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市文化与当代艺术

2010-12-31 00:00:00蔡芳芳
山花 2010年9期


  城市,在古代汉语中,分开作解:“城”有城墙之意,具有防御功能;“市”则指商品买卖、做交易的地方,即集市。而在现在,城市则一般指都市,与农村相对。同样地,“街市”也可分开作解,“街”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说文》中有“街,回通道也”的解释,所以,街市通俗地讲就是商店比较多的地方,与商业是相关联的。直到今天,与商品交易有关是理解街市的重要方面,比如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的重庆黄桷坪就是很热闹的街市。时间久了,街市自会形成一种文化。街市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个社会或地区的商业趋势、社会习俗、人文倾向及发展程度的反映。以重庆黄桷坪为例,在这条被附近的人戏称为“曼哈顿”街市上,物品琳琅满目,几乎在生活中能用到的物品在这里都能找到,有时候也会有人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几乎都能与艺术扯上关系,卡通的饰品、流行的服饰、艺考用书、画笔、画纸、画架,新出的好莱坞盗版光碟。在美术专业培训期间,则看到大批的考生在这里画速写。这就是黄桷坪的街市文化,反映出黄桷坪的生态状态。四川美术学院所在地,对于那些不知道当代艺术是什么的人来说,什么都可以称作艺术,什么都不足为奇。这里的人们早已接受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在他们那里无非是艺术而已,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对艺术家来说,他们也习惯了黄桷坪杂乱而自由的生活。
  从商业方面来说,街市对推动社会发展很重要,会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进而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在中国绘画史上,表现街市生活文化的作品不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家把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尽收眼底,其中节点就是汴河桥上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众多的摊贩争相拥挤招徕顾客,给观者的感觉就是一片繁华。这件作品对北宋世俗生活、社会风俗的描绘惟妙惟肖,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当时的情景,也被称为北宋时代市井俚俗的活化石。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先生对此讲到“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的思索,打动现实的兴趣,和现实的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连贯”。《清明上河图》在北宋时期就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与当时的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朱光潜所说的“现时性”。这就是街市文化带给艺术的素材,带给艺术家的灵感。
  街市文化在今天不限于商品交易,更应包括街景文化。城市街景文化是城市生活在观念上的反映。现代都市生活越来越发达,都市化进程越来越快,都市文化备受关注并成为讨论的焦点。都市文化相对于农村文化,更多的与时尚、消费联系在一起。街市是都市文明的组成部分,而街景则是街市文化的重要方面。因为都市引领的是整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随着都市化的发展,街市的涵义已经超出与“商业”有关的层面,其中引人注意的方面就是街景文化、街头文化的出现。
  有人认为街景文化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有人认为街景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反映,这些观点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是个人对待街景文化的一种态度。其实在今天的中国,街景文化也确实集中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比如在重庆能够见到的最多的城市景观,就是“拆”与“建”,拆掉老房子,建起高楼大厦。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变得越来越类似,规划相似的小区,样式相同的建筑,城市中心相同的购物广场,甚至连步行街的设计都是一样的。“拆”与“建”的过程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与灵感。
  当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艺术家所描绘、所表现的对象多是周围的现实生活,呈现出他所生活时代的种种特点。朱光潜先生在解释克罗齐著名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命题时,着重强调“现实”、“现时性”以及“历史与生活的连贯”。对于艺术而言,这三点非常重要。评价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也需要放到其相应的社会背景、社会现实中。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发展,但也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艺术家越来越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街市文化概念看似宽泛,实际是与艺术家最为息息相关的生活。以此为创作对象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下面我们通过艺术家的作品继续探讨街市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关系极大,其中之一就是逐渐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对象。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希纳(ErnstLadwing Kirehner,1880~1938)在20世纪初创作了一批以柏林街道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描绘了熙熙攘攘的柏林的街道,通过人物的服装、头饰的装扮,观众可以了解当时柏林的生活。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也有不少艺术家表现的是光怪陆离的城市建筑。美国艺术家理查德·伊斯堤思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喜欢表现反光的建筑物,通过超级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建筑物描绘的极其逼真,将现代都市中建筑的繁荣表现出来,同时也给观众一种距离感、冷漠感。反光的建筑将街道的景象也映衬在画面中,伊斯堤思采用了超级写实主义高度精细的描绘,不带任何的情感,只将这样一种光怪陆离的建筑环境表现出来。
  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表现街景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陈文波是其中的一位,他在作品中也喜欢表现具有光感的事物,这位由重庆移至北京的艺术家,在北京这个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以自己的角度创作了许多关于城市的作品,或街道现场、或城市远景。皮力曾评价陈文波的绘画:“陈文波的绘画诞生于都市生活之中……光亮和幻觉都是都市的礼物,也是都市的沉迷。”这句评价印证了都市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青年艺术家王风华曾以“城市”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表现城市街道的某个角落,它们总是沐浴在阳光下,但艺术家抽离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只去了繁复热闹却又空寂乏味的都市景观。在《立竿见影》这一系列作品中,王风华描绘的也是反光的建筑物,但他并不将城市街景全都影射进来,而是将高楼大厦作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仰视的观察角度,把高楼的镜面和反射到其中的高层建筑描绘的淋漓尽致,并且让电线杆成为画面的视觉主体,透露出的同样是冷峻、漠然的情感。
  而李占洋在其雕塑作品中,却充分表现出街道的繁华、现实、娱乐,表现最普通的百姓和最日常的街景,描绘最常见的生活场面和社会事件,他完全把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都当成自己的创作素材,如作品《挤车》、《车祸》、《丽都》、《街景——打架》系列、《城管与商贩》等等。
  梁越则是一位多方面表现城市变迁的艺术家。在他早期的丝网版画拼贴作品《城市系列》中,艺术语言上,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内容上则是反思中国城市高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和问题。在其后来的作品《上海滩系列》、《新北京系列》中,梁越采用数码摄影技术,将现代城市的一角或一景与古老的街景、建筑或行人并置在同一个画面中,在光怪陆离的城市街景中,总有一处类似老照片的记忆在提醒着观众这个城市所历经的沧桑,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广而告之》系列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城市街头的小广告,如“请您携带身份证”、“请您安装防盗网”、“请您使用验钞器”等等,在信息发达的社会中,类似的“温馨提示”屡见不鲜,梁越的这些“广告语”正是城市文化的缩影,看似是无厘头的玩笑,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反应与反省。
  石罴的《海市蜃楼》表现出更多超现实的幻觉,变形扭曲的房屋、树木等悬置在半空中,几近枯萎的树木、破败的建筑以及延至画外的空白,流露出一丝凄凉和落寞,产生一种特别的疏离感,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与现时生活的留恋。
  街市文化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不仅在于街市文化为当代艺术提供素材,艺术创作反映街市文化,而且在于艺术家选择“街市”这一类题材创作作品,是因为它能触及问题,引起反思,通过艺术创作,唤起更多人对城市生存状况及其未来变化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