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建构思想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摘要]马克思是西方建构主义思潮的奠基人,其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打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点,对学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分支都从认识论层面借鉴了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对国家与国际体系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与阐释,从而带来了各自理论上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与社会;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1)03 — 0026 — 0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学界对二者关系的探讨和定位经历了从主客体间的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的互为建构关系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马克思无可置疑地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社会学领域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讨论的这一转变也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社会学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论传播到了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对现实主义从古典阶段向结构主义阶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对马克思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的重新发现与借鉴,温特建构主义随之兴起并迅速跻身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的行列。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起到了认识论上的启示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二元对立与马克思的贡献
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上的二元对立或二元论由来已久。它起源于人们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思考。二元论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世界中存在的两个独立本原,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哲学意义上的这种思考,到了社会学意义上,将转变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上,这也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社会学上的二元对立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关系,并将二者的关系转化为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并分化出侧重点各有不同的客体主义与主体主义两大对立研究思路。客体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而忽视对个人主体的研究,以涂尔干为代表;主体主义则相反,过于关注个人主体,对社会结构的地位与作用不管不顾。总的来说,社会学上的二元对立或二元论思想有着很大的缺陷与弊端,都没有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全面真实地研究。
二元对立的观点很早就被哲学家们所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二元论开始走向终结。马克思在借鉴与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批判了以往僵死的、静态的、绝对的二元对立思想,肯定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灵活的、动态的、辩证的关系。马克思将个人与社会视为一种互生互动的过程,历史创造了人,人创造了历史;环境创造了人,人创造了环境。总之,人与社会是一个互动、互生的过程,而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断地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地产生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的经典描述,对后来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建构主义在各个学科的兴起就是对马克思的论断不同角度与程度地借鉴与发展。社会学领域的典型代表即为布迪厄与吉登斯。布迪厄提出了著名的“惯习”概念,用以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不足。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结构化与建构化的统一,惯习受到结构的制约与影响,但同时它本身一经形成便具有某种强有力的生成机制。也即是说,“惯习”是各种社会结构的向内被结构化的主观化过程,是个人历史经验的产物,是一种体现在“人身上的历史”;另一方面,惯习是已经形成的主观思想心态向外结构化的客观化过程。①此外,布迪厄还提出了自己的“实践”与“场域”概念,认为实践就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践是集结构与行动于一体的双重运动。
吉登斯在借鉴马克思建构思想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结构二重性”和“结构化”观点。所谓“结构二重性”,简而言之就是社会结构既是由人的社会行动建构起来的,又是社会行动的中介和条件。所谓“结构化”则是指,社会行动借助结构的二重性超越时空限制而不断形成结构的过程。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②
总之,在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在彻底批判二元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丰富了理论上的认识论视角,是科学的建构主义思潮的奠基人,近现代以来主张建构的社会学家无不从中汲取学术营养。当代以来,起步稍晚的国际关系学界也掀起了建构主义思维的讨论热潮,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在国际关系学界演变为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新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对马克思建构思想的重新发现与发展。
