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20世纪30年代,一位旅居巴黎的中国作家,怀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用纯熟的英语撰写了一部被美国的《时代》周刊奉为“极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的小说《京华烟云》,该书用全景画似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北平曾、姚和牛这三大家族之间的的恩怨纠葛和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了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并以此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的一系列用英语创作的作品在欧美文坛影响深远,被视为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述。这个人就是林语堂。
与散文研究相比,对林语堂的小说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特别是为他带来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小说《京华烟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英文创作使一些严谨的研究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林语堂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主流的“疏离”,与同时期的小说相比,《京华烟云》缺乏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小说在展开故事情节及人物关系过程中,不是着意于开掘社会政治内容,而是力图站在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哲学的层面上,尽可能在有限的社会生活现象中容纳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来展示不同的人物命运,进而从中提炼出深广的人生寓意。因此,本文作者试图在跨文化语境下,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对《京华烟云》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在林语堂小说研究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二、《京华烟云》成功的原因
说到以《京华烟云》为代表的林语堂的作品之所以在西方好评如潮,原因有三:一、林语堂独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历,在现代的中国作家中,林语堂是为数不多的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熏陶的一个。他的父亲是当地长老会牧师,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从林语堂幼年的家庭教育来看,青年时期自觉地追寻人文主义,到后来“皈依”基督教的思想轨迹中人们发现博爱、宽容、自我完善等思想仍然在人文主义理性意识的关照下,并在他的小说中有着广泛的体现。林语堂独有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生活背景,独特的视角,迎合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二、令人叹服的语言功力、高超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文化修养使其作品赢得广泛的赞誉。林语堂那“极其美妙,令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敬佩又深感惭愧”的精练纯熟的英语和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殊荣;三、赛珍珠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美国唯一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兼得的女作家,赛珍珠在为《吾国吾民》所做的序文中,间接而充分地肯定了林语堂的《吾国吾民》的价值和作用:“长期以来,我就希望他们中的某个人可以为我们所有的人写出一本他们自己中国的书,一本真正的书,渗透着中国人基本精神的书。”在她看来,《吾国吾民》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有着中国与中国名字相称的书,……(这本书)它应该是坦诚相见的,不自惭形秽的,因为中国向来就是一个骄傲的民族,具有坦率和骄傲的资本。”使得两位文坛巨匠惺惺相惜的原因是他们对文化的态度,首先是关于中西文化的融合思想,其次是对中国文化魅力的认识和偏好。赛珍珠与林语堂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点,不能顾此失彼,他们还希望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能相互理解、补充和渗透。赛珍珠虽然观点并不非常明确,但她的这种试图及其理想是非常清楚的。如赛珍珠在《东风·西风》里就有中西文化融合这样的文化思想。对她的贡献,美国总统尼克松曾称誉她为:“一座沟通东西文明的人桥”。林语堂则比赛珍珠观点更明确,更系统,他直接提出“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观点,而这一点实际贯穿在林语堂的整个文化活动和人生追求之中。
三、《京华烟云》中文化思想的表达
《京华烟云》自出版之日起就引起中外读者的广泛关注,作品的魅力除了高超的小说艺术外,更重要的是透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所反映出的文化。文化,即人卓立于自然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人的认知、信仰、道德、习俗等,与人的思想性格、趣味情操、人格心理等构成了行为文化层和心理文化层。
中华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哲学、宗教和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深不可测的,只存在于思想和意识的深处;它又是丰富绚丽、有血有肉的,在民俗、建筑、饮食、服饰上看得到它的影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使林语堂的文化思想是“亦中亦西”“儒道掺半”。这些看似繁杂的思想观念在《京华烟云》中达到了一种平衡: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另一方面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一方面是对自然力的崇敬,另一方面是对中庸之道的迷恋。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在小说中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家族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富于激情的牺牲,善良宽厚的品质得到完美的体现。
(一)“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学
纵观全文,人们不难发现《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是以道家哲学为其观念预设的,而其基本寓意也是围绕道家哲学中的人生理念这一主干展开的。该书分三部,每部都引用一段庄子语录作为注释:
第一部《道家的女儿》引用了《大宗师》的一段:“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二部《庭院的悲剧》引用了《齐物论》的一段:“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第三部《秋之歌》引用了《知北游》的一段:“……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正如小说标题和引用的庄子语录所暗示的那样,道无时无处不在,世间万物皆有一定之规,祸福、生死、荣辱、贵贱旨为轮回,不可强求,亦难避免,不仅全文的架构如此,甚至连女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际遇都披上了浓郁的宿命论色彩。从她一生的经历来看,木兰从“相信一个人的婚姻是受命运支配的”,继而认为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在她身上更多地流露出对命运的近乎冷漠的容忍和承受,有一种被动顺从的心态。
