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岁,是宝宝熟悉环境,探索环境的重要时期,在父母看来有些过激的行为,对宝宝来说却是必要的,因为宝宝在了解身边的事物,尝试应对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边界行为”,即,宝宝的探索行为是为了找到安全的边界,宝宝只有明确了什么是危险的,才能知道什么是安全的。“边界”就是我们成人常说的“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宝宝来说再形象不过。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宝宝淘气,限制他积极的探索行为,但不限制不意味着纵容,父母适当的指导同样意义重大。如果父母用宝宝喜欢的游戏巧妙地指导他,则效果最好。
如果宝宝无视你的“不”
当无知无畏的宝贝飞快地冲向车来车往的大街,或拿着一枚铁钉塞向电源插孔,或使出吃奶的劲儿想拔掉天然气的皮管,父母们多半要被吓出一身冷汗。让父母们抓狂的是,宝宝对父母的喝止根本不当回事,这次淘气不成,下回等父母不
在场的时候继续冒险。必须承认,父母的警告越多,就越没效果;另一种情况,父母吓住了宝宝,也就扼
杀了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使其从此畏首畏尾,什么都要仰仗父母。那么,怎样不打击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时又让孩子尽量远离危险呢?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让宝宝邀请几个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大家随着音乐各做各的事,看书、跳舞、蹦跳,干什么都行。突然,你关掉音乐,并大喊:“冰棍儿!”此时不管孩子们在做什么,都必须停下,不许说话不许笑,身体也不能动,就像被冰冻了一样。孩子们最喜欢这种游戏,一定会乐此不疲,即便在非游戏时间,他们也愿意听到“冰棍儿”就保持不动。在他们喜欢并习惯这样的“速冻游戏”之后,你可以关掉音乐,使环境更接近日常生活场景。你会发现,当你喊“冰棍儿”,照样能“速冻”他们。
这个游戏应用了心理学上的“条件反射”原理,看似简单,却非常有效。常玩这个游戏,“冰棍儿”就成了宝宝的安全词——只要保持不动,就不会有事。当孩子们接受了“冰棍儿”这个喝止口令,父母就可以当指挥官了。父母们会发现,当孩子再做“惊世骇俗”的事,“冰棍儿”比“别动”“停止”“回来”“放下”等都管用。当然,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明白“冰棍儿”不过是个代称,具有具体意义的其他警示语才是重要的。提醒父母朋友,“冰棍儿”不能滥用,滥用则无效。
如果宝宝不愿分享
首先要说明,不愿与别人分享东西对孩子来说是很正常的,因为2~4岁的宝宝正在建立自我意识,他认为只要是喜欢的就应该是自己的,所以他会非常无礼地抢夺小朋友手里的好吃的或好玩的。再大一点,宝宝弄清了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但他的本能是保护自己的东西不被抢走,根本没有分享意识。如果此时父母教宝宝学“孔融让梨”,效果往往不好,因为宝宝不会理解,还以为那是游戏,当长辈没有把最大的梨还给他,他会认为游戏被破坏了,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不过,分享意识应该从这个时候开始启蒙,启蒙的方式应该以宝宝能接受为准。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家人或几个小朋友集中在客厅里,你拿出一个有趣的东西,比如一条漂亮的围巾,对全家宣布:现在,每个人都可以轮流戴一会儿这条围巾,但向别人要的时候,一定要说:“你好!我可以戴一会儿这条围巾吗?谢谢!”游戏开始,你先戴上围巾,要做出很舒服很高兴的样子。另一个成人先来示范,吐字清楚地说:“老公(老婆)你好!我可以戴一会儿这条围巾吗?谢谢!”围巾顺利转手。过一会儿,孩子会去尝试:“妈妈(爸爸)你好!我可以戴一会儿这条围巾吗?谢谢!,'如果宝宝说错了,没关系,让孩子重复一遍,然后把围巾给他。再过一会儿,父亲或母亲再去向宝宝提出请求,孩子觉得好玩,多半会欣然成交……如此轮流相互提出请示,相互满足,孩子会觉得很有趣。
注意,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要让宝宝体验分享的另一层重要的意思:轮流。如果宝宝知道与人分享不意味着失去,早晚还会回到自己手里,他会欣然用这种方式交朋友。玩这个游戏时,小朋友越多越好,因为只有能力、权力相当的人在一起,分享才有平等、友好的愉快气氛,也更真实。玩过这个游戏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也会相对大度。
