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等

2010-12-31 00:00:00
现代家长 2010年12期


  我梦想有一天,随便和一个杂货店老板攀谈,发现他喜欢研究汪精卫;或者一个中学生,他在研究香港的蝴蝶。人们把追求知识当做嗜好,没有特别的理由,只为好玩、过瘾。
  香港媒体人梁文道说。
  这一代大学生在没学会生存之前先学会了生活。校园里,多数人对以后想做什么工作一脸茫然,却清楚地知道未来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
  《新周刊》谈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本人即将毕业,马上面临失业,我愿月付一千,求购工作经历。
  一家知名公司在某大学招聘时,几百名学生去应聘一个岗位,不少学生提出愿“零月薪”上岗。为在众多招聘者中胜出,一名学生写出这样的自荐语。
  高考这个模式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它把淘汰作为目的。在这种高压的考试制度下,学生被逼得好像富士康的职工,每天16个小时不间断学习。另外,高考本身科目的设置有误,现在只是淘汰了记忆力不好的人,因为它不考德育,不考体育,还不考美育。
  成都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语。
  家庭教育的秘诀:闭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所有的孩子的模仿力都比奥斯卡影帝影后出色一千倍。
  郑渊洁谈家庭教育。
  爸爸妈妈。我可以去你们家玩吗?
  记者采访留守儿童时,一个7岁男孩对在外打工的父母说了这句令人心酸的话。
  日本人从小看《圣斗士星矢》,学到了责任和坚韧;美国人从小看《变形金刚》,学到了思维和自由;咱小时候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生活真美好,狼不吃羊了,乖乖去做小绵羊。
  有网友说。
  
  调查
  
  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
  全国妇联、全国心系好儿童系列活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长期远离父母,45.1%的留守儿童“感到心里孤单”,三成以上的孩子出现心理卫生问题。
  本次活动对54万户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占了六成以上,电话成为家长与留守儿童主要的沟通方式_32.9%的家长每天会和孩子联系一次,39.8%的家长每周会和孩子联系一次,21.1%的家长一个月才会和孩子联系一次,4.9%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1.3%的家长甚至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查中,有45.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产生的最大影响是“感到心里孤单”;对学习的影响次之,26.9%的孩子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导致自己“学习没人指导监督”;对生活上的影响排在第三位,15.4%的孩子表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生活没人照顾”。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留守儿童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在调查中,相当多的孩子最想对父母说的是“爸爸妈妈,我好想你们”。
  相关研究表明,32.2%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卫生问题,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36.6%,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检出率为28.2%,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等。
  (《京华时报》)
  家庭藏书量影响
  孩子终身教育
  美国内华达大学发起的一硕研究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良好的阅读环境有直接关系,而与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阶层并无甚大关系。调查报告称,家中“书香四溢”的孩子受教育的时间比家中“书架空荡荡”的孩子平均长3年。
  这项研究调查主要针对当下学生阅读时间逐年递减现象。研究者担心,一些学校老师正不得不抛弃书本,以活页练习册等作为教案为学生上课,以促进学生在识字测验等考核中取得好成绩。美国儿童桂冠作家迈克尔·罗森表示:“中小学时代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从小博览群书能够增进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终身受教育的机会,但很多学生甚至读不完一整本小说。”社会学教授玛丽亚·伊文斯博士表示:“我们究竟应该为孩子在哪方面投资呢?无疑,在孩子们的房间中摆放一些书是较为简单和经济的做法。点滴投资能够换来长线回报。”
  在调查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27个国家超过7万人的家庭情况、学业经历和就业收入情况,借此评估家庭环境对教育机会的影响。结果显示,家中是否充满书籍,是造成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能否继续接受教育的差别的重要原因,若以孩子们未来收入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大约30万美元的差值。
  值得一提的是,初步研究显示,历史和科学类书籍最能让孩子们受益。
  (网易教育)
  
  提醒
  
  别忽视了对孩子的
  心理抚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日前称,在刑事案件中,较多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她建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对子女的心理抚养,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李玫瑾对此表示,健全的家庭结构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李玫瑾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在其幼年心理经历中找到线索,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李玫瑾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子女。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父母亲自抚养子女,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李玫瑾建议,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培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李玫瑾说,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抑制孩子任性,防止其压抑,制约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李玫瑾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孩子的意志。(《中国妇女报》)
  
  资讯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
  首选国企
  日前发布的2010年度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首选国企,次选合资以及事业单位。外企跌出前三位落到第五位。
  “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活动”历时半年,覆盖全国各地700多所高校,由近20万名大学生投票产生。本届“最佳雇主前十名”分别是:中国移动、阿里巴巴、海尔、微软中国、中国银行、谷歌、联想集团、宝洁、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电信。
  (中国广播网)
  美国教育部发布家长指导孩子上网手册
  日前,美国教育部与相关机构合作,发布了一本帮助家长指导孩子上网的实用手册《NET CETERA:Chatting with Kids About BeingOnline》。手册中指出,家长在指导孩子上网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 提醒孩子,在网络上写下文字,或上传图片等网络行为是会引起反响的。
  2 告诉孩子,某些信息可能会被很多人看到。因此,要把握在网络上所发表言论的适合性,不要随意粘贴图片或上传视频,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变更其他人上传的有关自己的照片。
  3 提醒孩子,一旦将信息公开在网络上,是无法收回的。即使从某个网站上删除了相关信息,该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其他网站转载或已经被其他用户保存。
  4 一些社区网站、聊天室或者博客空间具有较强的隐私设置,提醒孩子使用该项设置,并帮助孩子确定哪些人可以被允许查看有关信息。
  5 关注孩子在网络上交往的朋友,建议孩子最好只和自己认识的人进行网络联系。
  6 提醒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要在网络上谈及与性有关的话题。
  7 了解孩子在网络上做什么。了解孩子经常浏览的网站能够有助于理解孩子的行为。如果担心孩子在从事危险的网络行为,可以通过检索他们常使用的网站了解他们发布了怎样的信息。
  8 鼓励孩子当感觉到来自他人的威胁或者感到不安时,要及时告诉父母,父母会根据情况报警或者反馈给网络监管部门。目前大多数网站都向用户提供了报告可疑或不良网络行为的功能。
  9 引导孩子创建一个安全的用户名。安全的用户名应当不暴露自己的年龄、住所、性别等信息,也不要和电子邮箱的用户名一致。
  10,帮助孩子明确哪些信息是应当保密的,比如电话号码、社保号码、银行账号、信用卡号以及家里的财政信息等。
  (《都市女性》)
  本科专业新增140个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同意并公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名单,140个新设置本科专业获批。新增专业着重培养物联网、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与技术、数字电影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从2011年开始招生。
  (《北京青年报》)
  【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