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173 — 01
新闻怎样才能“新”?这是新闻记者经常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闻的“新”主要取决于采访、写作和发布的速度要快,即迅速、及时。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是新闻珍贵处的主要保证。时效性越强,新闻性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机构在如何提高新闻的时效问题上,着实进行了很大的努力,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因为在“低速公路”上走惯了,所以较多的新闻仍然不新,以“最近”“不久前”作为新闻时间表示方式的报道,仍不少见。甚至还有因为忽视新闻时效性留下笑柄的事例。如上海有家报纸于某年的十月份刊登了某医院对肝癌患者李胜进行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的新闻照片,还附了如下的文字说明:“目前,李胜的健康恢复情况良好。”然而事实却是李胜的手术是在该年二月份做的。这张新闻照片及说明就在那个时候到了编辑手里,李胜在动了手术后仅活了一百多天,早在七月间已去世,可是新闻照片却在他死去三个月后的十月份才见报,以致所有了解事情真相的人都感到莫名其妙。香港的一家报纸著文批评内地的新闻报道时新性差,凡是慢三拍,旧事当‘新闻’,使人怀疑时光倒回“邮驿”的时代。虽然批评的语调带有挖苦的味道,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笔者认为,要保证新闻的新和快,必须要抓住以下环节:
第一,采编人员的时间观念要加强。
记者、编辑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新闻事件一旦发生,记者必须闻风而动,迅速及时采写出稿件;编辑要“热件热处理”,时间性强的就立即编发,力争使受众看到、听到的都是“冒热气的新闻”。例如:在哈尔滨举行的第十届全国冬运会上,黑龙江电视台担负直播比赛和报道运动会的双重任务。为此,黑龙江电视台动用了最先进的转播车和摄像设备,并在比赛现场设立了多个机位,确保新闻转播与新闻事件同步进行。
西方新闻界把新闻时效性看成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时间第一”的观点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苟同的,但他们那种强烈的时间观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报纸印刷过程中,若收到一条刚刚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总编辑就会下令停机,立即重新组版后再印。电视新闻也不怕麻烦重新编辑、制作。曾经长期从事新闻采访的作家刘白羽说:“在最短的时间作最深入的采访,是记者工作的最大特点”。因此,新闻必须力求做到迅速、及时,切忌迟缓、过时。
第二,新闻单位要简化审稿制度。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或通讯员立即进行采访并写出新闻报道稿件。该新闻报道若及时播发或刊发,可能成为一则很好的新闻。但是,稿件必须送审,这就要耗费一些时间。如果新闻单位的审稿人恰好比较忙,待其忙完手头的公务再审稿,新闻的时效性已大打折扣了。甚至还有些新闻单位的审稿人习惯于在篇幅和枝节上吃毛求疵,如要求记者再添上几百字,或把批评过于尖锐的文字删去,等等,如此这般折腾一番,新闻的时效性就所剩无几了。因此,不少记者、通讯员感叹,稿件送审即送“命”。
笔者认为,在严格按照新闻特性的基础上,新闻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简便的审稿制度。除重大政治事件和政策性较强的新闻外,一般稿件就可以不必送审;应该使审稿人等记者编辑送审,而不要让记者和编辑等审稿人。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使送审的新闻稿“立等可取”。应确定审稿的范围,使审稿人明确审稿的目的,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提要求为难记者。
第三,改进新闻导语写作。
新闻要新,使读者能产生先睹为快的感觉,除了讲究新闻时新性、时效性外,还要在改进新闻导语写作上动脑筋,下功夫。新闻导语即消息的开头,也即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新闻导语引人入胜,可以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读者很快产生一个鲜明印象,并情不自禁地往下看。由此可见,新闻导语与读者先睹为快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因为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效率观念提高,新闻的开头就得要点突出,新意扑面,才能适应受众的需求。新闻导语简洁扼要、突出重点,讲究新意并富有情趣,可以满足读者先睹为快的阅读心理,而且能使读者看完全篇产生吸引力。例如:《青椒皮成了出口宝》这条新闻的导语:“往年烂掉的青椒皮,经脱水加工,身价百倍,成为出口抢手货---内蒙古临河市乌兰卓尔乡生产的‘脱水菜’远销阿拉伯各国。”这条消息开门见山告诉读者一个信息:往年烂掉的青椒皮,成了出口抢手货。导语中并没有按照“五要素”的要求来逐一写到,但确起到导语抓住读者、吸引读者读下去的作用。
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在“新”字上下功夫,在“鲜”字上下标题立意,才能制作出好的新闻,报道才能有眼传神、产生好的社会效果。从某种意义上看,“新”是“闻”的要素,“鲜”是“新”的精髓,真实是新的根基。如果新闻不落实到“新鲜”二字上,那也根本不能称其为新闻。陆定一同志曾给新闻下过这样的定义:“新闻是最新发生的事实”。这就规定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贵在新鲜。从新闻学的角度看,“新鲜”亦包含了诸多方面。不仅牵涉到事实新、内容新、鲜为人知,而且在表达上更要视角新、语言新、结构新、风格新。如果事实没有什么新鲜感或“鲜货放陈”,再艺术的表现手法也不能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有了最新鲜的事实,再以新的视角、新的语汇、新的表述风格展现给广大受众,才能够体现新的思想,倡导新的时尚、激励新的斗志、展现新的风貌。尤其是我们县级广播电视台站的记者或编辑,在新颖、鲜活、立意上下功夫,才能改变新闻节目呆板的老面孔。注重知识积累、厚积而薄发才能写出好的新闻,鲜活的报道内容。新人新事的不断涌现、社会面貌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电视新闻报道内容鲜活的无限源泉。电视新闻必须反映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风尚、新道德、新面貌,表达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创作精神与创作实践。电视新闻不仅要在形式、标题、内容、语汇上求新,而且要形神兼备,富有深刻的思想性、哲理性、启发性,才能产生特色与风格,也才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总之,要想新闻有新意,新闻记者必须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在“新”和“鲜”上下功夫,在新内容、新视角、新语言、新结构、新风格上寻找突破口和契合点,这样写出的新闻才能使人民群众耳目一新,让人感到鲜活、生动、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