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模式的比较和借鉴

2011-01-01 00:00:00张南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目前的监督模式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性。简述四大国有银行的风险监督模式,监督的方式、手段、时间等滞后的风险。应用集中监督和实时监督系统,有效防范核算过程中的风险。提出基层央行监督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会计核算;监督模式;基层央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91 — 02
  
  近年来,自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监督部门的事后监督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加强内控管理、规范业务操作、防范资金风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第二代支付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的监督模式有其局限性和滞后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通过调研现行银行业的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模式及其运作方式,研判基层央行监督模式的不足与启示,以期提高对会计核算监督的质量,有效防范核算风险。
  一、现行银行业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模式
  目前银行业的监督模式有其相同之处,实施的是集中监督和实时监督,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以齐齐哈尔市各家商业银行监督模式为例,笔者作简略阐述如下:
  (一)工商银行的监督模式。监控系统和事后监督系统构成了当前工商银行的监督模式。监控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授权,对核算业务进行了实时监督,通过对音、像的监控,监督临柜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有违规现象,对一些可疑画面进行重点监督,以减少操作上的风险。高风险性业务则实施远程授权,只有在授权后方可办理,这就将监督的关口前移到当日实时,降低了风险系数。监督系统则是在次日对网点扫描的核算凭证进行再监督,按风险的高低级别进行抽样核对,对有疑问业务则进一步采取客户回访措施,保证资金的安全。
  (二)农业银行的监督模式。农业银行的监督模式是监测系统与现场监督相结合。由省级分行设立监督中心,通过监测系统每天对当天的业务进行实时监督,按照风险程度的高低,分为四级,对高风险级别的业务进行重点监督,对有疑异的交易,监督员则立即通知业务网点主管,核查落实并及时反馈,同时省分行实行随时再监督,保证高风险可疑交易能及时排查,排除安全隐患。而对网点的凭证审核则是于次日由网点的现场监督员进行监督审核,支行监督员(则)定期不定期对所属网点业务进行再检查,多方配合,减少核算风险,确保资金安全。
  (三)中国银行的监督模式。应该说中行的监督模式相对于其他银行较为落后,与基层央行的现行监督模式相类似。各县(市)支行于次日凭证通过快递传送到监督部门,由监督部门负责指定专人负责所有网点凭证的扫描和上传,监督人员则将影像导入监督系统,进行凭证比对审核。中行的监督是实行T+1的监督时间要求,没有实现实时监测。
  (四)建设银行的监督模式。建设银行的监督以“柜面监测系统”为主,遵循“实时性、全面性、重要性、分别负责”的原则设立预警信息监测员和预警信息核查员。预警信息监测员设在一级分行营运管理部稽核中心,对预警信息实时监测、发布和跟踪处理。而预警信息核查员设在一、二级分行的会计、个人金融、劳运管理、电子银行等业务部门和营业网点,负责预警信息的核实、控制和反馈。按风险程度不同预警信息分为三个等级,不同的预警级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内进行检查结果的反馈。从而加强了柜面业务监测,以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而对凭证的审核则是通过外包给“北京京北方科技公司”,在T+2时间内进行扫描,上传省行分行进行审核。
  二、目前基层央行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模式及潜在风险
  (一)基层央行会计风险监督模式
  自事后监督中心成立以来,人行系统会计核算风险监督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完善当中,由“事后监督子系统”(AAS)和“会计凭证影像子系统”(IMS)构成的“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IAS)”,较大提升了监督质量,有效地发挥事后监督的作用,确保人民银行各项会计核算业务活动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督范围扩大。由会计扩大到国库、发行等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将会计核算业务纳入事后监督中心进行监督,使监督工作更加统一和规范。二是监督方式多样。会计核算主要以集中监督为主,而国库会计核算和发行会计核算则以分散监督为主。三是监督手段改进。由完全手工监督转化为以电子化监督为主,手工监督为辅的监督模式,不再停留在简单对凭证合规性的审核上,加强了对资金流向的监督,重点防范资金风险。四是监督时间缩短。由于凭证影像系统的使用,后督中心对各部门核算业务的监督,由原来的T+2天缩短为T+1天,大大提高了事后监督的时效性,有利于及时发现风险。
  (二)潜在性的风险。