可能有的家长会问,在家玩这个游戏当然会顺利,如果在幼儿园,宝宝让出了好东西,要不回来怎么办?是的,会有这种情况,不过没关系,宝宝的交际能力正是在挫折中学到的;换言之,交际能力不好不是不会交际,而是害怕遇到挫折。勇敢的宝宝总会有好人缘,再说,“你好”“谢谢”等礼貌用语,通常情况下会获得同伴的好感,相比抢夺,挫折要少得多。
如果宝宝乱翻东西
上面说过,0~6岁是宝宝熟悉、探索环境的重要时期。开始,宝宝是用眼睛观察环境,会走路了,他会各个房间走走,更愿意在某个角落里暂时安身,再大一点,孩子就会乱翻东西。抽屉、衣柜、壁橱、书架,甚至到了别人家,宝宝也忍不住好奇心,动手动脚。在成人看来,这很不礼貌,很没教养,但对孩子来说却没那么多道德涵义,他只是想看看、摸摸而已。但宝宝这些非恶意的行为有时是危险的,比如厨房的刀具、卫生间的消毒液、酒柜里的玻璃器皿等危险品,孩子不小心有可能受到伤害。要让宝宝从小学会自我保护,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游戏很简单,就是带宝宝参观家的各个房间,分别介绍哪些东西他可以动,哪些不可以动。比如,带宝宝来到厨房,打开装刀具的抽屉,对他说:“这个,宝宝不可以动,危险。”然后指着搭抹布的绳子说:“这个,宝宝可以动,可以用来擦桌子。”指着放碗筷的柜子告诉他不能动,指着存放报纸的整理箱告诉他可以动,等等。一天不要介绍太多,太多宝宝记不住。不过,孩子会非常喜欢这个不算游戏的游戏,因为他心中的疑惑一个接一个解开了。
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注意一个要点:宝宝能动和不能动的东西要差不多一样多,不能全都不能动,更不能全都能动。这样宝宝才能自然地认为游戏是公平的,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另外,尽管乱翻别人的东西有侵犯隐私之嫌,但父母不必对宝宝讲这些,只以安全的名义告诫宝宝就够了,因为宝宝不懂侵犯隐私这些成年人的复杂规矩。假使父母对孩子说,乱翻别人的东西就是想偷东西,是坏行为,不仅无助于孩子形成道德意识,反倒会让宝宝产生恐惧心理,做事畏首畏尾。
如果宝宝举止粗鲁
家长们都有体会,四五岁的宝宝下手不知轻重,尤其是男宝宝,玩耍中弄哭小伙伴的事时有发生,在家闯祸就更是家常便饭了,有的把父母的高档手机摔坏,有的打碎台灯、瓷器,我的一个朋友家的5岁“小暴徒”居然拿爸爸的手机当飞镖玩,结果飞出的手机正砸到电视机上,两件贵重电器同时报销。怎么让宝宝文明些呢?摆事实讲道理多半没用,恐吓和惩罚对孩子的成长又不利,那不妨试试这个游戏一
许多动画片中都有“仙女”这个角色,又可爱又神奇,大受小朋友的欢迎。仙女的经典动作是轻盈地飞。给小动物治病是用手指轻轻地摸一下,嗓音也是轻柔甜美,总之做什么都是“轻”的。如果你不想让宝宝碰碎一只高脚玻璃杯,就对他说:“这个,要用仙女的手指摸。”宝宝立刻就知道那是怎样一种“轻”了,而且很愿意学一学可爱的仙女。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不能以文明为唯一标准,让宝宝处处学仙女,因为有些事情用过于谨慎的心态去做就是无能,比如篮球、足球、游泳等大多数体育运动,所以,父母还要给宝宝提供点当“小暴徒”的机会。同时让宝宝明白,做不同的事,需要不同的方式。
如果宝宝出语伤人
诚实是美德,但有时不讲技巧的诚实却让人很尴尬。比如,宝宝生日,奶奶特意买来礼物。宝宝打开一看,说:“我不要这个,我已经有了。”再比如,宝宝陪妈妈逛街,碰到妈妈的同事。宝宝很关注阿姨的发型,突然说:“你的头发真难看!',在公园里,宝宝一脸真诚地问一位残疾人:“你走路怎么一歪一斜的?”人们常说,童言无忌,是可以原谅的,却是需要改变的,因为礼貌同样是宝宝必须具备的美德。不妨试试这个游戏——
全家人聚在一起,每人都要准备一些很破烂的东西,比如爸爸找到一片枯树叶,妈妈找到一块准备丢弃的洗碗海绵,姥姥拿出一个空饮料瓶,宝宝则翻出一个脏兮兮的玩具熊,总之看上去都不能当礼物的东西,却偏偏要拿它们当礼物相互赠送。要求是,每个人都要把别人送来的礼物夸赞一番。比如,“这块海绵的颜色跟我衣服很配啊!谢谢你!”“这空瓶子正好可以给我当花瓶,谢谢!”当宝宝的礼物被人赞赏,父母要不失时机地问宝宝:“别人喜欢你的礼物,你是不是很高兴?”宝宝当然会使劲点头。礼物轮换几圈,孩子就学会感谢别人的好意了。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理解,收到别人的礼物,即收到别人的善意,而不要拘泥于礼物本身的价值。这是故意用破烂儿来当礼物道具的深意所在。
【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