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组诗)

2010-12-31 00:00:00姚焕吉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7期


  龟形的平遥
  
  平遥古城
  保留得如此完整
  令我吃惊
  
  兵祸 浩劫
  还有官场的昏庸
  只留下岁月的沧桑
  未能把它毁容
  
  高大的城墙
  立着文化遗产的标志
  ——这笔遗产
  已由世界公证
  
  平遥很古老 不由得
  我想起城的轮廓
  像一只长寿之龟
  这恰如平遥的寿命
  应感谢当年的筑城者
  还有高明的堪舆先生
  
  大街小巷都通晋商之道
  偶有死的胡同
  也吹拂鲜活之风
  
  我走进旧县署
  为官者早已不在
  空留一顶过时的乌纱
  为历史作证
  
  我不敢登上宝座
  虽是小小的七品
  肩头也感到沉重
  
  古城也在翻新
  陈旧披挂着霓虹
  五花八门的商号
  高低不一的门庭
  繁体字的匾额
  
  简化字的广告
  中英文的说明
  ——今和昔 洋和中
  在相互沟通
  
  郭兰英和阎维文
  用男女二重的乡音
  让古城随歌声流行
  
  龟形的平遥
  已经站立起来
  拒绝爬行
  长寿之城
  
  三国城
  
  三国在无锡演义
  一部纸质的古典小说
  成了荧屏上的连续剧
  
  导演是谁
  是复活的罗贯中
  还是罗氏的后裔
  
  依水筑城
  陆半壁 水半壁
  魏 蜀 吴
  三国鼎立
  此时却囿于同一城池
  ——双方交战
  近在咫尺
  火烧赤壁
  太湖腾起烈焰
  草船借箭
  湖水也藏玄机
  
  战车辚辚 烈马萧萧
  太湖之岸
  演绎着的古战场
  成了血染的土地
  如今的三国城
  电视剧早就拍完
  演员也各奔东西
  成为一座无兵无勇之城
  仿佛再现那出《空城计》
  
  空城不空
  游人如织
  登城楼 上古船 骑战马
  穿过道道藩篱
  ——走进布景
  混同道具
  
  如能穿上铠甲
  操起兵器
  便可施展十八般武艺
  
  用过的门票不要抛弃
  可当作一枚书签
  夹进新版的《三国演义》
  
  孙犁与荷
  
  孙犁的犁
  在白洋淀水域
  耕来耕去
  耕耘一片水上处女地
  
  种上荷花
  荷花映日
  孙犁精心培养
  使之香飘万里
  白洋淀成了荷花淀
  芬芳着冀中平原
  芬芳着文学园地
  劲挺的蓓蕾
  是如椽大笔
  饱蘸着淀上风情
  写着美好和绚丽
  芦荡里的枪声
  不会消逝
  雁翎队的身影
  成为生动的记忆
  
  孙犁如荷
  出水高洁 不染污泥
  又如莲藕
  虚心沉潜 淡泊名利
  
  当孙犁闭上眼睛
  走完九十岁的人生之旅
  白洋淀的父老乡亲
  采来盛开的荷花
  盖着孙老的遗体
  大隐者孙犁 孙犁大隐
  带着荷香 含笑离去
  
  白洋淀不会忘记
  芦苇编织屏风
  荷魂生生不息
  建一座孙犁纪念馆
  把有关荷的故事
  讲成人的长篇传记
  
  重庆火锅
  
  重庆的文朋诗友
  款待我这远道来客
  用火辣辣的火锅
  
  舀一瓢东去的长江水
  煮成纯净的中国红
  红得鲜亮 红得诱人
  红得心里冒火
  
  又麻又辣又烫
  解馋解饥解渴
  
  我的肠胃
  经受六十年的刺激
  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都细细地品过
  最终 被一一消化
  长成一个膀大腰圆的姚大哥
  
  重庆人好客
  无论水中鱼虾
  还是嫩藕鲜蘑
  和盘托出
  统统下锅
  至于作料 要看个人口味
  不求一致 自由选择
  
  话语在不断升温
  觥筹在龙门阵里交错
  个个吃得满头大汗
  人人喝得出现幻觉
  锅里翻腾的不是美味佳肴
  倒成了小说和诗歌
  而那非文非诗
  则是撇出的泡沫
  
  推开窗户
  长江在眼底流过
  凝望山城
  已被薄雾轻裹
  再看火锅 不知是谁
  又新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