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当代惊悚小说之王——通俗小说大师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优秀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的小说,曾被许多书评人称为“垃圾东西”。但是,作者成名之后,曾经这样解释他的写作嗜好:“写作是一种涂鸦。我们每个人的思想都像一个滤网,网的大小和尺寸都不同。我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可以流过你的滤网,而且一点困难都没有。你的滤网流不过的东西,也许在我的滤网中通行无阻。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去转换这些堵住我们思想滤网的糟粕,最后会发展出某种才艺来。”斯蒂芬·金的思想滤网流不过去的,就是“恐怖”这件事,这是天性,所以他爱写,也几乎只写“恐怖小说”。但当《肖申克的救赎》出来后,他的编辑说,“里面能不能有一点恐怖的东西”。这就证明《肖申克的救赎》与他过去的恐怖小说迥然不同。
《肖申克的救赎》描绘了一个年轻有为的银行总裁,被冤枉杀害了妻子及妻子的情人,而被判处终身监禁,并在19年后从肖申克监狱成功越狱的故事。这部作品之所以不同于斯蒂芬·金的其他作品,主要是《肖申克的救赎》非但没有恐怖的东西,而且描绘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它让我读出了更深刻的东西,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而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更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本片以第三人称自述的方式深度刻画了几个典型人物,并在忠实原著故事的基础上,对人物做了适当的特写和夸张。安迪的执著和慧黠;瑞德的理性和热情;布鲁斯的机械与悲切;狱长诺顿的阴毒、恶狠;狱警海利的残暴与血性……都通过其谈话和行为,紧紧围绕本片线索,为故事展开铺垫。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主人公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都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令人震撼的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可以说,自由和希望是《肖申克的救赎》的线索,一个人的力量有多大,取决于他潜在的希望有多远大。因为安迪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所以他没有做无谓的反抗,而是以意志和理性支配行动,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权利——自由。在监狱中,他为犯人争取权利,也在不断地给他们以“自由时刻”。肖申克充盈着满目的教条、体制、压迫和那一个个屈服于制度化的心灵。导演是以一个监狱,折射出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服从和驯化,以及巨大的商业压力下,每个人无奈的制度化的生活。正如瑞德所说的“你看那灰暗的高墙。刚开始,你厌倦它,逃避它,后来渐渐习惯,最后便彻底依赖它,这就是被体制化了”。
监狱束缚的仅是人的肉体,而体制束缚的是人的灵魂。在狱中,安迪的灵魂仿佛对着自己残虐的肉体微笑。因为他的希望,是肃杀的灰墙无法阻挡的,是哑寂的囚房无法泯灭的。斯蒂芬·金使安迪成为一个精神化身,他代表了全人类反抗困缚,不屈向前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把人类内心深处的共鸣挖掘出来,感化读者。
影片最后安迪逃出肖申克监狱,是什么实现了对他的救赎?是他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是希望的存在。《肖申克的救赎》所展示的监狱生活绝对没有乐趣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希望。其实很少有人能够在明知道没有希望的状态下还在寻找希望,我们常常能从年长的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话,“人啊!最好不要和命运抗争!”什么是命运?哪些努力是对生命的抗争?谁都说不清楚。但当安迪战胜命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种胜利也许恰恰就是命运的一部分。
