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大治”

2011-01-01 00:00:00何亦凡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在历史的进程中,《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在治国安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要发展民主政治,仍离不开《大学》之道。为官从政要诚其意、正其身;要去私,加强个人自身修养,才能治理好家庭;治理好家庭,才能治理好国家。为官从政要有挚诚之心,更要身体力行。人民实际上是政治的主体,政治也是人民自己的事,做新民,是政治对人民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政治;大治;明洁;慎独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35 — 02
  
  从《诗经》中“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到孔子“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老子“为无为,则无不为”到庄周“予无所用天下为”;从墨子“兼爱非攻”到韩非子“法不阿贵”,于中华大地为各种政治流派提供了孕育和发展的舞台。而儒学历经千年,融合百家之言,博采众长,成为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学派,维系了中华帝国几千年的统一与繁荣。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在治国安邦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为政,《大学》不可不读;“宽裕温柔,发强刚毅”“敦厚笃学,正道直行。”做人,《大学》不可不诵。
  即使在今天,我们当代社会要发展民主政治,仍离不开《大学》之道,因为它植根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成化于泱泱华夏,历久弥新的风雨历程,最终蜕变服务于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活。
  政治,孙中山先解释为“管理众人之事”,暗示出政治是两个群体合作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得好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作得不好即政权颠覆,民为外侮。而这两个群体就是政府和人民。而对于完美的政治说具体些便是政府有德,人民有权。
  一、政府明明德:一要内省
  《大学》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提及明德,政府明明德主要体现在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上。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所谓意诚,即做事皆发乎本心,做领导的要眼光放在人民身上,宗旨才够正大。才能集众人之智,而不师心自用,才能得大智慧。说到意诚,不得不提“慎独”。《大学》中说“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意在强调先学做人,再谈政治。如果一个人连做人的基本德行都没有,何谈做一个好公民、好公仆呢!《大学》中的这种“慎独”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廉洁高效。《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古代帝王中尧、舜可谓是诚心敬意治民的典范。《论语》中有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可见其至诚之意至大至刚、充塞宇内;舜曾对天地发誓:“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相比于现代社会我们引以为豪的责任问责而言,我们自愧不如。要考察一个官员是否诚心为民的话,就看看他在事故出现以后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是引咎归己吧。
  “慎独”的最大应用就是用于反贪上。对于这一点,《大学》文末解释为“畜马乘,不察一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体现出政府绝不能与百姓争利,更不能谋取私利,处理不好国家财货的分配问题是要亡国的。戒dAbgUuyyjtr9Dbxm+3WqQcMW8E+PUsZphO55WO/ltwM=贪,也属“慎独”中。《大学》中说:“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用《孝经》的话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身为官员,去私是重要的一关,所谓“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音(吕氏春秋)。”侈乐是政治衰亡的前奏。
  “诚其意”是“正其心”的基础,“正心”不仅对政府官员有德行上的要求,也有为政技巧和水平上的要求。对于“正其心”的解读可以分为三类:一要本心正;二要正行;三要正位。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客观认识事物的阻碍。《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只有不偏不倚,才能平心静气,才能不为浮云遮望眼,才能正道直行。
  “正心”而后就能达到“正行”行为端正在政府中表现为“在下位,不援上;在上位,不凌下;正己而不求于人。”做官后,一般人往往希望升迁,高攀,于是巴结上司,盘剥下属。只想着平步青云,又抱怨官场高攀宛如蜀道之难。殊不知“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同样,排挤同僚,党同伐异也是没有做到正行。《大学》中说:“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据《资治通鉴<贞观政要>》一篇记载,“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绚国。”唐世称贤相者,房、杜焉。这就是同僚合作的典范吧!
  正视自己也是“正心”的要素之一。也就是《中庸》中讲的“素其位而行。”也是孔子说的“在其位,谋其正。”不能正视自己的表现就是好大喜功。完美主义和求全责备都会把自己推向可望不可及的痛苦之中。老子说:“自知者明”。为正者,更要自知,既不要过分披褐怀玉,掩盖才华,也不能自以为是,拿大众的事业当做儿戏。
  “正心”体现在司法上,浅而言之,公正司法。《大学》说: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在社会发展程度未过到一定高度的前提下,法律仍是维系政治的重要工具,而法律只有在严格司法的条件下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现代意义上的司法的最高境界是公正,而《大学》中的司法似乎更高一筹,那就是“无讼”!深而言之,“大治”是让百姓无诉可讼,无冤可申,这才算是真正的青天白日。而现代被我们所歌颂的法治观念相对于德治而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有流弊的。它会在我们的思想上产生对有价值或无价值的判断,如果没有价值,没有死条文的规定又何必要尽这个责任,这个义务?我国古代没有价值问题,只有情义问题。而现代社会只顾破案、结案,审判,然后司法者便喜上眉梢,邀功显绩,自矜功伐,又有多少人思考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修身”不是古代士大夫的粉饰之言,是古代官员的必修课!“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辟”可以理解为庇、偏辟、偏差、流弊。自古以来,因亲爱而产生偏差的例子实在不少。例如触詟说赵太后中,赵太后过分庇护儿子。贱恶生辟的有《郑伯克段于鄢》中武姜夫人,都是极有害于政治的。而“畏敬”对政治的毒害是最大的。人皆有所畏,有人畏神、畏鬼、有人畏上帝,畏菩萨,可政府官中畏权威,畏上司,也就后患无穷了。“权威”只是个虚名,而却又把握和支配了一切东西。这种例子在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中体现得最明显。战后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多照搬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这就是“畏”,畏权威,畏被扣上忽视苏共的经验。在中国,大跃进到文革,政治生活中都有一种“畏”,就是对领袖的过分个人崇拜。政治上一定要有科学的、理智的、发展的眼光。至于“敖惰”,这个词用得是极精妙的。“敖惰”二字有因果联系,因“敖”生“惰”。因为身居高位,手握重权,不知不觉就“敖”惯了,就什么事都“懒”得去做,渐渐地许多官员都有了“颐指气使”的神气。所谓“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这都是因为“敖惰”引起的。在古代,官员的“敖惰”往往招致杀身之祸,最大的算是胡惟庸案了,不知这是否算是中国古代屠杀的惨案。
  
