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为何狂?

2011-01-01 00:00:00
新西部 2011年3期


  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中国部分地区3月16日开始发生食盐抢购现象。3月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应急工作小组,要求抢购期间,盐业公司要实行24小时配送服务,保证市场供应。
  持续仅仅一天的“盐慌”很快销声匿迹,但其中却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要说信息公开,此次日本大地震中发生核辐射危机,我们的电视、报纸每天都在关注。有专家解读,有关部门发布我国目前监测到的结果皆为正常,甚至有专家指出即便是日本核电站发生了最坏的结果,也对中国影响不大。可这样的信息发布出去,还是敌不过有关食盐安全和碘防辐射的传言,可见民众的“不信任”深矣!
  看来,信息除了要公开,还要提升信息自身的可信度。这有赖于专家们的专业与科学精神,有赖于发布单位一贯信息的真实、可信。
  “不信任”现象的形成,还应反思我们过去的科普水平。有关核辐射的相关知识,很多中国人是因日本核电危机才从电视中有所了解。正是因为科普知识的欠缺,才造成了对既时了解的科技信息不是十分信任,仍宁信辐射危害有而不信其无,才会相信把碘盐当饭吃可防辐射。真是让人一声叹息:科普,科普,不能总是停留在期待中。
  同时,食品安全问题的长期积累,让民众风声鹤唳。
  我国的食盐仍实bblokSzJjOUXlz9TwXgp8A==行专营,这也带来了信息不对称,民众并不知道咱们吃的盐是怎么来的,担心自然会多起来。加之长时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让民众积累了太多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另外,近年来国内炒家甚众,有炒房的、炒大蒜的、炒绿豆的等等。那些炒家掀起的风浪不容小视。盐荒让人慌,好在工商、盐业部门果断出手,才没有让恐慌进一步扩大化。
  接下来,还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市场为何如此容易起波澜?此次“盐慌”提供了一个解析现实的标本。市场要让民众信任,有安全感,法律与制度还有许多需要补救和完善的地方,有关方面需要加快行动起来,防“慌”于未然,才不会再让百姓总是惶惶然地过日子。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