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民话”说略

2011-01-01 00:00:00阎杰高鸿雁
档案管理 2011年5期


  摘要: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讲“民话”有助于发挥公文服务于人民并为其造福的作用。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文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治公文文风的一个突破口。讲“民话”应当务实抑浮、贵直忌曲、尚易戒涩、求鲜弃腐。
  关键词:公文;民话;含义;缘由;原则
  
  近年来,公文处理倡扬讲“民话”,这是一个合时宜、重实效的好现象。目前,多见于相关报道、时评及公文写作实践,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探讨。为此,本文拟对公文“民话”略作阐说。
  
  1如何理解公文“民话”
  
  1.1公文“民话”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从字面上看,“民话”即人民的语言,仅指公文的语言运用。不过,时下所说的“民话”则是从“人民”这一特定角度来综观公文的,借助于“民话”发挥公文服务于人民并为其造福的作用。具体说来,可以这样理解公文“民话”: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做到站得正;通过公文,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求办得好;运用人民的语言,让其看得懂。可见,“民话”不仅是语言问题,它涉及公文的目标、原则、内容、形式、处理过程多个方面,直接体现着公文的目的性、可读性和实效性。同时,还要从广义公文方面了解“民话”的适用范围,凡是用于公务活动的法定公文、事务文书、专用文书都要讲“民话”。
  1.2公文“民话”简要回顾。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公文讲“民话”,作过许多精辟论述。例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从理论上对党与人民的关系作了高度概括;毛泽东强调:
  “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阐述向人民学习语言的重要意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对此作了若干规定,如“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情况确实,观点明确”、“直述不曲”。一些学者也进行有益的探讨,如苗枫林对公文“求实为文德之先”、“示朴成良工”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所有这些,都为公文讲“民话”起了指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在公文处理实践中,许多讲“民话”的范例可供借鉴。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典范。温家宝亲自主持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要求把老百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讲清楚,让大家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经认真撰写并多次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紧扣“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旨,钊对就业、收入、住房、物价、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语言通俗易懂,因而,广受称赞。
  
  2现今为什么强调公文讲“民话”
  
  2.1讲“民话”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文中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也是公文处理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这里的“人”,既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人民。“以人为木”,旨在突出我们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文是通过管理公务活动来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工具。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今天,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体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一理念存公文中恰是通过“民话”予以彰显的。讲“民话”,有助于保证始终将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公文处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助于凸显公文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伟业;有助于体现通过公文的传达与落实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并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无论是顺应人民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还是解决有关具体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均呈主旨鲜明、事项实在、措施有力、语言简朴的特点,都是借助于“民话”来表现“以人为本”理念的。
  2.2讲“民话”是整治公文文风的一个突破口。大力整治文风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从“官话”抓起。“官话”原是普通话的旧称,后来引申为官场中的话,电就是“官腔”。在公文中,“官话”表现为说一些违心的假话、贴金的大话、堂皇的空话、呆板的套话、无用的废话、生涩的行话等。这种“官话”,之所以成为公文文风的一个痼疾,是因为思想作风、工作方法、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问题,实质上是官僚主义在作祟。说到底,就是颠倒了“官”与“民”的关系,以公文为载体在两者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不是立足于“民本位”,而是从“官本位”出发;不是以“公仆”的身份利用公文为民服务,而是高高在上把公文作为发号施令的“传声筒”;不是真正通过公文的宣传与贯彻为民办事,而是敷衍塞责;不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而是故作高深玩弄文字游戏。这样的“官话”公文,不仅让人感到“官”气凌人,不亲切,没用处,甚至根本看不懂,还会因失信于民而严重影响社会组织的形象。可见,整治公文文风必须从摒弃“官话”入手,让“民话”展示独特的魅力。
  
  3公文怎样讲“民话”
  
