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孩子更需要积极的心理暗示

2010-12-31 00:00:00
现代家长 2010年12期


  个案:过分追求完美的孩子
  
  我的儿子阿健今年14岁,在市里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二,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考上重点高中肯定没问题。阿健不怎么爱说话,但很听话,也很懂事。他不会打网络游戏,不爱上网,学习之余,不是看书,就是帮我干家务,亲戚朋友都说,现在像阿健这么听话乖巧的孩子已经很少了。
  可是,我总隐隐约约觉得,阿健身上有些东西让人很担心。
  前两天,晚上10点,我端了一杯牛奶送到阿健的房间。“儿子,10点了,该休息了,喝完牛奶就赶紧去睡吧!”我催促道。阿健头都没抬,说:“妈,你别管我,先去睡吧,我作业还没写完,得晚点。”“怎么?今天作业特别多吗?”“不是,本来作文已经写完了,不过前面有两个错字,虽然改过来了,但怎么看都不顺眼,我就给撕了,重新抄一遍。”我惊讶地问:“就错了两个字,改过来就行了,干吗非得重抄啊?”“看着太不整洁了,还是重新抄一遍好。”阿健不以为意地说。我默默地离开了。那天晚上,原本10点半就准时休息的阿健一直折腾到11点多才上床睡觉。
  其实,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阿健身上很多次了。最初,我对阿健这种追求完美,严格要求自己的个性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相反我是欣喜和兴奋的。那时,我庆幸在失去婚娴之后,还拥有一个懂事乖巧的儿子。
  阿健9岁时,因为互相都厌倦了无休止的争吵,我和丈夫协议离婚了。阿健爸爸离开的那天,原本以为从此可以解脱的我却感到莫名的失落。那天,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呆呆地坐了一整天,一直到暮色降临。我似乎忘记了一切,直到9岁的阿健在我身后轻轻地叫了声“妈妈”。那一声“妈妈”,让我从悲伤中回过神来,也让我意识到,我的世界里还有儿子阿健,他还需要我的照顾。我突然鼻子一酸,泪如雨下。阿健走过来,用小小的手帮我擦拭泪水,我能感受到他那只小手的轻柔。
  我和阿健开始了单亲家庭的生活,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像所有父母一样,我希望阿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孩子,即使再苦再累我都愿意。多少次,我轻轻地抚摸着阿健的肩膀,说:“妈妈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阿健抬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坚定。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还是个孩子的阿健承担了本不该由他承担的重担。当时,我觉得阿健是个懂事的孩子,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让我操太多的心。一想到这些,我的内心满是安慰和满足。
  转眼间,5年过去了,我发现阿健越来越苛求自己,越来越追求完美,甚至在有些地方“过”了。
  先拿学习来说,阿健在学习上一直都很用功,成绩基本上都排在班级的前三名,按说这样的成绩算是不错了。可我发现,只要他没有取得第一名或者没有考出自己理想的分数,就会很沮丧;写作业时,他总是要求书面干净整洁,如果有写错的地方,他一定会从头再来,因为这个缘故,写作业有时候会耗费不少时间。
  有一次班里组织联欢会,老师让有些书法功底的阿健写几个条幅,就那七八个条幅,阿健写了一个下午。每个字他都写好几遍,挑来选去的,总希望能写出最好的效果来。
  在一些生活琐事上,阿健也执著得令人难以理解。有一次,阿健穿了一件我刚给他买的白衬衣,谁知不小心在衣袖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渍。我要洗,他不让,说怕我洗不干净。结果他在卫生间待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把墨渍洗掉了,但还有一块淡淡的印子。阿健还是不满意,每次穿上那件白衬衣,他就下意识地去看衣袖上的那块印子。我怕影响他的心情,只好瞒着他又去买了件一模一样的白衬衣,偷偷换下原来那件,然后告诉他,我买了一种特效洗衣液,把那块印子彻底洗掉了。阿健这才不再老看白衬衣的衣袖了。
  我感觉阿健对自己的“严格”似乎让他很累,也让他很痛苦。其实他已经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了,可仍然对自己不满意,总把自己往极限推。我不知道孩子这样追求完美到底好不好?可我能感觉到,阿健生活得不快乐,他在很多事情上追求完美,缺少了同龄孩子的天真。
  