作品中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沉浮以及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往复循环的福祸运转,春去秋来的岁月枯荣以及超然达观的生命情怀,均构成了整部小说浓厚的道家文化氛围。而其间所展示的儒道对比和冲突,则又鲜明地呈现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困厄,以及顺乎自然、重返自然的内心渴望的矛盾中对人类自身命运的理性沉思。
道家是与儒家相对的出世哲学,提倡清净无为,安逸悠闲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其中朴素不奢,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广为下层民众所持守。小说中木兰的父亲可以说是林语堂想引荐给西方读者的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姚思安兼具道家仙风道骨和现代新学启蒙者的品质和内涵。他虽家财万贯,但从他的生活方式、文化修养、社会交游来看,是一个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隐士。他追求清净虚无的心理状态,醉情于山水之间,为人乐善好施,豁达大度,乐天知命,对女儿木兰众生平等、率性自然、处世不惊的性格品德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林语堂不惜笔墨在小说开篇介绍姚思安的思想行为,他潜心于老黄之术,遇事冷静,从不心浮气躁,是真正的道家高士。身处乱世逃亡之际仍坚持每日必修的功课,打坐,调理气血;在治家上,他信奉无为而治,在社会生活中,他本着“上善若水”的原则,慈悲为怀,普济众生;对于国家,他倾尽全力捐巨款资助革命党……姚思安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人生、理想人格的体现者。这一形象的价值在于为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人生模式和摆脱现代精神危机的生活方式。林语堂认为,人类的唯一出路,就是使儒道精神融合,中西互补,创造一种完美的文化境界,只有这种文化,才能救治西方人那种“眼睛前瞻,徒然使人类在无效果和浪费的行动中过生活的哲学”。
(二)“中国人文主义”的儒家哲学
儒家哲学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文化,它立足于社会,是一种集体主义哲学。儒家哲学宣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君臣父子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小说中封建官僚曾文璞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儒家伦理。对待母亲他恭敬有礼、顺从母意,体现了他的“孝”;对待工作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清朝灭亡后他不为新政权效力,体现了他的“忠”,对待儿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要求守寡的曼娘严守“妇道”,则体现了他“克己复礼”“灭人欲,存天理”的思想。
小说中作者通过姚家父女所体现的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故日:“仁者,人也”(《礼记·中庸》)。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从忠的方面说,就是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从恕的方面说,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决不强加给别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把仁爱的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广到宇宙万物。即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我们爱自己的亲人,进而爱人类、爱草木鸟兽、爱自然万物。所以仁者把自己和天地万物看成一体。儒家主张通过仁爱之心的推广,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脱寻常的人与我、物与我之分别的“天人合一”之境。
女主人公木兰对待亲朋好友、情敌甚至佣人的关爱、理解和宽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即爱人。具体地说就是对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对朋友忠恕。
值得注意的是,林语堂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及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同时,也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独特的感悟。他认为“中国人文学者尽心于人生真目的之探讨。……他们会悟了人生的真意义,因完全置学识的幻想于不顾”。尽管长期旅居海外,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正是这种距离却使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更冷静、更客观的认识。小说中无处不在传递着他对“中国人文主义”儒家思想的理解、认同甚至崇拜。特别是对“介于动与静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中庸之道的叹服。
四、总 结
林语堂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他是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驱者之一。他始终为中西文化交流在世界文坛上孜孜不倦地耕耘着。对于《京华烟云》的作用和影响,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如斯说:“《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中国书来的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事实,是无人敢否认的。”
通过对《京华烟云》所表达的文化思想的分析,不难发现林语堂既看到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赞美其平等、民主、博爱、自由的现代精神,也肯定和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积极的一面。因此,作品中反映出其独有的东西方融合、取长补短的多元文化观。
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日益频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需要走向世界,世界也在了解中国,中国文化在世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与国际接轨,并融入世界文化。这一切为中华文化传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林语堂总致力于向西方国家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其独特的视角、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使他在东西文化冲突、交流的语境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对他的研究是很有价值也是有相当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