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南京市初中物理教师基本教学能力调研测试进行了分析,针对教师在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能力;测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1(S)—0004—6
1 总体概况
1.1 目的意义
提高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是我们全面有力推进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进一步推进校本教研,了解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状况,明确今后教研工作的思路,缩短城区和郊区(县)的差距,促进教师学习与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组织个人和集体备课,加强备课的规范性和针对性,注重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性,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增强教学反馈的实效性,推进校本教研,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10年1月16日南京市有八个区县共321位任教初三年级物理的教师参加了初中物理教师常规教学能力调研考试。
1.2 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为本学期9年级上册课本(苏科版)第14章第三节内容,课题为《欧姆定律》。调研采用检测的方式,检测时间为2,5小时。测试项目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2)简要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阐明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情,编制形成性检测题;
,
(4)对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补偿矫正的方法。(试卷见附页)
1.3 工作流程
目前南京市初中物理教材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注重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材内容大多从活动人手,关注实验,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个人才智的发挥留有较大的空间。在平时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凋研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常规的一些教学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完善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2009年9月29日,我们首先在两所学校请部分教师参加了初中教师常规教学能力调研测试(课题为声音的特征),2009年10月10日,我们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参加考试教师的试卷认真评阅,由于试卷的内容全是主观题,所以对试卷评分标准的制定是我们研讨的重点,其关键就是如何把握好“看点给分”。最后,大家对调研卷中的仃些内容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教师对备课中目标制定重要性的认识,随后我们在全市三所学校又组织了系列研讨活动,最后于2009年lO月30日,通过网络教研的形式将我们研讨的成果向全事的物理教师做了汇报交流。
2010年1月21日到23日,我们组织了网络阅卷工作,参加阅卷的17位教师中有15位教研员,经过认真研讨,大家对评分标准达到一致认同。23日下午阅卷结束后,各小组在一起组织了研讨工作,大家对每一大题答题中表现较好的和较差的方面做了分析,指出目前教师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开展教研活动明确了思路。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等第划分标准
按教师考试的分数,我们分成A、B、C、D四个等级,各等级测算的比例分别为前15%,15%~50%,50%~85%,后15%等。
九年级物理学科的控制分数为:A等级:≥83;B等级:≥76,<83;C等级:≥66.5,<76;D等级:<66.5
2.2 数据统计(以全市整体为例)
(1)总体等第比例
(2)内容得分率
(3)分类等第比例
分析: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表现不理想,D等第比例占15.46%。这些教师可能不重视自己专业的发展,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如何激发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热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分析:第一大题有三个小题,很明显教师备课时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不够重视。第二大题的四个小题中,教师处理重、难点的措施效果不理想。第三大题反映教师编题能力较低,平时对练习经常采用“拿来主义”。第四大题反映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全面,对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不清楚。
3 教师在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重点不突出。
不少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只是将教材本节的内容罗列一遍,没有联系本节教材的前后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教师将教材分析写成了教学重点。“学情分析”应该从学校的生源情况和目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来分析,而不少教师完全不懂学情分析的含义,将“学情分析”写成了“物理方法描述”或“探究方法描述”,或与“教材分析”混淆,如“应学会控制变量”、“本节重点是对控制变量法的掌握”、“本节内容难度较大”等。
问题2:目标编写前后不一,缺乏规范。
有的教师编写目标比较快,到具体备课时则把目标抛之脑后,所备内容与前面的目标不吻合。还有的教师往往是先写教学过程,最后再写教学目标,这样的结果必然带来课堂教学太随意。实际上,如果一位教师已经写好了教学目标,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就应该非常明朗了。
教学目标是一种行为目标。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实际编写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自己为主体,写出诸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内容。如果在以上目标中将“让学生”三个字去掉,这样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格朗兰德(美)指出:“依据教师打算做什么来陈述目标和依据教师希望学生应取得的学习结果来陈述目标,两者的区别是很重要的。”
问题3:目标编写层次不清,不可测量。
在《欧姆定律》这一节中,提供的教材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但不少教师在目标编写时涉及到伏安法测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计算,显然,在本节课完成这些内容是不可能的。不少教师对具体目标把握不准,含糊其辞,随意性的采用一些描述性用语,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准确的测量与评价。比如:体会到……,认识到……,让学生懂得……,“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等。以上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空洞、不具体,这样可测性和可比性很差,不便于实际教学时的把握和评价时的运用。
问题4:不知道重、难点,不区分重、难点。
有的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列为重点与难点,面面俱到,实质则是面面不到,没有重点。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是教学目标中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而难点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不易解决的操作困难或思维障碍。在此次考核中部分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学习“欧姆定律”内容时所存在的困难,如将重、难点都写成“理解由欧姆定律得到R=U/I并非R的决定式,而只是计算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认真研究学生及教材,还可能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学内容),将不同课时应该完成的任务全部集中到一起。
问题5:在叙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时,句句是精典,条条是精华,通篇皆理论,唯独没提怎样做,无可操作性。
教师表达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时,空话连篇,无可操作性。如部分教师在突出重点的思路和方法中写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来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的设置循序渐进,学生的思想活跃,积极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显然,以上措施“每堂课都能用”。
问题6:编写的题目内容超出本节课的范围,命题意图写得不准确。
不少教师编写了这样一道试题:“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当把5El电阻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