二、结构与国际体系:结构现实主义中的建构思想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演进史中,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一环。沃尔兹在科学行为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大量借鉴自然科学尤其古典力学与经济学的假设,对古典现实主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结构现实主义区别以往现实主义理论的最大特点也即其理论改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重新审察与界定了国家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与吉登斯一样,沃尔兹引入了“结构”概念。他认为,国际体系是由国际政治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国家所组成的。国际政治结构,在沃尔兹看来,主要由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行为体间的权势分布状况来决定。③。
在引进了“结构”概念后,沃尔兹批评了古典理论单向考虑国家行为与国际体系之间关系的思维模式。他认为,体系与单元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国家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它们间的互动形成了沃尔兹所谓的国际政治运行的“过程”。国际行为主体的内部性质包括政治经济实力构成了一个单元行为体的“属性”。④国际体系与国家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通过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图画。
沃尔兹突出强调国际体系结构的作用引发了学界对其“结构决定论”的批判,然而事实上,沃尔兹在强调结构作用的同时并没有排斥单元层次变量的作用,结构对单元只产生“影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为“结构本身并不能完全决定行为和结果,这不仅是由于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且是由于结构对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的塑造和推动同样可能被单元成功地加以抵制。”⑤在沃尔兹看来,无政府状态中的单元行为及行为结果是体系层次的两种结构(即深层性结构和分布性结构)和单元层次的各种因素(即过程和属性)共同促成的,体系层次给了单元各式各样的压力和影响,但没有对单元层次因素的认识,人们就无法认识到单元对压力做出的反应。另外,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二者共同对国际关系现实产生影响,人们在思考与解释国际政治现实时必须兼顾两种因素的作用。⑥最后,沃尔兹认为,体系层次因素和单元层次因素在因果关系中的份量比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三、 身份与认同:温特理论中的建构思想
如果说肯尼斯·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对马克思建构思想的借鉴稍显间接与模糊的话,那么亚历山大·温特的结构建构主义对马克思建构思想的运用则直接与明确得多。温特的《国际政治中的社会理论》使建构主义一跃跻身主流理论行列,他否定了国际无政府状态先验存在的传统观点,指出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引发了自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以来第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变革。虽然温特不承认其理论直接受启发于马克思的建构思想,但却直接借鉴了深受马克思影响的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涂尔干社会事实理论等。⑦温特建构主义理论中借鉴马克思建构思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了与因果关系相对的建构关系。因果关系是建构主义之前的国际关系理论所共用的思考国家行为等的方式,但温特提出了不同于因果关系的建构关系。他举例说,“X构成Y”,意指“X的属性由于Y的存在而成为可能”,X之所以是X,是由它与Y的关系所决定的,二者是必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⑧国际结构与国家之间具有建构性关系,国家之间的互动形成了国际结构,同时国际结构又型塑着国家行为体,二者是一种互为界定、互为内化属性、含义上相互依赖的关系。
其次,无政府乃人为构建。温特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是由国家互动构建的,是国际体系的施动者间互动影响的结果,而不是先验存在于国家之间。国际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取决于国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行为。温特正是借鉴了马克思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建构、相互影响的观点,以及马克思对个人能动性予以肯定的观点,看到了国家自主性及对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认为国家间的相互行为并非单线地从本国利益出发,而是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型塑本国的利益及相对于对方的角色和身份认同。角色与利益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利益和角色又决定了相互交往的态度和性质。利益与行为不是传统理论所声称的利益在前、行为随后的前后因果关系,而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关系。这与马克思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个人与历史关系的阐述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再次,国家与国际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建构。温特认为,国家在互动过程中建构了相对于对方的身份认同,双方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定格为朋友或是对手,再或是敌人。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彼此合作,双方都有了良性的安全感,两国间也就会和谐相处,相对于对方的安全环境也会得到维护与良性循环。敌人关系之间则相反,双方都不会有良性的安全感,代而替之的是对对方行为的恐惧,双方陷入霍布斯式“安全困境”的陷阱。对手关系介于朋友和敌人之间,对手双方在互动过程中既建构了共同利益,也产生了利益上的分歧;它不像朋友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但也不会像敌人之间那样进行“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这就是温特以文化定义的三种国际体系模式:霍布斯式国际体系、洛克式国际体系和康德式国际体系。
可以说,马克思的建构思想给了包括温特理论在内的建构理论以至关重要的启示。遗憾的是,温特的建构理论过于强调观念对身份认同与国家利益界定的作用,而将物质的性质与作用也受决定于国家间观念与身份认同的定位,过分强调观念的作用和地位,这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念背道而驰,走向了唯心主义的误区。
四、结语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的建构思想有着长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取之不尽的理论宝库。马克思的建构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学界的发展趋势,而且对政治学领域包括国际关系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特殊与重要,摆脱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思维逻辑的主导地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正是这一努力的重要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