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由于古人行旅和视角的局限性,始终把黄河描写成是一泻千里、咆哮如雷的走势。其实黄河以她非凡的毅力,不屈的精神,不仅越过高山,冲出峡谷,而且跨过平原,流入大海,整个中华大地,让她从西往东,像穿越历史隧道一样,经年不息,常流常新。但是在现代科技发展和交通便利的今天,俯瞰整个黄河流域,也确实只有一个岛屿存在,并孤独地隐藏在晋西北河曲黄河古道上。
站在黄河东岸,趁着落日余晖,纵目远眺,群山如莽,残阳似血,心境为之豁然。环顾脚下,鬼斧神工的黄河自然奇景与历史人文景观尽收眼底。也许这里独特的地貌环境,同样引起了2000多年前那位神秘女人的关注。
眼前是一个小小的古渡口,我们无法推测它始于何年何月,也不知道曾经有多少人经此渡河西去。船家热情地招呼我们,于是一行数人搭乘一叶扁舟向河心的一块绿洲悄然浮去。那是一处笼罩在历史云霭之中的神秘孤岛,远远望去它是那么的幽静和安详,就连奔腾的黄河经过此地时似乎也有意识地放慢了脚步,蹑手蹑脚地缓缓流过,仿佛生怕惊扰了那位神秘女^的芳魂。
我们怀着虔敬之心,踏上了仰慕已久的和历史烟云紧密相连的、孕育了中国辉煌盛世的名胜之地。据说这就是当年汉文帝生母薄姬的隐居之地。据民间传说,汉文帝刘恒之母薄姬,为躲避吕后的追杀迫害,隐姓埋名孤寂居此,生下了汉文帝刘恒,因此,当地百姓称其为“娘娘滩”。汉魏以来,这里历朝历代都建有庙宇,而且香火甚旺,目前尚存有明清两朝的碑刻。据说明代庙宇在正统年间被毁,近年太子滩有北魏瓦当出土,上书“万岁富贵”,由此似可推断,在鲜卑人进入山西以后,关于薄姬在此隐居的传说已经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确认。现存庙宇是此地大兴文运、弘扬传统新近兴建的,庙内壁画虽说不够精致,但把民间的传说做了比较形象生动的诠释,使游人访客对“娘娘滩”有了一个较为直观而清晰的印象。无论是历史上真实的薄夫人,还是文艺作品中的薄夫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她绝不是胆小怕事、只知苟且偷生的等闲之辈,而是深谙黄老道统并对宫廷政治高度敏感的复杂人物。因为,即使在汉代,《道德经》也不是拥有广大读者的畅销书,它的内容对于那些只求相夫教子为生的贤妻良母而言,不免显得枯燥而晦涩。然而,温文尔雅的薄夫人不但熟读这部书,而且还把其中玄而又玄的抽象哲理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足见她不是一个简单角色。代王刘恒本为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在他的哥哥惠帝刘盈死后且无儿子作为合法继承人的情况下,他自然具备入选为继承人的宗法地位。他被封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至吕后死时,已为代王十七年之久,也具备了为政的经验,且在治代期间表现“仁孝宽厚”,这无疑又为他作为被迎立对象增添了砝码。刘恒在当时的刘邦诸子中,又是“最长”者,自然更有被迎立的条件。然而,陈平、周勃等人并没有立即决定迎立刘恒为帝,他们曾考虑立齐悼王之子齐王刘襄,因为他系高祖长孙,在血统上符合条件,但其母家“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意即立齐王不便于控制,且有再度出现诸吕之乱的可能,故不可。宫廷也曾考虑过“立淮南王”为帝,但有人以其年少,“母家又恶”,遂亦遭否定。最后才考虑到代王刘恒,除了上述诸条件符合外,还有“太后家薄氏谨良”。易于控制,加上刘氏宗亲朱虚侯刘章与琅邪王刘泽都极力拥戴代王刘恒为帝,因而便有了迎立代王到长安即位的最后结局。由此可见,刘恒得以被立为皇帝,与薄夫人的低调、隐忍的处世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传说成立的话,那么这里的山川风物早已秉承了薄娘娘“抱虚守静”的处世理念,并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之中幻化为当地的风土民俗。所以,这里的一切都显示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气质特征。这里的一切仿佛都是天造地设而顺理成章的和谐组合。
娘娘滩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晋西北黄河古道,鸡鸣三省,晋陕蒙交界。在汉代可能各有隶属,而且在这样一个黄河分界、沟壑为邻的边关,各自远离政治中心。恐怕没有战争的纷扰、劫匪的关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穷是穷了一点,安宁是改朝换代之后休养生息的第一需要。薄姬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无论是逃避宫廷的血腥和险恶,还是为了儿子封疆治代作铺垫和预演,都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黄河在流经青藏高原后,好像专门要造福宁夏及河套地区一带,没有激流,没有峡谷,河水在地平线缓缓流过,人们在河边挖一锹,河水就流进庄稼地里、流到自己家里。之后,黄河在这里一拐弯,就进入晋陕峡谷了。刚进峡谷,水流还是舒缓的,平静的,这便孕育出了一个娘娘滩。娘娘滩是幸运的。周围是黄土高原的护佑,两边是黄河水的滋养。她嵌在峡谷,风平浪静,水波不惊,河水传递着外界信息,渔夫吟诵着当地小曲。这里没有碛口的激流险滩,没有壶口的雷霆瀑布,岂不安哉。
娘娘滩长不过800米,宽不过500米,实为河心台地,高出水面不过数尺,洪峰不上滩,水涨滩自高。到处绿树成荫,阡陌如画,鸟语花香。鸡犬相闻。从远俯视,她像河中一小舟,身临其境,宛若登上一舰船。岛上人远离尘世,躬耕自食;举竿垂钓,自得其乐。俨然陶渊明的桃花源,诸葛亮的卧龙冈。娘娘滩到底是上帝为薄夫人避难量身定做,还是为保育刘恒茁壮成长特意打造?反正在这里珍藏着薄夫人母子人生一段特殊的经历,这是汉代民众的福分,也是中华民族盛世之治的一个重要节点。
薄姬在娘娘滩避难一时,造福一方。她信奉黄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据传,薄娘娘来此隐居期间,恰逢百年不遇之大旱,瘟疫亦随之而来,黄河两岸人口牲畜损失惨重。为拯救生灵,薄娘娘不避虫蛇,孤身入山,亲尝百草,终于在当地山蝴里发现了一种草本植物可以入药。陷于绝境的百姓喝了薄娘娘熬制的汤剂,药到病除,神清气爽。当地百姓感念薄娘娘的恩德,把救了众多性命的野草称为“娘娘草”。而薄娘娘的名字也和“娘娘草”一样,代代相沿,永远地扎根于黄河两岸的百姓心里了。
薄夫人在娘娘滩不知居住了多长时间,在宫廷形势变化之后,她带着儿子——代名君刘恒走了,无论是人住长安,还是移居代国,其人生足迹,历史上没有详细记载,传说中也没有充分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带着黄河的记忆,黄土高原的印象,娘娘滩的素雅和晋西北人淳厚、野性和热情,裹挟着她崇尚黄老,主张出世,无为而治,以民为本的信念,开始了她人生新的旅程,一步一步奔向“文景之治”的春天。
责任编辑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