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成人

2010-12-31 00:00:00
小品文选刊 2010年14期


  有些人的童年很短,只有几年;而有些人的童年却很长,长到永远。后者我们称之为稚成人,这个看似与淘气和异想天开无关的词,其实是一些童心不死成年人的写照。所谓稚成人(KIdult),泛指孩童化的成年人,或指有稚气、童真、赤子之心的成人。Kidult这字由英文的kld(孩童)和adult(即成年人)两字合并而成,它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用来形容今天普遍的新成年人现况。
  
  稚成人特点
  
  稚成人的思想渴望单纯、渴求受保护。他们喜欢收藏小孩子的玩物,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崇尚率性而行的生活态度,并希望自己永远活在青春期。目前在发达社会存在的“居家一族”也是稚成人的后果。
  调查研究表明,稚成人的突出特征是,年龄处于20到40岁之间,拿不定主意,连自己也不清楚想要的是什么,有储物购物的癖好,通常是运动鞋,特别喜欢儿童的玩具及娱乐方式,花多多金钱在个人的猎物上,却不肯花在与恋友的浪漫上。
  
  稚成人心理特征
  
  拒绝长大,拒绝进入社会,拒绝履行家庭与社会责任。心理学上说的就是在抗拒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选择了倒退、否认、合理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稚成人的最大问题是拒绝长大和进八成人社会,拒绝履行家庭与社会的责任。而就心理学来说,稚成人的突出问题在于抗拒人格完善与自我实现。选择倒退(reg ressIon)、否认(denIaI)、合理化(rationa¨zation)等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来面对成长的挑战。
  
  稚成人分析
  
  我们身边的80后、90后当中存在不少稚成人。从生理年龄的角度来讲已经是典型的成人了,可是在某些方面坚决地拒绝着自己的责任。在中国的孩子看起来是幸福的,他们不用操心任何事情,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可以吃到最好的,喝到最好的,穿到最好的,某种程度上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中国的孩子也是不幸的,他们被各种学习班所包围,被考试的压力包围。很难想象这样不会成为稚成人。
  人其实是种很奇怪的动物。青春期的时候最恨人家叫他们孩子。最怕人家不尊重他们,父母要是看了他们的日记和信件他们就会非常的生气,希望大人们能听他们的意见,按他们的想法做事,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是能负责的人了。而事实上,年幼的他们什么都做不了,没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等自己真的长大成人了。遇到问题时,应该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时,却把“我还小”挂在嘴上,恶劣一点的就在家心安理得地啃老。
  拒绝长大的稚成人也体现在一些为躲避现实而一直读书的人身上。他们读了本科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博士毕业了读博士后,不行就出国留学。这些稚成人读书有时候就是为了躲避社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等。谈到工作,他们总说还没准备好。
  更为可怕的是,那些不愿承担责任的稚成人还要把痛苦和不幸归咎于别人。自己的脾气不好,就会怪父母小时候没有把自己培养好;工作找不到,就怪国家教育体制有问题;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会怪别人不够包容;课堂知识没有掌握,怪老师素质差……这样的内容太多,这样的人生,如何幸福?
  
  杰克逊的稚成人之谜
  
  杰克逊把稚成人现象表现到了极致。而杰克逊的恋童癖,其实是由他的稚成人化和性爱方式的曲扭所导致。杰克逊的稚成人化主要表现在他拒绝成人角色和极度的随心所欲。从1988年开始。杰克逊为自己构建了一座梦幻庄园,园内处处体现着流行天王童心未泯的一面。杰克逊生活的最大乐趣也是与孩子交往,就连平时说话也显得孩子气十足;相反,与成人交往令他更多感到焦虑和不适。按理说,成年人怀有一颗童心并非是坏事,反而有助于自身的心理调适。但杰克逊与孩子的交往。常会同时扮演双面的角色:白天他会带孩子们在他的童话世界中漫游,而晚上他会让孩子们与他同床而卧,这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争议。
  其实,杰克逊作为成年男子,本该有正常的性爱需求与满足。但杰克逊却难以与女性相处长久,结婚不久便与妻子分道扬镳。他不爱美女爱孩童,这是他最大的争议,也是他拒绝进入成人角色的一个突出表现。
  杰克逊致力于慈善事业,乐此不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杰克逊于1992年成立了“拯救世界”(“治愈世界”)基金会,发动了“拯救洛城”的行动,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少年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此外,杰克逊还与其他慈善机构合作,为第三世界贫瘠国度的儿童送食品、衣物和药品。在过去的10多年中,他一个人就支持了世界上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保持着2006年的吉尼斯世界个人慈善纪录。
  杰克逊为什么这么致力于对孩子的慈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补偿自己童年的不快。在心理学上,补偿心理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泛指个人为自我生长或社会适应上的某些偏差或缺陷而付出的不断努力。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我的缺陷而发展自己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如,一个人的自卑感越强,其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大,成就大业的努力就越突出。
  纵观杰克逊的成长史,他对孩子的“补偿关注”很可能源自童年时父亲对他的苛责和虐待。在接受美国某电视台的访问时,杰克逊曾掩面而泣地回忆童年往事。他表示,父亲早年不仅在言语上羞辱他,更在身体上揍打他,父亲经常看到家里的什么东西,就往他身上砸去,不管是皮带,还是家具,甚至是家中的电熨斗。这一切让杰克逊痛恨之极,并在年幼的心灵中蒙上了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童年的不幸,使杰克逊产生了强烈的补偿心理,从小就有建立儿童乐园的梦想。杰克逊在成名之后,把自己的家建得像迪斯尼乐园一般。在这里,他不仅可以重温童年的欢乐,也可以回避社会的压力和挑衅。杰克逊的补偿心理还使他积极参与了儿童的慈善活动。不惜拿出巨额财富来资助孤儿,因为这会给他极大的心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