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四宪法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人们不可回避地对五四宪法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笔者从纵向的学术研究进程和横向的研究热点两个角度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五四宪法研究还存在的拓展空间,为更深入的研究五四宪法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主政治;五四宪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D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52 — 02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考察五四宪法的研究状况,有助于深入理解五四宪法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关系,从而有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本文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
一、五四宪法的学术研究进程
1.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研究。对五四宪法的研究从其制定、宣传和颁布施行时就已经开始了。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到1956年共出版宪法书籍300多种,同时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如吴德峰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讲话》、李达著《谈宪法》、李光灿著《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吴家麟《宪法基本知识讲话》、周方的《论国家机构》、千家驹的《论我国的经济制度》、陈翰伯的《迎接祖国第一部宪法》、孟光的《人民宪法讲话》等。这些著述讨论了宪法的本质,指出了五四宪法的性质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论述了宪法、国家与法律的关联与区别。现在看来,尽管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著作绝大多数是带有宣传和普及宪法知识目的的,但是学者们对宪法的研究讨论基本上也都是围绕着宪法的专业性问题展开,表现出了学术价值的追求,在宪法理论的研究方面还是有所建树和突破的,这其中从宪法的阶级本质上认识宪法,注重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的不同性质和差别,突出宪法与民主政治的紧密关系是当时多数学者的共识。
2.改革开放至党十五大召开前五四宪法研究的进展。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中后期开始,尤其是“文革”期间,五四宪法研究工作不得不处于停滞的状态。拨乱反正以后,对五四宪法的研究曾一度为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的宣传和研究所取代。在中国知网上能查到的仅有王德祥在198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上所发表的《略论我国一九五四年宪法的科学性》,俞建平于1994年2月15日在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的《增强宪法观念保障宪法实施──纪念“五四宪法”颁布40周年》这一纪念性的文章。王德祥在文中介绍了五四宪法制定的全部程序,指出它完整准确地总结了我国人民革命和政权建设的经验,突出地表现了社会主义宪法的本质特征;论述了其在内容、结构、完备程度、法律规范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科学性;肯定它对八二宪法的重要参考意义。俞建平则是以纪念五四宪法颁布40周年为缘起,分析了影响宪法实施的主客观原因,强调通过适当途径增强宪法观念,以保证宪法的实施。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五四宪法的研究成果。随着中共十六大召开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的发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所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特别是法学学者对五四宪法做了一些专题性研究。相关学者出版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其中张庆福、韩大元主编的《一九五四年宪法研究》、韩大元编著再版的《一九五四年宪法与中国宪政》比较集中而系统地代表了当前国内学者对五四宪法的研究水平。这些著作力图把五四宪法放在新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中,剖析五四宪法的文本和实践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影响,尝试从宪法与政治制度构建的关系角度探讨五四宪法对中国民主政治的作用和价值。
2004年前后,以纪念五四宪法颁布50周年为契机,相关研究人员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张庆福、任毅的《1954年宪法——现行宪法的基础》、刘国新的《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以1954年宪法为例》、韩大元的《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若干问题探讨》、刘旺洪的《五四宪法与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王广辉的《五四年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及其影响》、王德志的《文本与价值的背离——对1954年宪法实施情况的分析》、殷啸虎的《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李格的《从共同纲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占美柏的《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关于“五四宪法”的回顾与反思》、秦前红的《五四宪法的回顾与反思》。相关学位论文有:江业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的历史考察》、薛剑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五四年宪法论析》、程诗敏的《五四宪法与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戴良桥的《一九五四年宪法研究》、颜祥的《论1954年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等等。上述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就毛泽东与五四宪法的关系、五四宪法的基本原则和性质、人民民主制度构建、人民权利设置、国家权力配置等问题做了分析,其中也有学者就五四宪法文本与实践的反差问题讨论了宪法自身的局限性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并就此总结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综观各领域学者关于五四宪法的研究,尽管在不同学科间的强弱有所差别,但走近这个历史文本及其实践,思考它的价值得失,判断它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是学者们共同的研究指向。学者们大多以历史为线索对五四宪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探讨了五四宪法在中国宪法发展和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对五四宪法实践的曲折历程及其原因,引起学者们强烈的关注;关于五四宪法对我国宪法发展和宪法实践的影响,学者们广泛关注。研究中出现了以下热点性问题:
1. 毛泽东与五四宪法的关系。五四宪法是毛泽东领导、并自始至终参与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其中凝聚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体现了毛泽东个人的宪法思想。尽管因为种种原因毛泽东对五四宪法的悲剧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在制定五四宪法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是功不可没的。就毛泽东与五四宪法关系而言,真可谓“成也萧和,败也萧和”,个中的原因耐人寻味,因而引起了研究者们较多的关注。
2. 五四宪法的曲折实践原因分析。五四宪法的实践境遇令人感叹,其中的原因更是耐人寻味,这吸引了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于是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学者认为,五四宪法实践中的曲折经历主要是因为其自身的政治纲领化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学者从经济根源、文化特质、民族传统的角度对五四宪法实施条件的不足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我国五四宪法的历史命运反映了我国宪政国家生成条件的缺乏。
3. 关于五四宪法的比较研究问题。这是五四宪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们试图通过五四宪法与西方宪法、苏联三六宪法、以及同共同纲领和八二宪法的比较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五四宪法。有学者指出苏联三六宪法对五四宪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苏联宪法的固有缺陷也反映到五四宪法文本和宪法实践之中。有学者则坚持认为,两部宪法有相似性是因为同属社会主义类型,五四宪法是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产物,因此,也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
有学者将五四宪法与美国1787宪法进行比较,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对人性“私”估价和私有财产权保护的价值侧重,导致了民主分权制的政体选择和设定;而五四宪法的人性“公”估价和公有财产权保护的价值侧重,则导致民主集中制的政体选择和设定,或甚至导致宪法约束的不必要。揭示了宪法制定中的人性估价和价值侧重与政体的选择和设定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有研究者指出,五四宪法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对《共同纲领》全方位的超越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人民权利自由的发展程度。
还有学者在对比五四宪法与八二宪法之后指出,八二宪法以五四宪法为基础,在宪法修改的程序和方式、宪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等方面的规定中都有明确的体现。
三、五四宪法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
在对五四宪法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关于五四宪法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值得思考和推进的领域:关于五四宪法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奠基性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五四宪法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间关系剖析还需要深入研究,五四宪法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清。五四宪法深层次的制定背景、动机、制度构建、制宪理念与现实反差及其原因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应该注重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考查研究五四宪法及其构建的民主政治制度,必须在与国外的宪法和民主制度的对比中确立中国本位观念,强调民主政治制度的内生性。此外,对五四宪法的研究,从史学、法学理论角度切入的相对较多,而从政治学、法学与政治学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较少,尤其是从传统政治文化和民众社会心理等方面研究较少。当然,问题的存在也证明了从民主政治视角研究五四宪法还有着一定的研究空间,需要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相信随着这一研究的拓展,必将会推动我国民主进程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张庆福,韩大元.1954年宪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包玉娥,闾晓波.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飞,许崇德等.纪念五四宪法颁布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纪要〔J〕.法学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