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癔症

2010-12-31 00:00:00
小品文选刊 2010年14期


  “群体性癔症”是一种与刺激、功能丧失或改变有关的群体性精神性反应,没有相应器官结构或功能变化,也称流行性癔症。
  
  癔症是一种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有个体和群体之分。群体性癔症,又称流行性癔症,是癔症的一种特殊类型。
  在集体场合下,例如学校,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比如群体性注射疫苗,一人出现不适后,周围人目睹发病情况,会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再加上一些不科学解释的影响,更加重精神负担。在此情况下,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一些人会相继发生相同症状,其中某些人由于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睡眠不足也很容易引起癔症发作。群体发作的症状与第一个发病者基本相同。
  群体性癔症是指由某种能够导致人的精神紧张的因素在人群中相互影响,从而引起的一种轻微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也就是说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的时候。人群中的其他人得到这种心理暗示,于是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为与此人相似的不适症状。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人群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在学校、教堂、寺院或其他公共场所,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出现相同症状。
  群体性心因反应(群体性癔症)是一种与刺激、功能丧失或改变有关的群体性精神性反应,没有相应器官结构或功能变化,也称“流行性癔病”,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不符合,意识一般不丧失,病情变化与精神状态有关,有暗示性和传染性,良性影响下症状好转,恶性环境下症状加重,经对症或安慰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少年儿童是群体性癔症的易感人群
  
  群体性癔症多发生在中小学人群中,特别是知识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因为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是跟这些特殊人群的心智发育不成熟有关,当某一个体出现某一症状时,其他人就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而年长的人或知识教育先进的地区的人群,相对来说较不容易产生这种现象。此外,如果率先发病的人在人群中地位或威信较高的话,对他人的暗示就更高。
  
  消除恐惧心理预防群体性癔症
  
  遇到群体性癔症现象,最关键的是要防止蔓延,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正确的举措是,当某一个体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随即把患者与其他人隔离开,不要制造恐怖气氛,并且给其他人群做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慌张。尤其是在中小学校里,作为教师应该在平时多加强对学生健全心理的教育,告诫他们要遇事不慌,冷静地对待突发事件。当然问题严重时还是要即时向心理、精神专家咨询诊断。
  治疗群体性癔症也应采用以暗示疗法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情况不严重的患者,暗示疗法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引起患者体内发热,医生则同时加以语言暗示:当体内感到发热时,病就会好了。对于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可先用少许镇静剂,再结合暗示疗法来治疗。
  癔症属于一种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疾病。其病症表现较为复杂,既有精神症状,又有躯体症状,但是一般找不到器质性的病变。患者往往会有妄想或各种不适感,具体表现和轻重程度因人而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也加重了,癔症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
  癔症分为个体性癔症和群体性癔症。临床上个体性癔症较为多见。患者大多具有以下性格特征:情感丰富,个人表现欲强烈,脾气暴躁,高度自我为中心。在上述的性格基础上,如遇到明显的精神刺激和不良暗示,即引起大脑机能失调而发