  3.1务实抑浮。实事求是是整治公文文风的理论基础,也是“民话”之本。从实际出发,在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坚决抑制阿谀奉承、好大喜功等浮华之风。在当前,尤应抓住以下几点:一是了解实情。改变站在上面作决策、关在屋里写稿子的情形。有关部门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和文秘人员深入基层、面向广大人民认真调查研究,掌握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和意愿,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二是办好实事。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而是把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公文处理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一抓到底、收到显效。例如,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紧紧围绕缓解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全国实施一批“看得准、见效快”的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措施,争取在人民得实惠和医务人员受鼓舞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一个亮点。开展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旨在利民;改进就医服务、控制医药费用、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等措施凸显惠民。三是用语实在。遣词造句实实在在,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可信,切不可雕饰和渲染。例如,修改《政府工作报告》时,在“十二五”时期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目标之一“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后面加上“达到74.5岁”,更清晰地表达了具体数值目标,使人民对未来健康和生活更有信心。
  3.2贵直忌曲。公文讲“民话”应当直截了当,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故作高深,搞“弯弯绕”,就会令人如堕五里雾中,不易理解,更不利于执行,甚至给工作造成损失。其一,直面问题。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正视那些突出、棘手、敏感的问题并直接解答,不回避、不应付、不推脱。例如,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当年儿月19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施策、重点治理,保障民生、稳定预期”的原则,从农副产品供应到煤电油气运协调、从降低流通成本到推进价格改革、从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到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到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等方面采取16条具体措施,果断有力,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其二,直显主旨。明确表达发文意图,“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要旗帜鲜明,不能搞“雾里看花”。其三,直陈其事。“为什么”、“根据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都直接述说,不能讲究“峰回路转”。其四,直遣词句。“是什么”、“不是什么”均应直接回答,无需含蓄,禁用套话。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连用四个判断句,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高度概括,值得借鉴。
  3.3尚易戒涩。在加大公务信息公开力度的背景下,不仅让人民看得到公文,更要让人民看得懂公文。如今,看不懂公文的问题比较突出,内容笼统抽象、语言艰涩生僻,直接影响公文的实效性。从讲“民话”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当以平易为上,力戒晦涩。一方面,因语境定易。在不同语境下平易多有差别,应当具体分析灵活处理。从文种看,公告、意见等通用公文多用广泛流行的词语,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专用公文酌用某些专业术语;从载体看,讲话稿、演讲辞等口头宣读的公文宜用浅近的口语,命令(令)、决定等通过纸质或电子传输的公文则以通俗的书面语为主。另一方面,化难为易。对公交、农林、商贸专业性较强的公文,可以通过作注释或者加“编制说明”前言以及“解读”、“图表”、“问答”之类的附件等方式,使其变得浅易、直观。例如,财政预算报告是按照财政管理的要求和预算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撰写的,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近年来,除了尽可能在财政预算报告中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外,还增加了言简意赅的预算编制说明、形象生动的图表、翔实准确的解释,便于人大代表理解、审议和广大人民了解、监督。
  3.4求鲜弃腐。“鲜”是“民话”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在公文中务求鲜活、摒弃陈腐。首先,贴近生活取鲜。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公文处理的宝藏,应当置身于生活,从中确立新颖的主旨、搜集新近的材料、撷取新鲜的语言。例如“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不折腾”妙用生活口语恰当生动地表达了为了实现奋斗日标必须保持高度稳定、坚持不懈做事的旨意。其次,紧跟时代保鲜。“民话”与每一历史时期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使用新鲜的语言。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式演讲就是典型例证。这里,摘录《记忆》中的一段文字:“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以平等的姿态面对每个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热词串联国事、校事、身边事,哲理与情趣交织,颇具个性和魅力。最后,不断实践创鲜。“民话”有一个承袭与创新的过程,在公文处理实践中勇于开拓,做到观念更新、材料出新、语言清新。2011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就是一例。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保证,将这项工作定名为“金水工程”属于创辞。“金”通常比喻尊贵、贵重,以此凸显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新颖贴切。可见,只有勇于创新,才使“民话”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