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何以可能的

2011-01-01 00:00:00周涛
理论观察 2011年3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科伦理学》包含着丰富的幸福观内容。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逻辑起点、逻辑展现和逻辑归宿三大方面给予解读,目的是想从新的视角凸显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核,深刻把握其幸福观的精髓,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
  [关键词]幸福;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善;德性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33 — 02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逻辑起点:“善”
  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中,集中论述了关于“善”的问题。“一切技术,一切研究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所以人们说得好,万物都是向善的。”他洞察到柏拉图关于“善”的理念的根本缺陷:善是派生万物的在事物之先、之外的独立自存的理念,是一切事物所分有的(分离的)善、外在的善;而认为善是指存在于每一事物中最好的目的,是由于它自身的善而被向往,并且是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的共同的善、内在的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也就在于他把前辈高不可攀、无法实现的善拉向现实,从而得出善就是人们的活动为其进行的目的、善的顶点就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幸福,从而为他的幸福观找寻到了逻辑起点。
  不过,亚里士多德对于“善”的理解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他不仅认为“善”是一种目的或者是目的的总和,而且认为“善”的意义和存在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可用来述说是什么,如神和理智;也可用来述说性质,如各种德性;也可用来述说数量,如适度;也可以用来述说关系,如有用;也可以述说时间,如良机;也可以述说地点,如美宅;诸如此类。这就说明,没有某种东西能是共同的、普遍的、单一的。”普遍的、共同的、单一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理念也不例外,这就否定了柏拉图关于“善”的理念是普遍的、单一的说法。他针对人们的诘难,指出“善”的双重含义:就其自身而善和通过它们而达到善。问题是有没有最高的“善”呢?“很显然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只有最高善才是某种最后的东西。倘若仅有一个东西是最后的,最完满的,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最后的目的。倘若有多个目的,就是其中最完满,最后的那一个。”他又说:“善的事物可以分为三类,一些称为外在的善,另一些称为灵魂和身体的善,我们说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我们把善看作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在这里,正确地说明了行为和实现活动就是目的,所以,灵魂的实现活动就是善,但不是外在的善。幸福就是生活优裕、行为优良的观点和这一原理完全符合,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规定为某种优裕的生活和优良的行为罢了。”因此,“我们关于幸福的探索,全部包括在善的说明了”。可见,“善”就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逻辑起点。
  二、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逻辑展开:德性论
  什么是德性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首先不是感受,因为我们并不能说感受为高尚和卑劣,也不能对之称赞和责备,同时,对于愤怒和恐惧也是不可选择的,更为重要的是感受是被动的;而德性正与之相反。其次,德性也不是潜能,因为潜在能力是天生的,我们不能使它自然是善或恶。最后,他断定,德性是一种品质。但仅此还不够,“还要说它是什么样的品质。应该这样说,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如若这个原则可以普遍适用,那么人的德性就是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还根据他对灵魂的观点将德性给予分类。他认为灵魂包括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的部分是双重的,一部分是植物的,与理性绝不相干。另一部分是欲望,总的说是意向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理性的部分也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理性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另一部分只是对父亲般的顺从”。由此,他将德性分为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两种。前者是由教导而生成,通过学习教育,逐渐培养的,是思考的德性;后者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是实践的德性,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问题是如何获得这些德性呢?德性作为使人获得优秀成果的品质,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良好行为习惯不断培养而成的。因此,“我们所探讨的必然是实践,是应该怎样去行动。正如我们所说,对于生成什么样的品质来说,这是个主要问题”。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中道伦理思想。中道就是适度,即“在过度和不及之间,在两种恶事之间”。这一点和我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反映出中西方贤者在这一方面的价值诉求是相似的,即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应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时刻保持中道。“在谈过了各种德性、友爱和快乐之后,现在大略地谈一谈幸福,我们认为只有它才是人的目的”。
  三、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逻辑归宿:幸福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首先,他认为,幸福是完满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现在主张自足就是无待而有,它使生活变得愉快,不感匮乏。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它是一切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我们不能将它与其他的善事相混同。如若相混同那么显然再少加一点善,它就会变得更加受欢迎,因为附加物会使善更大些,所以永远更受欢迎。幸福是完满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但是,善于思辨的亚里士多德,其伟大之处在于进一步追问幸福的真正性质到底是什么。为此,他是从研究人的功能开始的。“如若以人的功能为例,事情也许会更清楚些,例如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