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家里穷,我考取了省重点中学,父母七拼八凑勉强拿出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到了新学校,我觉得自己像外星人,同学们的谈话我插不上嘴,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我也没有财力参加。于是,我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但效果并不理想,这让我的心情越发沉重,不知如何解脱。
王新海
答:我提些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及时识别压力源有时人们感到有沉重的压力感与紧张感,并感到被其包围,却忽略了究竟是哪些事情或想法正在威胁自己。遇到上述情况时,不妨静下心来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我在担心什么?我的哪些愿望和需求没有获得满足?什么事情让我觉得难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挫折、内心的冲突、某些信念等,都可能成为压力感的来源,只有找到源头才可能真正解决它。
阅读人物传记成功人士的背后,大都有常人没有的挫折和闲苦。读读名人传记,能帮助你从他人的人生经历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也许,你会突然认识到,家境贫寒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积极寻求帮助没有人是一个孤岛,人人都需要支持和帮助。同时,你要明白,求助并非依赖,独立也不意味着孤军奋战。我们既要热心助人,又要善于求助他人。
学会缓解矛盾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的大小不足以决定人的适应结果,原因在于我们是否运用了较为有效的方式来对付压力。酗酒、吸烟、自责、沉迷于网络不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不妨想一想:就目前处境而言,我能够做些什么让自己感到好受些。
合理的归因方式人们常会对事情的结果做出某种解释,而单一、片面的解释往往导致自我挫败,如骂自己笨或命不好,这样会失去努力的信心。事实上,事物的发生很少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面对失败或不如意,不要作单一的归因,苛刻而绝对化地要求自己,也是对心灵的残害。
正确看待贫困家庭贫困不是你的错,它并不能反映你的人品、学绩和能力。另外,贫困不等于没有尊严和权利,你不要过敏于“贫困”的标签。
克服性格弱点贫困生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强于同龄人,但同时也容易表现出自卑、胆怯、孤僻等特点,这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他们在生活、交友、学习等方面施展才华。因此不妨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打破闭锁、胆怯的心态,开放自己,勇敢走出一个新天地。
约束自己尊重孩子
问:女儿上中学后跟我日渐疏远,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我很想努力做些什么,让孩子喜欢我。请问,我该怎么做?
方琼
答:1 变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比如,家长不想让孩子看言情小说,可以和孩子商量,说明看这类小说的利弊:这类书不是不可以看,而是以后再看也不迟。这样的方式,容易使母女形成共识,孩子也会在商量的气氛中感觉自己正在长大,有了自主能力,认识问题的水平有了提高。
2 寻找新的话题。已经唠叨了上千次的话题,应该尽量避开。非说不可的话,也要换个说法,如,把“妈妈当年……”改成“陈景润当年”“李嘉诚当年”,这样说孩子喜欢听,觉得是在激励她,暗示她以后会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她还会为家长知识面宽而感到自豪。
3 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要帮助她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如果想不出办法,就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安慰吧!引导孩子回忆她辉煌的时刻、成功的瞬间,做什么事情最拿手,帮孩子找到长处和优点。这样孩子会树立起信心,觉得母亲理解自己,相信自己。家长绝对不能在孩子失误时,再埋怨、指责、训斥。火上浇油,只能让孩子更加焦虑。
4 勇于向孩子认错。人都有急躁、激动、愤怒、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家长在气头上,打骂孩子的情况是常有的。但打骂过后,多数家长会感到内疚。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孩子会更喜欢家长,孩子也会学习家长这种勇于认错的品质。
5 去掉多余的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哪些爱是她不愿意接受的。诸如给她盛饭、劝她吃菜……凡她能做、时间又允许的事,就让她自己做。在做的过程中,给她一定的指导,让她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会使她感觉自己长大了,能力增强了,还能让她更深地体会家长的甘苦,从而打心眼里更喜欢家长。
说话语气也是信息
问:有个做教育工作的朋友对我说“父母的语气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很感兴趣,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希望专家给以指导。
高明
答:父母说话的语气的确对孩子影响很大,因为语气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有时比内容更丰富、更细腻。孩子敏感而单纯,很容易就能从语气中判断出父母的态度,而不是从说话的内容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对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
尊重的语气。孩子从两三岁起,自我意识开始萌芽。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越发强烈。孩子有了主见,当他提出不同看法和要求时,父母不要认为他不听话,粗暴地呵斥他。比如,你想让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玩会儿,你不能大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看你将来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厌恶学习。如果你改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跟小朋友玩十分钟。十分钟后,可一定要学英语啊。”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要孩子去做某件事,可用商量的语气。这种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乱丢的玩具收拾一下,可以这么说:“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吧。”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反感,迫不得已去做,也不开心。
赞赏的语气。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好,可他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给你看时,你不要轻描淡写地应付:“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孩子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有了快乐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鼓励他再次尝试。比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打碎了碗,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你应该鼓励他:“没关系,以后先试试烫不烫再端。”这样,既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又给了他再次尝试的信心。
解决难题六个步骤
问:当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帮助他:一是给予忠告;二是干脆替他解决。然而,我发现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处理问题。请问,再遇到类似问题,我该怎么办?
谢春华
答:忠告是强加于孩子身上的警告,而替他解决则会使孩子产生依赖习惯。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父母最好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学习过程包含六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和澄清问题
家长的倾听,让孩子觉得他们是被了解、被接纳的。所以,家长要耐心倾听,从中了解孩子感到棘手的问题,并帮助他理清思路,让他清楚面临的困难。
第二步: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法
1 让孩子假设问题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朋友身上。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替别人解决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不知所措,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对孩子说:“如果小明有同样问题,你会告诉他怎么办?”当儿子提出他能想到的所有解决方法后,再问他:“你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个最好?”
2 运用角色扮演的技巧。
让孩子扮演有问题的当事人,再由父母扮演先前孩子所扮演角色的当事人,藉此机会向孩子展示不同的处理方法。角色扮演完毕,询问孩子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他的有何不同。
3 提出建议。
建议不同忠告,“忠告”是告诉对方应该做什么;“建议”则是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孩子拥有自由的选择权去接受或拒绝。提建议时,最好采用这样的问句:“你考虑过这个方法吗?”“如果用这个方法,你认为如何?”
第三步:评估所提出的方法
面对问题,能想出的解决方法都想出来了,这时就必须加以评估。一次评估一个方案,且询问孩子对每个方案的意见。
第四步:选择一个解决办法
询问孩子“你认为哪个方法最好”,让他自己做决定。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解决方法不可行,就帮助他了解这个方法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必须牢记,除非情况紧急,否则选择权应由孩子掌握,因为当事人必须对其行为后果负责。
第五步:承诺行动
“尝试”与“做”存有极大差异。人们说“我试试看”,通常是怀疑这方法不可行;然而,解决办法所要求的是对行动的肯定承诺。无论如何,必须要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去执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
第六步:设定评估时间
得到孩子承诺行动的肯定答复后,要设定评估时间。如果在双方同意评估的时间之前,孩子抱怨计划不可行,你要表示理解。
按照这六个步骤走,孩子就掌握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假以时日,他会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解决更多难题的。
【编辑: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