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兴趣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2010-12-31 00:00:00
物理教学探讨 2010年11期


  摘要: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但兴趣背后还有一些重要东西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具体的物理课堂教学案例,揭示了隐藏在兴趣背后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效率;物理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iHs)—0077—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如此的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才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谋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特别是全面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更是花样繁多,热闹非凡。然而,现实教学中,表面上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实足的课堂,其效率怎么样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一些探讨。
  
  1 真兴趣还是假兴趣
  
  一次在学习高中物理气体的压强后,讲到饮水机里压强的问题时,笔者问学生两个问题(1)饮水机与水桶接触处并未密封,为什么桶里的水不漏出?(2)如果水桶有一条缝,水会不会漏出?第一个问题,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使得水不会漏。第二个问题学生有两种意见,一些学生认为会流出来,一些学生认为不会流出来。正当这两种意见相互争直不下时,笔者建议同学们做实验,用刀把水桶划一个缝。同学们听说可以做实验,纷纷活跃起来,一致希望老师划桶。看到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笔者就用刀把水桶已划开一条缝,但由于缝比较小,当时并未时即看到水漏出。恰好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是早上的最后一节课。听到铃声,同学们根本没有耐心,大部份学生纷纷离开了教室。这样的场面,笔者很吃惊!刚才同学们的热情和兴趣跑到哪里去了?事后,笔者反思:
  (1)学生遇到问题时具有想把问题探究清楚的愿望,表现出一定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热情和兴趣并不能持久。随着探究情景的变化,这种兴趣会很快下降。
  (2)兴趣发展的水平有三个: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用新奇的刺激激发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反映了认识兴趣的初级水平。教学中要产生高效的课堂,就必须把兴趣引向更高的层次。
  
  2 有多少探究的热情和能力
  
  一次上课,有这样一道题,如图1所示,人眼在水面上观看水中的物体s,看到的像的位置在.
  A S的正上方S处
  B S的正下方S处
  C S的前上方S处
  D S的后上方S处
  这道题学生的答案有三种情况,有的学生认为像的位置在S处,有的认为在S处,有的认为在S处。哪个选项正确呢?学生都看着老师,希望老师明示。笔者让学生把问题弄清楚,但学生很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于是笔者给了学生三个建议:
  (1)自已做实验看看.
  (2)作图证明
  (3)用数学证明
  第二天一大早,笔者去办公室,一个同学早在那里等着。这位同学说,用数学的办法证明了这个问题,虚像点应在S。处。随即笔者认真地看了学生的证明过程,用了好几页纸,过程和结果都做对了。笔者问学生用了多少时间,他说用了几个小时,昨天晚上一点多钟才把问题证明完。听了这位学生的话,笔者很感动。上课时,笔者问学生做的情况,结果出乎意料,几乎没有人去做实验;很多同学画了图,但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每个班只有3、4个同学,画了图,并把问题弄清楚了。所教三个班中仅有一个同学用数学的办法证明了这个问题。通过这件事,笔者想到了这些问题:
  (1)学生对不熟悉的题目常常不知道从何下手,他们非常希望老师告诉结论。
  (2)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本题学生没有现成的套路可行,需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感到困难,如果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求解此题,学生要用量角器选取两个入射角,然后用折射定律算出折射角,因为画图求解,入射角和折射角都要用量角器准确地量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事后问学生为什么不做?部份学生是因为不知道怎样做,部份学生是因为怕麻繁,要量角度,要计算,要查数学用表,对于这些繁琐的东西不感兴趣。由此可见:现实教学中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是不令人满意的。
  (3)学生不习惯于做实验,没有做实验的意识。本题做实验是最简单的,打一盆水,在盆里放一个东西就可以观察,但统计显示,做实验的同学寥寥无几。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的学生没有做实验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教学算不算成功?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这样的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有好处,但平时教师们对这方面的要求太低了,学生们都不去做。建议教材把这样的内容放在物理教学的正文中,把它作为教学的刚性内容去完成。
  (4)对于未知的东西,想要从心里把问题探究清楚,产生持久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冲动是学习中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样的学生太少了,或许不足千分之一。对于理科教学,教学后学生是不是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冲动应该是评价课堂是不是高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3 知识落实了吗
  
  一次在讲光的折射定律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一个小实验引入课题,如图2所示,在一张水平桌子上放一个小盆,盆里放一个小物体,让一个同学站在离盆几米远处,调整小物体放在盆底的位置,让该同学刚好看不到盆里的物体,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看见盆里的物体?(2)原地站高或跳起;(3)把盆放倾斜;(4)用一块平面镜反射。随即让该同学按上述方法一一去做,看到了盆里的物体。这时,笔者又问,还有其它的办法吗?思考片刻后,部份学生说:向盆里倒水可以看到。随即,笔者向盆力倒入水,学生看到了盆里的物体。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高涨。于是笔者顺势引入光的折射问题,布置学生看书,最后介绍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对光的折射的研究以及最后由斯涅耳发现光的折射定律。这节课下来,笔者感觉很好,教学流畅,学生兴趣高涨。课后检查学生的作业时,却让笔者很失望。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光以同一入射角从真空射入不同介质,则折射率越大的介质:
  A 折射角越大,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大
  B 折射角越大,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小
  C 折射角越小,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大
  D 折射角越大,表示这种介质对光线的偏折作用越小
  所教三个班165人,80人做对此题,正确率约48%,统计显示:学生对偏折的概念不够清楚,什么叫偏折?什么叫偏折大?什么叫偏折小?在入射角相同的情况下,折射角大小与偏折大小的对应关系怎样,学生没有理解清楚,导致作业出错。笔者反思如下:
  (1)本节课利用小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高效的第一步。在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让学生看书缺少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看哪几个段落?学生能不能看懂?对所学习内容理解了没有?这些问题本节课都没有落实清楚。
  (2)激发兴趣后,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是课堂教学高效的关键。学生要从兴趣的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懂;的感觉,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让学生看书没有错,但知识目标需要落实清楚。落实知识目标可提出一些有梯度的问题。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就不断地感受到学懂的喜悦,兴趣不断得到强化,思维不断走向深入。
  (3)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还不够。要全面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追求“三维”目标的成功融合。本案例中,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是成功的,但知识目标的完成显得不足。
  新课程已真实地走入我们的课堂,它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但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些困惑,上述案例是教学中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得到同行的帮助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3]施良方,崔允.绑.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殷传宗,查有良,廖伯琴.物理教育学研究[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栏目编辑 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