任意地、完全的自由选择。一个人的服饰穿着除了受到季节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风俗习惯、道德、禁忌、法律等社会规范的约束。如高校女教师的着装,高校女教师是有着较高教育背景且为人师表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