  二、政府明明德:志在躬行
  家是国的缩影,齐家是治国的实践。“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可见,齐家是建立在修身之上的,又承接了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所以齐家是政治开明的重要一环。齐家,对于家庭成员而言,是“孝、悌、慈”三个方面。《孝经》有言:“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着实有推己及人的意思。我国古代考核和选拔官吏的制度中有察举制和征辟制,着重对齐家进行考核,看看官员是否做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今我们现代社会缺乏对这方面必要的、公正的合理的考察。
  齐家的另一作用就是对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就强调了政府的榜样作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用孟子的话说就“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凡一种社会必先有良好的小部分,然后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其实人人都有向好心,向善心,“高山抑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乡往之。”
  儒学政治的最对象是“天下”。对“天下”儒学不言治而言平,《中庸》有言:“天下国家可均也”何以均之?道在“絜矩”。“絜”或许可以理解为“以我量彼”;“矩”便是“以我为标准。”读到此处,自然会联想《论语》中“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絜矩”简而言之即“能近取譬”,要求政府要有“同类意识”,要有矜悯之情。这可以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所谓絜矩,纯以平等对待的关系而始成立,政治没有片面的权利和义务。既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义务的权利。第二,所谓絜矩,须人人共絜此矩,各絜其矩。故政治乃天下人之政治,非一人之政治,亦非政治之政治,是全民的政治。
  三、人民做新民:与时俱进
  自朱熹将“亲”作“新”解后,历代许多大师们都对他颇有微辞。一说“新”不符原文本意,二说若日日维新,政令岂不要随之日日变化,不合情理。但若要站在现代社会角度,我认为这“新”字也改得好。
  “新”表现出政治不只是统治阶级的事,也是人民自己的事,承认了人民实际上是政治的主体,用辛亥革命的话说“人民有权”。革命时代,我们对封建统治的专制不满意,就是因为那是少数专制多数。但这个专制,是因多数未受教育而起的,多数没有民权意识引起的,多数没有自新自强引起的。“做新民”,是政治对人民的要求。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对于“新”字可有四个方面的认识。第一,个人自强,人民自强,自富,有技能,有文化,有道德,在素质,能团结,自然没人敢奴役,民权自然会兴。第二,观念要新,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对旧事物有所相违,而在人们先入为主的观点中,人们习惯了旧的,或出于保守,或出于懒惰,往往成为阻碍历史变革的消极因素。民众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又不能丧失科学、理性判断的能力。第三,集体要自新。个人的自新可能会被讽为异类,可能会被说成标新立异,或被扣上判逆的帽子。但若有一集体做支撑,人民享权会更充分,社会会加速更新的进程。第四,时代要自新。政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不能等着时代推动政治的进步。政治要作为时代变革的先导,才不会发生大的社会波动。
  《大学》中的政治理念像一座云封雾锁的深山,看似高不可攀,但深入山中,或涓涓细流,清浅可爱,或白波汹涌茫茫九派,或境界高远,气象万千。道不远人,若能把《大学》治国之道应用于政治生活中,取其精华,立道笃行,想必我们的政治与“大治”不远了。
  〔责任编辑: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