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步研究了潘懋元教授的学术业绩、学术思想和育人品行后,对潘懋元教授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刻的育人品行深感钦佩。他被尊称为教育学泰斗,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95 — 02
潘懋元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在初步研究潘教授的学术业绩、学术思想和育人品行过程中,对其深厚的学术底蕴、深邃的学术思想和深刻的育人品行钦佩不已。潘懋元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方面所具有的敏锐视觉,对我们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创新起着指导作用,令新建本科院校受益匪浅。
一、深厚的学术底蕴
1.学术论文
潘懋元教授主要研究的领域是高等教育学,但他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致以深切的关注。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其学术成果得到教育界的认可。特别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懋元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学术论文,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起着指导作用。
表1潘懋元教授在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览
表2潘懋元教授近10年发表论文一览
2007年,国际权威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SCI)收录了潘懋元教授的7篇学术论文,作为一个专辑题为“潘懋元和中国高等教育”。以专辑形式出版个人系列论文,这在《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潘懋元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得到了国际认可。
2.学术论著
1957年,潘懋元教授参加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这门新学科建立的雏形和开端。除了《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潘懋元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理论方面的编著还有:《高等教育学讲座》、《高等教育学》、《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潘懋元论高等教育》、《新编高等教育学》、《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百年》、《传承与变革》、《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构与体系》等十余部论著。潘懋元教授论著中的很多观点和理念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政府的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深邃的学术思想
1.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
潘懋元教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早在上世纪50时代他就倡导建立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并为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开拓性工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招收了中国第一批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亦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他还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正是因为潘懋元教授毕生致力于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使厦门大学高教所成为高等教育学领域的全国重点学科点,成为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85工程”创新基地,全国首家教育部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学)创新计划研究生访学基地。
2.关注民办高等教育
潘懋元教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他探索的高等教育领域很宽泛,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1999年在“中国高等教育”发表了题为“对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认识”,开始积极探索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接着又陆续在“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教育研究”、“高教探索”、“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了“关于民办教育立法的三个问题”、“民办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关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资本市场、质量评估与就业现状”、“2020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前瞻”、“民办高等教育大有作为”、“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基本情况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民
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前瞻”、“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发展问题”、“关于民办高校评估的思考及建议”等十余篇论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关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1999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由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院校,学院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我院是一所以工程教育为主,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开放式、应用型的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初,定位是必须要明确解决的问题。2006年,上海电机学院邀请潘懋元教授做专题报告,就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后来潘懋元教授又陆续在“龙岩学院学报”、“河南教育”、“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新建本科院校应以特色求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潘懋元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创了很多先河,他敏捷的思维和广阔的视角以及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新建本科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找准自己的优势,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战略。
4.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潘懋元教授相继在“高教探索”、“高等教育研究”、“江苏高教”、“教育发展研究”、“广东白云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诠释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阐释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应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应以教学为主、应以面向地方为主。同时,潘懋元教授还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设置应用型课程专业,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5.构建大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潘懋元教授15岁就开始教书,至今已从事教育事业70余载,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倾其一生学习和战斗在教育第一线。早在1956年,潘懋元教授就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发表论文“试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对教学方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并从马克思列宁认识论的角度阐述。接着又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研究生教育”、“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引入堂奥,沐浴光辉——《周恩来教育思想研究》评介”、“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变化与走向”、“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等论文。1996年主持的教研课题“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主持的教研课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又主持了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的课题“21世纪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变革及其运作机制”的研究,潘懋元教授从教育规律出发,积极地研究、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6.对高等教育的其它贡献
潘懋元教授还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类型和层次,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型大学或学院,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或技能型专科学校(学院)三种基本类型。潘懋元教授一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他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被认为是学术界对教育规律宏观体系最深刻、最全面、最好的概括,他研究的领域还包括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教学和课程改革、高等教育向农村扩展、高等教育地方化、文化传统与高等教育关系以及海外华文教育与弘扬优秀文化等,他的许多观点和理念对中国教育界和政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深刻的育人品行
潘懋元教授作为一名享誉海内外的教育理论家,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硕果累累;作为一名杰出的教师,桃李满天下。潘懋元教授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深邃
的学术思想是其内在素质的表现。对于,其宽广的学术气度和为师品行,其弟子有发言权。下面摘录几段潘懋元弟子对潘懋元教授的评价。
“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潘懋元教授无疑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他是中国倡导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第一人,他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他是若干重大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首倡者,他是一位杰出的教师,他的高尚人格和渊博学识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尊崇。”
“每逢周末,潘先生坚持与研究生在一起,这一教育方式被研究生亲切地成为‘周末沙龙’。在他的家里,从生活到学习,从理论到现实,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而今,已造就了一支较高素质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潘懋元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专家,在生活上也是一位可敬的长者。每逢周六晚上,研究生们常常到他家聚会,一起谈问题、聊家常。这就是他坚持了20年的周末学术沙龙。在他的沙龙上,从没有冷场,也不会拘泥。在融洽自由的氛围中,常有不同的思想和见解的碰撞,常感受到思维的挑战和快感,而潘教授的品德和作风,也在逐渐感染着他的学生。”
至今,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潘懋元教授依然活跃在中国高等教育这块土壤上并辛勤耕耘,依然精力充沛,依然思维敏捷,依然不断求索……一名学者取得的成就可能会被后人超越,但他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育人品行却永远不会过时。
〔参考文献〕
〔1〕李均.品读大师高山仰止—《潘懋元教育口述史》评介〔J〕.高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