  1.监督方式滞后的风险。集中监督和分散监督,集中监督主要用于会计核算,而国库会计核算和发行会计核算则是实行分散监督。目前因同城票据交换和部分基层发行库的撤销,使会计核算业务减少,风险性有所下降,但随国库业务不断创新,国库的集中支付业务、国库直接支拨业务的拓展,国库的拨款业务不再限于财政预算单位,延伸到除预算单位外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账户,使国库业务的风险逐渐加大。而国库业务仍停留在分散监督方式,中支事后监督中心只对本级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实施监督,县支行国库核算业务则由县支行实施监督,而县支行人手少,监督人员同属一个行,监督效果不明显,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2.监督手段滞后的风险。目前,在后督部门使用的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而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和发行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仍停留在手工监督,只能对凭证要素是否完整、印章是否齐全等简单要素进行审核,对资金的流向等环节的监督难以深入。不论是目前的电子化监督还是手工监督,都只能是对核算业务实行事后监督,而不能将监督关口前移到当日的日常核算过程中,对一些存在着风险的业务如大小额支付系统业务等无法进行实时监督。而财税库的横向联网,税单无纸化等核算方式,使国库会计核算逐步进入全面电子化阶段,而手工监督手段大大落后于核算方式,难以进行风险排查,加大了潜在的风险。
  3.监督时间滞后的风险。虽然监督时间有所缩短,但是T+1天的监督模式,仍然存在滞后风险。在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上线前,凭证主要是通过特快专递进行传递,传递时间多为2个工作日,后督部门方可进行监督。而中央银行会计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上线后,虽然后督部门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仍然是2个工作日,但凭证可通过影像系统先行扫描上传,后督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通过凭证影像系统对核算业务进行逐笔核对监督,监督时间虽然缩短,但仍需T+1个工作日,监督工作依然滞后,一但发生差错,后督部门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发现,难以有效的防范资金风险。以现金交存为例,商业银行办理交存现金业务,临柜人员编制传票时,若将交存单位错写,造成了记账串户,而T+1的监督时间,只能是在次日监督时才能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造成潜在性风险。
  三、现行银行业监督模式的启示
  从现行银行业监督模式可以看出,集中监督是监督的主要方式,实时监测是监督的重要手段和趋势,“实时、安全、高效”是监督的基本原则。一是监督方式以集中监督为主。各家银行大多开发了一套柜面监督监测系统,将各项业务纳入其中。以一级或二级分行为监测单位,设立监测中心,实行网络集中监测,支行和营业网点则主要负责对可疑交易和违规交易进行核实与反馈。二是监督手段电子化程度高。运用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同步储存、报文解析等技术,将核算系统核心业务生成实时交易数据,同步、完整地备份还原成原始的操作和交易记录,根据监测规则和预警参数,及时梳理出其中的可疑交易和违规交易信息,发出预警信息。三是监督时间以当日为期。对核算系统的运行按风险的级别实施当天监测,对预警信息实施当日核查反馈制,将监督的风险关口提前到业务处理的当天,既起到了及时防范资金风险,又确保业务运作安全高效。
  四、基层央行监督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实现电子化监督势在必行。随第二代支付系统的建设,提高监督电子化程度是提升整个监督质量的基础,特别是将国库会计核算监督和发行会计核算监督纳入电子监督范畴,形成一个涵盖会计核算、国库会计核算和发行会计核算为一体的电子化监测体系,实现数据集中,对大额资金汇划、前台人员操作等重要信息进行监督,将监督渗透到会计核算的事前和事中,使监督由复审型向风险监督和分析型转换,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二)集中监督方式势在必行。集中监督将使监督更加规范化,因此,国库会计核算和发行会计核算也应该实行集中监督,利用电子化手段,开拓网络监督系统。将风险参数的设置和预警信息的发布集中于省会城市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监督部门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负责对发布的预警信息时时监测,进行分析,及时要求各网点部门进行核查反馈,另一方面,将反馈的信息及时向上报告。减少监督的随意性,保证核算质量。
  (三)实时有效监督势在必行。实时监督,将监督的关口前移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做到监督与核算同步,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交易,其核查与反馈不得超过24小时,一旦业务发生差错,就能在当日得以纠正,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提高核算质量,保证资金安全。
  (四)统筹监督的理念势在必行。监督工作涉及部门多,业务面广,因此要坚持“四个统筹”一是要统筹兼顾合规监督与风险监督的关系,要逐步建立风险识别、跟踪、评价、预警和处置机制与方法。二是统筹兼顾强化基础与增强履职能力的关系,要逐步实现“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转变。三是统筹兼顾风险防范与监督服务的关系,重点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为会计、内审、纪检等提供监督信息服务。四是统筹兼顾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扩大过程和监督结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推动和谐监督和温馨提示氛围的形成。
  〔责任编辑:张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