  分析:给追求完美的孩子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追求完美的孩子往往对自己要求很高。这种追求完美的倾向一方面表现为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因而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在行动上过于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完美,心里便惴惴不安,即便有好成绩,也没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还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上,从而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与周围的人相处困难。
  孩子追求完美,固然是成长过程中个性积淀的结果,但也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造成孩子追求完美的性格,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父母对事件的态度。在孩子经历的事情中,父母所持的态度会给孩子一个信号,这个信号隐含了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情是支持还是反对,是肯定还是否定,这些信号也就决定了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做什么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做事情是要讲究完美的;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孩子“这做不好那做不好”,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号就是:做事情不可以有瑕疵,于是他就会不断地去追求更好。比如,孩子考试得了98分,有些家长就会在丢失的两分上做文章,而没有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来,焦点就会放在孩子的失误(瑕疵)上,于是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考了100分才会让父母满意,他也就学会了追求完美。
  第二,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因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有些父母一开始提要求的时候就要求完美,这就等于诱导孩子去追求完美。
  第三,父母争吵造成的影响。很多夫妻的争吵是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引发的,这样的争吵会让孩子产生自责、内疚,并且开始不接纳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孩子也会形成完美型人格。
  第四,孩子常常会因为得到奖励而努力。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父母和老师为引发孩子学习或者活动的积极性,用精神或物质奖励督促孩子上进。这在某种程度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时这些行为也会强化孩子只追求表面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奖励,有些孩子会不断地要求自己努力做得更好,因为他如果得不至q奖励就会垂头丧气。
  第五,自尊心过强。人是需要有自尊心的,但是自尊心过强就会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很多人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再累也要坚持,如果达不到想要的成绩,就会感到焦虑不安、精神不振。
  第六,好胜心太强,太看重结果。希望自己不断进步是好事情,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足。另外,如果太看重结果的话,也会让人感到痛苦。如果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成功和失败,能够多注重一下过程中的快乐,或许心态就大不一样了。
  阿健的母亲说儿子是“懂事的孩子,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从不让我操太多的心”。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几个关键词:懂事、认真、不让父母操心。阿健的母亲一定在平时的生活中提到过这些词语,而这些都强化了阿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多少次,我轻轻地抚摸着阿健的肩膀说:‘妈妈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阿健抬头看着我,眼神里充满了坚定。”阿健的母亲其实已经在无形中给了儿子太重的担子,因为儿子的肩膀上承担着她所有的希望。这种不经意间的暗示,让阿健的压力增大,他开始意识到:只有做得很好,才会让母亲满意并高兴。这些都促成了阿健完美型人格的发展。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阿健的母亲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好,而且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儿子的问题。“其实他已经是个很优秀的孩子了,可他似乎仍然对自己不满意,总把自己往极限推。”阿健母亲的觉悟,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并不容易做到。
  阿健的母亲只是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但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追求完美会有什么不良后果。追求完美会让当事人感到不快乐、紧张、焦虑、自责、抱怨、发脾气、强迫自己、失眠、心脏不好、胃痛、疲劳、呆板、钻牛角尖,也会因为苛求完美而与他人相处不和谐,等等。
  发现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倾向时,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如果父母赞许孩子的行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得很正确,于是这样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地批评孩子,孩子未必能够理解,反倒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功利心,要从内心深处放下一些东西。比如,不必苛求孩子总是考第一,只要孩子是健康快乐的,父母就应该快乐。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才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世界上也不存在完美的人,无论是平凡的人,还是名人、伟人。那些敢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反倒更真实,更可爱。每个人都要学会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不足,然后学会去接纳别人的缺点,学会宽容。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不管你有没有缺点,是不是成功,父母都是爱你的!”这一点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内心的坚强后盾。
  当然,要真正改变固有模式并不容易,是有反复,有痛苦的,但是只要父母能够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愿意换一个角度看自己,孩子肯定能从中得到鼓励和力量。
  【编辑: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