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孩子说“不”

2010-12-31 00:00:00孙云晓
现代家长 2010年12期


  美国的一位母亲塞斯娅·怀斯写了一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中译本《可以对孩子说不》),我看完后十分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女孩问: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朋友的妻子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女弦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主人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朋友的妻子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没想到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可女儿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朋友的妻子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
  我觉得这位外国妈妈十分理智。试想,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她今后说话能不注意吗?她还能乱说吗?我常常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她就会刻骨铭心地记着:今后说话要慎重,想好了再说话。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要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经常领着一个邻居的小弟弟一块玩,两人在附近一家饭店的停车场玩得很开心。保安人员最怕孩子在停车场玩。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汽车。他的职责要求他必须把孩子轰走。可是小孩有逆反l心理,那一次,女儿领着那个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过来追他们。女儿很狡猾,她事先已经侦察好了,从饭店到家有一个铁栅栏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就跑,过了铁栅栏门就逗那个保安。保安想了一招,这一天铁栅栏门没锁只是挂了个钩,抓到了小弟弟,女儿赶紧往家跑,吓得魂飞魄散。
  我感觉不对,就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一昕就明白了,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小弟弟给抓走了,你能在家待着吗?”
  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我对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让他把小弟弟给放了。”可女儿一个劲地直摇头,说:“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爸爸相信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你一定要去!”女儿没办法了,哭着去找保安。这个事情终于解决了。
  父母对孩子说“不”,其实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却经常犯错误。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赔礼道歉,渐渐地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他解决,甚至认为父母替他赔礼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J育的一个失误。
  我的教育建议是:
  首先,父母要藏起一半爱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吃了苦头,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记忆很深刻。
  其次,父母要对孩子申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事先和孩子定好规矩。如外出购物或到餐馆吃饭时,要和孩子商定好:不能买计划外的东西,不许吵着要额外的东西吃等,还要对孩子强调,如果不守规矩,我们就走。
  最后,父母要适当运用“命令”。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可能因为经验不够或者胆量不足而不敢或不愿意承担责任时,需要父母运用“命令”。要相信孩子的潜力,有时用“命令”强制孩子去体验,可能效果会更好。
  【编辑: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