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孩子的6项基本原则

2010-12-31 00:00:00
现代家长 2010年12期


  我们都知道,适时地表扬和夸赞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是夸奖孩子也有一定的原则,如果夸奖被滥用,不仅达不到鼓励的目的,还可能让孩子变得骄纵、自大。要使夸奖能够真正打动孩子,家长应遵循以下原则:
  
  原则一:表扬要具体。
  
  父母要具体指出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好,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不能走过场一样泛泛地说:“做得不错,继续努力。”表扬越具体,孩子越清楚什么是好的行为。比如,客人走后,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今天叔叔给你东西,你马上说谢谢,真有礼貌。”孩子写完字后,挑出几个写得好的对他说:“妈妈喜欢你写的这些字,每个都干干净净,没有出格。”他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告诉他:“你让小朋友玩你的玩具,肯和小朋友分享东西,你真是个好宝宝。”
  真诚、有内容的夸奖,会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从而产生真正的满足感。
  
  原则二: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而不仅仅表扬结果。
  
  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夸奖他“真聪明”,是不合适的,应该夸奖孩子用心学习、考前做了充分准备。因为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的,孩子无法改变,而努力认真却是可以通过自律做到的,表扬强化了他认真努力的行为,下次他会再接再厉的。而过多强调孩子的聪明,孩子会自恃聪明不去努力,甚至以卖弄聪明的方式来讨大人喜欢。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自大、浮躁,进而看不上不聪明的同学。而当他遇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时,又会产生自卑感。
  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夸她漂亮不如夸她:“笑得真甜,很有礼貌。”因为外表不是她能决定的,如果大人过多地在意外表,会让孩子以为天生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进而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对她的成长不利。而微笑有礼是她能够做到的,外界的表扬强化了她的礼貌行为,以后她就会成长为一个总是面带微笑、很有礼貌的人。
  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及格,父母鼓励他下次考及格。下次,孩子真的考及格了,父母要和孩子讨论成绩为什么提高了,要对孩子付出的心血进行赞赏,而不要单单强调“及格了”这个结果。
  父母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给孩子设立的目标,不能超出孩子的能力。每个孩子的能力都不尽相同,表扬能够让孩子做事更有热情,更有兴趣,更加努力,但最终结果却不会超出他的能力之外,父母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如果你设立的目标,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最终会使他陷入沮丧和自我贬低的负面情绪之中,到最后破罐子破摔,不管表扬还是批评都不管用了。
  夸奖、赞赏最适合用在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性格特点上。在学业上,要看到孩子的强项在哪里,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在擅长的方面做得最好。
  
  原则三:在孩子失败后鼓励。
  
  很多父母习惯于在孩子取得成绩后给予表扬。实际上,孩子在失败时,更需要父母的支持和肯定,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时刻。
  一个孩子参加柔道比赛,他竭尽全力,最后还是以微小差距输了。下场后,孩子累得虚脱了一样。这时,孩子的爸爸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失望之色,使劲搂住他说:“儿子,好样的!和对手拼到了最后,我为你的勇敢顽强而骄傲!”这个孩子因为爸爸的鼓励越战越勇,后来取得了好成绩。而他最大的收获不是在赛场上,而是在做其他事情时也有一种不畏失败、坚忍不拔的态度。
  父母要鼓励孩子不怕失败,不求完美,敢于尝试直至成功。有研究显示,在竞赛中后来居上者比一路领先者内心更自信。
  原则四:在公开场合,表扬孩子好的行为。
  中国父母喜欢在人前夸别人的孩子,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做法,其实最伤害自己的孩子。想让孩子自信,家长一定要在人前表扬他,诚心诚意地把孩子的闪光点提出来,让孩子感到你为他骄傲。人前表扬,即使是很小的事,比如孩子出门会帮妈妈拎东西,对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效果很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开场合表扬的一定是孩子性格与行为上好的地方,而不是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若是后者,性质就变了,成了炫耀。同时,“人前表扬”和“人前表演”绝不能混为一谈,有的母亲喜欢让孩子在人前把特长表演一番,有作秀和攀比之嫌,容易让孩子变得虚荣。
  
  原则五:不要事先赞扬。
  
  有的父母在孩子考试前说:“你肯定能考好,爸爸妈妈等着你的好消息。”这看似鼓励的话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很大压力。我们经常听到某某考生临场发挥失利,就是因为孩子心理承受了太大压力所致。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考试就像平时做作业一样,正常发挥即可。
  原则六:少用物质奖励。
  不少家长喜欢采取物质奖赏的办法来鼓励孩子,许诺孩子考试得了高分,便买贵重物品或出门旅游,可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为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将喜欢绘画的孩子分为AB两组,他们对A组的孩子许诺:“只要画得好,就给奖品。”而对B组的孩子说:“我想看看你们创作的画。”两组孩子都画了画。心理学家通过暗中观察,发现A组的孩子绘画兴趣明显降低,而B组的孩子却兴致勃勃。最后检验画作,B组孩子的画充满创意,平均水平明显高于A组。这个实验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组都进行过,结论完全一样。
  按常理推断,给予奖励会提高孩子的绘画兴趣和水平。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家解释:奖品虽然可以强化某个行为,但它会使人把兴趣集中在奖品上,而非被奖励的行为上。
  画画这种短暂的一次性活动,物质奖励尚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需要孩子长期努力才能见效的行为,比如学习,物质奖励就更不适合了。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期末考试考进前十名就买电脑,孩子暂时会为了奖品冲刺,但这种刺激会使孩子渐渐丧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属于釜底抽薪的行为。家长要想让孩子在学业上有长进,就得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精神,让他们对探索未知世界、解决难题本身有兴趣才行。
  最后要说的是,家长表扬孩子的态度和语气有时比说的话更重要。夸奖孩子时一定要真诚,发自内心,实事求是,不能明夸暗讽、言不由衷或夸大其词。孩子非常敏感,你的一次虚伪或许就会让孩子再也不信任你。而有时,一个充满爱的眼神,一个紧紧的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编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