电影中的肖申克监狱,无疑可以看做是导演或者原著作者斯蒂芬·金的良苦用心,通过各种宏观到微观的细节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监狱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等级分明、人物详尽、各司其职,有着明确的规章制度,在其下也有着很具影响力的潜规则。可以说肖申克监狱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给观众带来了更广阔的遐想,表现了更强劲的张力,这里导演利用这种“用小社会映射大世界”的遐想和张力,把我们每个观赏者无意识的带入了他预设的大前提——“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大监狱”。
在肖申克监狱,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体制化”的炼狱,忍受狱卒的残暴与欺辱,提防其他犯人的欺凌、缄默这里的一切黑暗与绝望,在漫漫无期的禁锢中消磨生命。而安迪却总是做一些他认为有“希望”的事情,而这些“希望”对犯人来说是危险的。他冒险赢得了帮狱长做账目的差事,为狱友带来了许久未品尝到的啤酒;他用毅力在六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换来了资助并办起了监狱里的图书馆。于是他趁着在典狱长办公室做假账的机会,通过巨大的高音喇叭播放歌剧,让犯人感觉到监狱里有高墙与体制阻挡不了的东西——希望。
安迪在油刷房顶时,冒着被残暴狱警推下房顶的危险,声称自己可以填报报税表单帮助逃税,条件是请他的“同事”(他用了这个词)喝几瓶啤酒。当在看到狱警海利揪住安迪的衣服企图把他推下房顶的时候,观众实实在在地为其捏了一把汗,但蒂姆罗宾斯饰演的安迪只是脸色微变,依然那么冷静,他加快了语速说:“我可以为你填单,完全合法,税务局拿不到一分钱。”冷静得完全不像是一个身处险境的弱者,更像是一个掌控自己命运的强者。
其实一个人进入了自我实现的境界,往往就变得更加简单。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幕,已经对生活绝望,而默默踟蹰在沉沦中的囚犯们,像你我的邻居一样,在早晨十点的斜阳中带着微笑,舒服地躺在房顶上喝着啤酒,表情是那样闲适、淡定。“阳光洒肩膀,仿佛自由人,像在修缮自家的房顶,我们像是造物主般自在。”此时,一段优美的音乐缓缓奏起,响彻在天空中,人们眉宇间流露出自由的目光。
而安迪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脸上挂着奇异的微笑。画面外响起瑞德的画外音,“你可以说他是为了讨好狱方或者赢得狱友的友谊,但我看来,他只是在享受自由的感觉。”庸俗的人思考世界和他人的时候总是怀着叵测和阴险,因为他们只相信这个,而瑞德相信的东西更多些,所以他猜对了,安迪只是想感受久违了的自由。
一个成为自己的人,常常会做出让一般人惊讶的举动来。比如写信,安迪为了图书馆扩建连续写了6年,每周一封从未间断,在得到拨款后,有点搞笑,开始每周两封,终于获得了正式的、间期性的拨款。如果仅仅把这个当做一个插曲、一个笑话看,那是一种愚蠢,谁能为了说一个笑话准备6年?执著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坚不摧的武器,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因为无知和软弱,轻易放下了这件武器。安迪的坚持却让我们明白了这一点。
还有那个经典的场景:“安迪将门反锁,播放《费加罗的婚礼》的老唱片。悠扬的歌声飘飘飞出扬声器,声音掠过的地方,每个人都抬头仰望、倾听、伫立。”那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观众不一定晓得。有些东西不说更好。那是笔墨难以形容的美境,但会令你心伤。那音乐飞扬得更高、更远,仿佛越过层层围墙超越所有人的梦想……音乐就像阴霾天气里破云冲向大地的一束阳光,温暖着人们的心灵,给人生存的希望,安迪闭目欣赏,得意于自己的冲动,安享着对他人的救赎。
影片中几次提到了“体制化”,“体制化”是什么?正如瑞德所说:“起初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影片中那个图书馆管理员布鲁斯就是典型的被“体制化”的人物。他被判了50年监禁,在狱中管理了几十年图书馆,是个值得尊敬的老者。但出狱后的他如同一只没有了飞行能力的鸟儿,在隔世50年之后,回到社会,他是那样的无助,这就是被“制度化”了。离开肖申克,他一无是处,最终他看破世间一切,而选择了死亡。对于他而言,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归宿,因为他心已死,留下一个机械空落的肉体又有什么用呢?“老布到此一游”简短的几个单词深深的烙在墙上,唯一证明了他曾经来过,看到这儿未免使人为他伤心、落泪、感叹!
