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思考
张锡田、车婷婷在《档案学通讯》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是档案事业评估的一项关键性课题。作者认为:
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客观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是独立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六是适应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八:一是描述功能;二是阐释功能;三是分析功能;四是评价功能;五是预测功能;六是映射功能;七是督导功能;八是调节功能。
档案事业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通常借助层次分析法。运用该法确定指标权重,一般分为两个方面,指标重要性权重由专家拟定,指标的分类权重由指标观测值提供的分类信息计算。
档案工作责任建设对策分析
曹玉在《中国档案》2011年第1期撰文对档案工作外部责任的构成及责任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
档案工作外部责任机制,贯穿于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档案收集工作中的责任、档案整理与档案保管工作中的责任、档案鉴定工作中的责任、档案统计与编目工作中的责任、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中的责任以及档案工作者与社会各界联系上的责任等。
完善档案工作责任履行的对策,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强化档案工作者的责任理念;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加强责任监督;三是完善责任评估机制,强化责任考核;四是实施充分的责任追究;五是强化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奖惩。
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周林兴、苏君华在《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3期撰文指出:我国公共档案馆事业与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导向息息相关。作者认为,无论从宪法的规定,还是政府的职能,抑或公共档案馆的属性,政府对公共档案馆事业的发展都应承担责任。
政府在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进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主要有:价值定位的责任;均等发展的责任;法律制定的责任;制度供给的责任;经济保障的责任。政府承担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的责任,其目的主要是: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一个公正的社会;构建一个民主的社会。
政府应该通过科学地进行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主动地开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合理地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来实现其承担的责任。
论中国档案学研究的国家意识
彭志斌在《档案与建设》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国家档案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尤其是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国档案学研究必须强化国家意识。作者认为:
认识档案学研究的国家意识须弄清档案学研究的对象,了解中国档案学研究国家意识的基本含义,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中国化研究。
中国档案学研究国家意识需强化的必要性主要有四点:一是中国档案学研究存在学术危机,长期以来学界多有“档案无学”的论调;二是中国档案学研究西化过度,中化不足,脱离现实生活,缺乏独立精神;三是中国档案学研究缺乏现代性;四是中国现代档案学理论体系发展不良,学术生态环境不佳。
中国档案学研究国家意识的内涵一般包括:民族性。即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加强中国档案学研究的本土化,解决中国档案学自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放性。吸收外国档案学研究的先进成果,做到洋为中用,开放拓展,融合提高。现代性。即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后信息时代的需要,用现代思维和方式开展中国档案学研究。独立性。即要建立中国现代档案学的独立理论体系。安全性。即要确保中国档案学研究的独立知识产权不受侵犯,要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解决档案现实活动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要完善中长期规划,确保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实践研究中的针对性。
中国档案学研究国家意识的构建,应考虑以下五方面问题:一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档案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假说”;二是创新国家组织化的档案学研究管理体制;三是强化档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四是完善档案事业体系与档案学研究体系,并处理好两者关系;五是建立“中国档案学的科学精神”。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建华在《浙江档案》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要坚持依法接收,广泛征集、抢救保护相结合,不断拓展档案资源接收力度,加大档案资源征收力度,使档案馆(室)藏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为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提供充实的档案资源。作者认为: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依法做好党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工作;二是认真做好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接收工作;三是切实做好政府投资项目档案工作;四是加强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等专题档案的征收工作;五是切实加强国有改制企业档案的管理和接收工作;六是积极开展特色档案的征集、接收工作;七是大力开展重点档案的抢救保护工作。
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对档案资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三是要依法加强检查、督导工作。
论档案馆的文化自觉
周林兴在《山西档案》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档案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存在。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对文化的应有自觉性认识,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一种内在的规定,偏离了它应有的价值体系。基于此,作者提出,文化自觉的档案馆应该拥有自省、自尊、自强、自律的品格。作者认为:
档案馆文化自觉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文化认知层面的自觉,即从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馆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及存在的合理性;二是文化行动层面上的自觉,即从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应大力推进档案馆文化的建设,拓展工作思路,制定宏观规划与微观计划及战略决策与具体方案等;三是文化方面层面上的自觉,即从文化的角度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馆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及发展远景等。
档案馆文化自觉缺失的原因及表现,主要有四:一是档案馆服务对象的功利化;二是档案馆服务方式的程序化;三是档案馆人文气氛的摆设化;四是档案馆发展方向的技术化。档案馆文化自觉的构建方向,主要有四:一是回到文化本位意识,构建自省的档案馆;二是坚持文化创新意识,构建自强的档案馆;三是强调文化旨归意识,构建自尊的档案馆;四是发掘文化传承意识,构建自律的档案馆。
谈谈档案工作中的“借力”
李惠铭在《北京档案》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好档案工作,需要借自身以外的各种力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作者以其所在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的实践经验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是“借力”的社会必要性和理论的可行性。档案工作人力缺乏,需“借力”得到增补;获取档案馆信息的渠道较窄,需“借力”得以拓宽;档案工作范围涉及方方面面,方 “借力”,档案工作意义重大,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档案概念的广泛性,为“借力”提供了理论的可行性。
二是档案工作“借力”实践的可行性。借“人力”是最重要的途径,它包括:积极争取领导的支持,借部门之力,借名人之力,借民间之力,借同行之力,借朋友之力。借“财”力,为多项工作提供保障。除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外,还可借社会财力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收益。借“物”力,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它包括:借社会收藏之力,应用现代化设备设施开拓网络资源,发挥地方优势,以势借力。借“精神”之力。包括借助外界的思想、理念、意识、智慧、技术等无形的力量。
三是“借力”将成为发展趋势。其表现是:档案全方位的社会应用对“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功能的不断拓展,为“借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信息化的发展,为“借力”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式。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之路径探析
于英春、孙逊在《档案》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是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电子文件管理实践的前提与基础。作者以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之路径为切入点,选取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管理手段及管理思维等三个角度,对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从管理过程角度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主要是对传统文件、档案管理理论进行修正的理论研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电子文件鉴定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二是电子文件整理的“新来源观”。
从管理手段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主要表现在元数据(Meta Date)以及XML的研究方面,这是电子文件管理应用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从管理思维角度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主要表现在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的研究方面,是电子文件的两大管理思想。
试论电子时代的来源原则
陈环、胡文春在《兰台世界》2011年1月下半月刊撰文,对电子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来源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在电子时代,由于单一来源概念发生变化,全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全宗内的原始整体性被打破,传统的来源原则必将受到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档案界提出了“新来源观”。“新来源观”认为:只要档案的本质属性不变,来源原则的核心地位就不会动摇;在电子时代,档案人员关注的焦点不应仅仅是原始文件的形成机关这种实体来源,更要关注变动、临时甚至虚拟机关中文件形成者的职能和业务活动。这种概念来源即更加关注文件的形成过程和背景,来源原则仍然是电子时代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新来源观”继承并发展了传统来源原则,不仅对电子文件的整理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且适用于档案管理的其他各项工作。其元数据的提出有利于提高档案整理的效率;在档案鉴定中强调掌握文件来源信息;要求扩大著录范围以提高档案检索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