不是吗?其实,这个所谓的“体制化”竟然早就如同魔鬼一样,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上班一工作一服从领导命令一下班一家务一服从家庭命令一再上班……如此而已,哪一天我们不是接受着体制化的训练,以至于稍有变化就无所适从,找寻不到自我,如同电影里的老阿瑞,不报告就撒不出一滴尿来。而当这些体制化包裹得我们无法呼吸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选择,如同电影中的台词:“忙着去生,还是忙着去死”……所以也就看不到希望。
进入肖申克监狱的每个人都被一点一滴的体制化着,然后成为监狱的一分子,这个过程丧失着真实的自我,是精神病外的另一种人性的沦丧,如果说精神病还是人类对高贵和神性追求的极端体现,那么这种“体制化”就是人性的彻底堕落和崩溃,在这个过程的洗练后,人不是人了。人变得随从、跟风、沉默、恐惧,随时为着未来不可知的危机焦虑担忧,神经过敏地对任何一个风吹草动竖起耳朵,紧握双拳。为了逃避不安的痛苦而通过各种防御机制来麻痹自己,进一步沦丧自己。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经写过一本书叫《逃避自由》,书中说,如果有一天,各种媒体,消遣方式都失去了功能,大停电,交通瘫痪,那么人群会怎样?弗洛姆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无疑,人群会很快地崩溃、混乱、丧失理性、遁入颠狂,在那一天,犯罪会直线飙升,社会秩序会大乱,会有数不清的人精神崩溃、精神障碍、歇斯底里。因为在这个现代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无奈中失去了生而有之的家园,你今天所确信、所遵守的一切本来与你真正的自我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你被“体制化”了,在体制化以后,你不得不忍受它、习惯它,甚至爱上它,最后成为体制化的帮凶。
瑞德在出狱前曾两次申请假释,可未被批准。当他几乎对此绝望时,却戏剧般的重获自由。在监狱中只要你给得起报酬,瑞德便可以弄到任何违禁物,是个受尊宠的人。但当被假释回到普通人中间后,他也感到与老布鲁斯一样的空虚、无助与失落,也曾几度绝望。可终因安迪留给他的一句承诺,才使他能活着见到老友,并开始了真正的自由生活。可见希望的力量之大,它给予人们崇高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活着的动力源泉。
安迪的行为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和感动:安迪一直在用一个不足一尺的小钉锤在房间里秘密挖着通道,近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他在雨中伸展双臂,就像被囚禁的鸟儿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天空……而这一举动,给监狱里的人以传奇故事的同时,也如一剂针剂刺激每个人的心灵:希望,永远美好!这使得被假释的老黑人瑞德没有在获得自由后失去方向,最终去寻找安迪,享受自由与快乐!
影片整体感觉很朴实,完全用故事情节与人物的眼神抓住观众,牵动人们与他们一起紧张于命运的无常,然而,看后却始终觉得影片的大团圆结局有点遗憾,感觉削弱了故事整体想讲述的生活残酷性与希望的期盼性,有点好莱坞似的套路。其实,在老黑人阿瑞去见安迪的路上,影片就可以结束了,因为正如阿瑞自己所说,“假释后越境是危险的,我激动的坐不住,不停地想。唯有自由人才能感受到这种兴奋吧。踏上未知旅程的自由人,奔向不确定的未来,我希望安迪在那,我希望成功越境,我希望见到老友并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梦中一样蔚蓝,我希望……”既然是希望,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这个现实而残酷的体制化的社会里,我们会怎样……我想,假如留有足够的悬念让观众去猜测也许更有震撼,并且符合影片的风格……
不过影片结尾却是瑞德越境来履行对安迪的约定。此时音乐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充斥耳鼓,和画面中的风景融为一体,舒适、安详。当瑞德一步一步,踏着细软、金黄的沙滩走向安迪,安迪停下手中的工作,镜头拉远,在天空中见到海岸边的两人紧紧拥在一起。明晃晃的阳光温润地照耀着天地,碧蓝纯净的太平洋安静地映着广阔无垠的天空,镜头无限远离水平线,更多的天地充斥其中,象征着两人无限美好而博远的未来。导演就这样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童话式的结局,让人心底暖暖的。
看完影片,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我们需要给禁锢太久的心灵插上希望的翅膀,只要敢飞翔,生活就有了耀眼的光芒……难道不是吗?安迪做到了,瑞德做到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因为一切美好的事物给了我们足够的勇气,去追求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安迪不仅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世间每个处于混沌中的被禁锢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